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出新招——
梵盛服饰:打造“企业+贫困户”就业模式
2017年02月28日11时39分
早春的暖阳下,白湖乡桂元村50多岁的贫困户徐秀芝,跟300多名村民一道在村口的服装厂做服装。徐秀芝身患残疾,老公有精神疾病,每年的医药费让本就拮据的家庭更是捉襟见肘,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2012年,乡村干部到她家走访,为她和企业牵线搭桥,成为一名服装厂工人,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现在我和儿子都在这里上班,离家近不说,一个月还能挣3000多元,自己能挣钱不再拖累人了,家里的日子也慢慢好了起来。”徐秀芝说。
2月27日,记者走进白湖乡梵盛服饰公司,只见剪裁车间内,工人们认真仔细地裁剪着;缝制车间,工人们正娴熟地缝制着,手里“流淌”出一件件色彩艳丽的漂亮服装;不远处的产品展示厅里,摆放着款式多样的晚礼服。
梵盛服饰公司是一家服装加工企业,从事外贸服装加工,年加工50万件/套晚礼服,产品远销欧美等国家。与不断追加的订单数量一同增长的,还有进厂务工的周边农民人数。该公司采取“企业+贫困户”形式,先后带动200余人走出了贫困线。市委常委、县委书记刘亚东2月23日来梵盛服饰公司调研时,对该公司“企业+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大加赞赏。
“优先安排贫困户和残疾人就业是我们公司的原则,现在已有34个贫困户和5名残疾人在我们公司上班。公司实行人性化管理,像有些残疾人,他们外出打工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我们公司根据情况,安排他们做力所能及的活,一个月少说能挣1200元以上,许多家庭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梵盛服饰公司行政主管鲍三平说。
梵盛服饰公司是白湖乡2010年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公司有两名股东,其中的一位股东是本地人。之所以将服装厂设在白湖乡,是因为股东通过考察发现,白湖乡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有不少贫困群众。他希望通过开设工厂,带动当地更多的人在家门口就业,从而实现脱贫减困。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梵盛服饰公司现在拥有缝制流水线11条,手工制作组2组,职工300多名,绝大多数是白湖人,其中,8%的员工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职工平均收入在3000元左右,最高的超过4500元。
梵盛服饰公司里大多数工人都是农村留守妇女,她们以前有的在家务农,有的待业,有的刚外出务工。家门口有工厂给她们提供就业机会,月工资3000元左右,她们很满足。龙城村的唐金萍属返乡就业类,她说:“前几年在常熟的服装厂打工,工资虽然高一些,但照顾不了家。现在可好了,我多年的技术不荒废,白天上班,晚上回家照顾老人小孩,每月还能拿3000余元工资,很满意。”
在家门口赚钱,照顾家里人,“鱼”和“熊掌”兼得,成了梵盛服饰公司大部分员工选择进公司的原因。
同时,该公司还把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免费为职工体检、定期举行员工运动会等,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据鲍三平介绍,梵盛服饰公司下步将扩大投资,打造拥有20条流水线、800名员工的大型服装生产基地,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贫困户、残疾人在家门口就业。 “2016年,白湖乡把梵盛服饰作为扶贫就业基地,着力打造扶贫就业的‘白湖模式’,充分利用扶贫政策,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就业基地不断发展壮大,从而带动更多的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白湖乡党委副书记方晟信心百倍地说。(王章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