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实干续写脱贫攻坚优异答卷 ——铜陵对标找差距抓整改奋力实现新跨越系列报道(五)
铜陵新闻网讯(记者 刘洋)铜陵枞阳县雨坛乡高峰村的扶贫工厂投入运营了,村集体有了收入,贫困户在厂里就业;新民村香椿种植示范基地内试种的香椿树陆续开始收获,今后村里百姓房前屋后的土地都可以派上用场;凤仪乡的光伏电站项目并网发电了,光伏扶贫走进了江心洲……
一年的扶贫攻坚产生了怎样的改变?如今到枞阳县乡村看一看,处处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生动实践。
2016年是我市脱贫攻坚的首战之年。这一年我市聚焦精准,聚力推进,脱贫攻坚实现了首战首胜。去年我市超额完成省下达的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在省第三方评估中,退出精准度为99.97%,位居全省第三名,脱贫对象对帮扶工作和帮扶联系人满意度位居全省第一名,识别精准度位居全省第二名;全市脱贫户获得帮扶项目户均4.36个,位居全省第二名;不止如此,在省里没有安排光伏扶贫任务的情况下,我市自我加压、主动作为,投入了7000多万元,建起了22个村、2350户扶贫光伏电站,让光伏扶贫在枞阳县落地生根。日前,在省相关电视电话会议上,我市和枞阳县2016年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都取得了“好”的等次,受到通报表扬。
脱贫攻坚是重大政治任务,也是第一民生工程。面对区划调整后全新的任务,我市创造性地建立起“城乡结对、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定点帮扶制度,安排265个单位各联系帮扶枞阳县一到两个村,安排包户干部15427名联系贫困户,选派245名干部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在全省率先实现了“领导联系、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工作队驻村”四个全覆盖。加强顶层设计,成立扶贫专门机构的同时,制定出台了脱贫攻坚“1+17+4”系列文件,形成了完善的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同时,市几大班子主要领导带头,多次前往贫困村、贫困人口家中检查指导扶贫工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扶贫干部、社会各方帮扶力量凝聚共识、同心协力,为贫困村、贫困户送帮扶资金、送开发项目;不少贫困百姓从“被扶贫”转变为利用特色种养业的政策“主动脱贫”。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一条条扶贫公路建了起来,一个个扶贫项目“转”了起来,一批批农村致富带头人涌现出来,一个个脱贫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纵观这一年,我市扶贫脱贫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取得的成绩令人欣喜。但要啃下脱贫攻坚这个“硬骨头”,取得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成绩,就必须继续紧扣“精准”二字,树牢实干思维,不骄不躁、沉心俯身,始终保持强攻态势,锐意突破难点、打造亮点;既要充分肯定成绩坚定信心,也要正视问题补齐短板。
盘点去年的脱贫攻坚工作,我们产业扶贫的路子还不宽,产业发展的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扶贫项目单一;金融扶贫是短板,贫困户个人小额信贷总额还不到100万元,在全省处于后进位次;扶贫工作安排前松后紧,特别是一些扶贫项目前期时间过长,影响了后续工期;基层扶贫机构的力量还很薄弱,同时项目、资金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少数驻村干部不熟悉、不会做、不安心,没有全脱产、全身心地投入驻村帮扶,两头跑、两头忙的现象仍然存在。
今年是脱贫攻坚承上启下、全面突破的关键一年,我市确定了实现22个贫困村出列、3.1万人脱贫的目标任务。如期实现预定目标,唯有保持昂扬的斗志,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抓好整改。
精准识贫是实现脱贫攻坚全过程精准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必须拿出“绣花”功夫,戴着“放大镜”去把一个个贫困户、贫困群众精准识别出来,进而才能做到“心中有图”“针针扎实”。我市继续把提升识别的精准度贯穿扶贫工作始终,打通返贫申报渠道,强化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对已脱贫的及时销号、返贫的重新挂号,实现有进有出;加强贫困户动态信息采集,完善数据库信息,推行一户一档,做到识别、帮扶、脱贫过程有据可查、有迹可存。
产业扶贫是脱贫的必由之路。我市将继续抓实抓好项目扶贫,深入推进特色种养业扶贫,努力形成一批优势产业村和种养大户;继续实施光伏扶贫,建成43个贫困村村集体光伏电站和7650户户用光伏电站;扎实推进就业扶贫,打造“就业扶贫车间”,促进贫困人口就近就业;落实“345”政策,促进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转移就业;着力补齐金融扶贫短板。同时,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完善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实施办法,让产业发展拥有更坚实的保障。
扶贫脱贫贵在群众参与、群众认可。在现有的政策基础上,我市将进一步提升政策含金量,完善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稳定增加贫困户收入;规范和完善资产收益扶贫的制度安排和实践探索,积极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完善稳定脱贫后续政策,确保帮扶措施不少、支持力度不减,防止出现边脱贫、边返贫。
我市还将进一步强化“城乡结对、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定点帮扶工作。深化城乡结对,推进以乡镇为区域的连片脱贫;强化单位包村,推动定点帮扶工作重心下沉;加强对驻村扶贫工作队的管理,切实发挥驻村工作队精准扶贫生力军、催化剂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