【头条】 枞阳: 打好扶贫组合拳,首战首胜!攻坚拔寨再冲锋,再战再捷!
2017-06-10 朱文格
地处长江北岸的铜陵市枞阳县,辖22个乡镇、259个行政村(社区),人口98万。据统计,2016年枞阳县共有贫困村65个、贫困户28719户、贫困人口78020人,是市辖三区一县中唯一具有脱贫任务的地区,是安徽省非贫困县中任务最重的县之一。
这是一场硬仗,需要坚强的引领和科学的决策指挥。
2016年是脱贫攻坚的开局之年,开好头、起好步至关重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全面落实“市负总责、县为主体、部门联动、乡镇村执行”的工作机制,压实领导责任,健全工作体系,细化推进措施,强化督查考核,传导压力、增强动力、解决问题,扶贫攻坚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泰山压顶不弯腰,越是艰苦越向前。县委县政府发出“一切为了脱贫攻坚,满足脱贫攻坚一切需要”的号召,一场攻坚拔寨的脱贫攻坚战役在枞阳大地全面打响。
这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枞阳县勇立争先之志,善谋破题之举,创造性地开展“一结双包”定点帮扶活动,全县235个村、28719户贫困户,实现了领导联系、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工作队驻村“四个全覆盖”。同时,枞阳县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增投入、补短板、建机制、强推动,及时将各项扶贫政策更加精准地“滴灌”到贫困村、贫困户,全县脱贫攻坚的脚步铿锵有力。
2016年,枞阳1.9万贫困人口、21个贫困村达到人脱贫、村出列标准,顺利通过安徽省第三方评估,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交出了一张亮眼的成绩单,脱贫攻坚实现首战首胜。
昨天的成绩又是今天的起点。在扶贫攻坚的道路上,枞阳县秉持“脱贫不脱钩、扶贫扶到富”的原则,开启了新的征程。
新征程、新使命。枞阳,又吹响再战再捷的冲锋号。
2017年是脱贫攻坚承上启下、全面突破的关键之年,也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化提升之年。
这是时间表,也是路线图;这是军令状,更是冲锋号……
3月15日,枞阳县召开脱贫攻坚誓师大会,攻坚誓言,振聋发聩,汇成一股气势磅礴的强大力量。
任务艰巨,时不我待。枞阳县咬定“3.1万贫困人口脱贫、22个贫困村出列”这一目标,保持强攻态势,聚焦发力攻坚,把牢“生命线”、敢啃“硬骨头”、激发“源动力”,在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等方面探出了一条新路,取得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和行之有效的经验。
一
把脉问诊下猛药,打好健康扶贫拳
据统计,2016年枞阳县因病致贫人数46646人,占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59.79%。由此可见,因病致贫是枞阳县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枞阳县在全省率先落实“351”“180”政策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打造健康扶贫“四个一”模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较好地解决了健康脱贫工程最后一公里不畅的问题,
一本大台账。全县23所基层医疗卫生单位、235所村卫生室均建立辖区乡、村贫困人口、贫困患者、大病专项救治对象、慢性病患者、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及因病致贫人员等七个方面台账,定期核实贫困人口现状,加强动态管理,实现健康脱贫的精准识别和精准管理。
一张组合卡。这张组合卡包括明白卡、健康卡和慢病卡,真正实现贫困人口一卡在手、健康无忧。一是一张“明白卡”。印制健康脱贫“351”、“180”政策明白卡,发放到户、宣传到人,力求每一位贫困人口知晓政策。二是一张“健康卡”,为每个贫困家庭发放一张健康服务卡,注明签约服务团队人员姓名、联系方式,让贫困人口可以第一时间联系服务团队,服务团队随时为其提供健康咨询、诊疗及转诊服务。三是一张“慢病卡”,为每位慢性病贫困患者发放一张慢性病卡,加盖“贫困人口”专用章,贫困慢性病患者凭此卡和身份证即可在县域内医疗机构享受“一站式”结算。
一支服务队。组建一支“1+1+1+1”服务团队(1个贫困家庭、1名县级医院医生、1名乡镇卫生院医生、1名村卫生室医生),全面实施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每个贫困人口家庭都确定1个签约团队与之签约,为签约贫困人口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基本医疗、预约转诊等服务,实行医疗全程管理。服务团队为贫困家庭中每人建立1份电子健康档案、发放1本医疗服务证;按照一般人群、高危人群、疾病人群,为每位贫困人口提供1个个性化特需医疗服务项目包,对全县贫困人口进行分类管理,实施精准干预与救治,其专包服务个人自付费用由县财政和基金共同承担,按每人100元予以补助。县财政预算安排健康扶贫服务专包314.7万元。
一站式流程。农村贫困患者在县域内定点医院住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简化就诊流程,节省诊疗时间。在县内33家定点医疗机构、县外39所医疗机构设立综合服务窗口,对贫困人口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一站式”信息交换和即时结算,患者只需在出院时支付自付医疗费用,其余部分由县合医局向医疗机构先行垫付,后期由县合医局定期与保险、民政、财政等经办管理机构进行结算。同时,一切以方便贫困患者为核心,为贫困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对于县内购买不到的药物,签约服务团队积极为贫困户寻找购药途径,对于行动不便的贫困患者实行送药上门。
二
扶“智”治“愚”强根本,打好教育扶贫拳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枞阳县在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进行资助、对没有考上高中或大学的贫困家庭子女实行免费中等教育和“雨露计划”“两个全覆盖”的基础上,探索留守儿童教育扶贫服务新机制,运用公办学校资源,加强学业、心理辅导、人文关怀等,坚决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枞阳县按照“守底线、走新路、重扶贫、提质量”的工作要求,以六大措施为抓手,充分发挥教育造血式扶贫功能,确保全县教育扶贫工程政策、措施、责任落地见效。
多方参与,机制保障有力。成立了枞阳县教育扶贫工作组,由教体局、扶贫办、民政局、财政局、人社局、残联、枞阳农商银行等单位组成。印发《枞阳县教育扶贫工程实施方案》、《枞阳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就学资助工作实施方案》、《枞阳县教育扶贫工程督查考核办法》三个文件,做到教育扶贫工作有政策依据,确保实施方案、考核办法切实可行。
制作图画,精准识别到人。一是制作“一图读懂教育扶贫政策”宣传画,张贴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以更醒目、更直观的形式加强宣传。二是根据省教育厅有关文件要求,领回由省教育厅通过各学段学籍系统与省扶贫办提供的2017年度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职教育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对数据8030条,下发到各级学校进行数据比对核查。要求各校核准在籍在校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并上报教体局,县教育部门将根据反馈数据补足补齐各类学生资助资金。
送教上门,关爱残疾儿童。在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优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继续稳定发展特殊儿童的学前康复教育,对重症患儿县特教学校组织教师实行送教上门,确保每一个贫困家庭残疾重症儿童享受送教上门待遇。
创造条件,探索“寄宿扶贫”。设立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寄宿制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经调查摸底,为缓解贫困家庭在民办学校高费用的经济压力,县教育部门在长河初中、开发区新旗小学、枞阳小学设立建档立卡贫困寄宿生学校。贫困寄宿学生住宿费全免、生活费全免。
结对共建,提高帮扶实效。全面推进县内57所中小学幼儿园与铜陵市三区57所学校的结对共建工作。推进县内51所学校帮扶51所薄弱学校工作。正在落实上海、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3所本科院校结对帮扶枞阳县3所省示范高中,构建“高校高中联盟”新格局,共同在教育精准扶贫、教育改革、招生就业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为贫困家庭子女就读优质学校创造条件。组织全县高中、初中校级班子成员、各完小校长每人结对帮扶2户,同时鼓励全县教师自愿加入结对帮扶队伍。
因地制宜,尝试“陪读就业”。枞阳县积极谋划贫困家庭陪读父母在陪读学校附近企业就业,减轻家庭经济压力。
位于县城新楼开发区的安徽泰阳织造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陪读父母就业合作单位,母亲从事挡车工、父亲可从事机修工,月工资3000-5000元不等。凡有在枞阳中学、枞阳三中、宏实中学等城区学校就读的贫困户子女,开发区提供公租房,泰阳织造公司提供单间并为这些贫困家庭子女免费提供上下学车辆接送、免费提供早晚餐等,切实改善这些贫困陪读家庭的经济状况。
三
分类施策创特色,打好产业扶贫拳
在扶贫工作开展中,枞阳县善于结合贫困村、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对贫困群众实行“私人定制”式精准扶贫:对有就业能力的,千方百计帮助实现就业;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因病致贫的,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对因学致贫的,提供贫困助学;对住房条件恶劣的,实行危房改造;对有意愿发展特色产业的,全方位扶持发展……
主动实施光伏扶贫,打造“枞阳光伏扶贫速度”。在去年建成22个贫困村村集体光伏电站和2350户户用光伏电站的基础上,今年安排43个村7650户实施光伏扶贫,实现两年65个村共1万户贫困户建成光伏电站的目标。
尽管时间紧、任务重,但县委县政府明确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抢时间,争速度,倒排工期,分步实施、交叉进行、梯次推进、环环相扣,确保6月底前43个村7650户联建光伏电站且并网发电,打造“枞阳光伏扶贫速度”。
创新开展“产业+就业+金融”扶贫融合集成模式,“造血式”推进高质量脱贫。针对去年全县产业扶贫主要是种、养殖业和光伏扶贫项目,手工业、加工业、乡村旅游、电商、资产收益扶贫项目较少这一短板,今年全县各级各部门加大工作力度,因村因户施策,取得明显效果。截止目前,全县小额信贷已发放1.06亿元,位居全省前列。已发展特色种养业8826户;发展淘宝服务站75家,“淘帮手”32人;拥有高星级农家乐8家、省级优秀旅游乡镇3家、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家,
为强化引导,枞阳县还重点培育一批扶贫示范点,以带动贫困户为前提,优先安排项目。如白梅柳峰大樱桃发展基地,麒麟阳和油用牡丹种植基地,金社向荣茶叶专业合作社,钱铺南岭村茶园改扩建项目等,这些示范点,除季节性用工外,还吸纳培训了一批贫困户成为职业技工,收入可观。
围绕“种养加光电游”和资产收益,积极探索10种集成模式。即“寄养收益”、“托管增收”、“土地或小额信贷入股分红”、“股金+租金+薪金”、“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和村集体)+贫困户”、“扶贫基地(扶贫工厂)+贫困户”、“扶贫驿站(扶贫车间)+电商”、“居家就业”、“陪读就业”、“光伏+金融”等模式,让产业项目、小额信贷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分红受益、就业增收,同时增加村集体收入,一举多得,“造血式”推进高质量脱贫。

以铁铜蔬菜合作社示范基地为例,该合作社为广大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系列服务,有社员586人,职工26人,蔬菜基地1.2万亩,其中大棚蔬菜800亩、订单蔬菜面积5200亩、“一村一品”特色蔬菜6200亩,带动了全乡3320户发展蔬菜产业,增收致富。”
值得一提的是,在枞阳县有部分村创新举措,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制,完成“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户变股东”三个转变,让贫困户获得“租金、薪金、股金“三重”零风险收益。如有的村以资金、资产入股到企业、合作社;而有自身发展能力和意愿的村则以资金、土地、农机、劳务方式建立起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为贫困群众带来了无风险、持久性收益。
今年,枞阳县将全力实现43个贫困村建成“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贫困户产业扶贫措施全覆盖目标。去年,枞阳县脱贫户家庭人均年收入在3100-5000元的占47.27%,达到出列条件的21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5-6万元。为防范返贫,确保高质量脱贫,枞阳县高标准定位:今年脱贫户家庭人均年收入稳定超过5000元、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8万元。
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枞阳县新招迭出。今年共投入600万元资金,采取由“政府出资+保险公司优惠”的模式共同承担保费,为全县7.8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办理人扶贫综合保险,探索出了一条利用保险机制为扶贫事业保驾护航的新路子。
总之,枞阳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上,办法多,措施实,见成效。概括起来就是用好“加减乘除”法,打好组合拳。“加”,就是结合实际,创新运用多种扶贫融合集成模式,叠加政策,叠加措施,发挥集成效应;“减”,就是力推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以及住房保障等政策到位,全覆盖、无死角地减少“失血点”;“乘”,就是统筹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基础设施改善、民生保障等工作,发挥好乘数效应;“除”,就是加强扶贫资金与项目监管,加强扶贫数据平台应用,消除扶贫领域“微腐败”“不精准”等问题。
实践证明,大干小难,小干大难,真干不难。
脱贫,希望所在;攻坚,力量所在。枞阳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中,气势如虹,所向披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