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上):2016年及过去五年,我们干成了哪些大事?
2017-02-13 枞阳在线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达205.4亿元,增长7.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54亿元,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213.3亿元,增长11.1%。规上工业总产值389.3亿元,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4亿元,增长12.5%。进出口总额4049万美元,增长68.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90元,增长10.2%。节能减排实现年度控制目标。

“调转促”迈出新步伐
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1+12+1”政策出台实施,“495”行动计划全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28亿元,增长11.3%。14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评估审核。项铺镇获批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服务业增加值68.2亿元。设立1000万元电子商务发展基金,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50%,快递业务量增长56%。获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165亿元。新增龙头企业15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0个、农民合作社57个、家庭农场266个。通过“三品”认证12个,认证产地3.3万亩。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家、省知识产权贯标企业2家。新增国家行业标准立项6项、省著名商标3件、安徽名牌2个。

扩大投资取得新成效
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10亿元。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2个;项目到位资金55.49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首次突破100亿元。技改投资完成49.1亿元。“暖企行动”解决问题200多个。兑现财政奖扶资金6559万元。“4321”政银担合作在保余额是上年4.7倍,税融通贷款是上年44.4倍,续贷过桥资金扩充1350万元,国有独资融资担保公司成功组建。新增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3家。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5亿元。全省新建里程最长的G347枞阳至普济圩段一级公路开工建设,3条一级公路前期工作进展迅速。池州大桥及北接线工程加快推进,德上高速麒麟至会宫段、北沿江高速枞阳段等列入省开工计划。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建成468.5公里。水利基础设施投资完成6.5亿元。电力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37亿元。信息化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65亿元。新增高标准农田4.33万亩、耕地4005亩。征收土地4370亩、房屋16.12万平方米。

城乡面貌得到新改善
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六项行动扎实开展。新一轮县城总体规划编制完成。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深入推进,省级园林县城、森林城市可望通过验收,市级卫生县城已获命名。县城重点工程投资完成2.6亿元。

生态文明建设跃上新台阶
省级生态文明县创建全面推进,生态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深入开展。G20峰会空气质量保障任务圆满完成。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大。在全省率先建立河长制,构建行政首长负责的“四大水系”管理网络。新增省级生态乡镇2个、生态村4个,市级生态乡镇6个、生态村97个。人工造林14354亩,县城绿化提升33万平方米。

重点领域改革彰显新活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5+1”政策稳步实施。涉企收费项目减少8项。县级政府权力事项精减41项、优化15项。公共服务和中介服务清单公布实施。“五证合一”、“两证整合”登记制度全面建立,新增市场主体3000户。市、县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基本建成。不动产登记实现统一发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顺利完成。营改增惠及2140户纳税人。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率全市第一。医共(联)体试点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通过省级验收。国有林场改革基本完成。供销社综合改革有序开展。

群众获得感有了新提升
38项民生工程投入17.36亿元,增长55.3%。23项社会保障项目扩面提标,新增支出1.1亿元。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通过验收。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通过验收。全面两孩政策稳步实施。周顺友、钱立报当选“中国好人”,枞阳好人馆如期建成。“七五”普法全面启动。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扎实开展。省食品安全示范县、保险先进县成功获批。

过去的一年,我们取得了这样的成绩……
过去的一年,全力聚焦重点任务,区划调整平稳有序。
坚持对标提标、建章立制,工作标准加速向市看齐。坚持熔旧铸新、以文化人,广大干群思想观念、铜枞文化加快融合。坚持协调发展、改善民生,市县发展规划充分接轨,民生待遇逐步提高。

过去的一年,全力应对严峻考验,抗洪救灾和灾后重建实现双胜利。
奋力迎战洪水,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因灾损毁房屋群众如期“回家”,得到省政府主要领导充分肯定。谋划编报总投资120亿元的灾后重建重大项目24个。设立5000万元企业灾后重建基金,协调受灾企业和农户获得保险赔款2.09亿元。

过去的一年,全力帮扶贫困群众,脱贫攻坚首战告捷。
1.9万贫困人口、21个贫困村达到人脱贫、村出列标准。投入扶贫资金4.23亿元。在全省率先实现“领导联系、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工作队驻村”四个全覆盖。22个村集体和2350户光伏电站10月份开工建设,当年并网发电。在安徽首创保险扶贫。

五年来,枞阳迈入了这样的新时期
五年来,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枞阳迈入创新发展的新时期。
三次产业比由2011年的18∶58.4∶23.6调整为16.9∶49.9∶33.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83.5%。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12家。电子商务产业经营主体600多家。发明专利76件。获批中国驰名商标1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件。

五年来,城乡统筹力度加大,枞阳迈入协调发展的新时期。
全县城镇化率46.8%。城镇、交通、水利和电力基础设施投资累计超过60亿元。县城建成区面积16.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9万人。建成美丽乡村中心村91个、村庄整治示范点92个。获批全国重点镇2个,国家级发展改革试点镇、文明村镇、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生态乡镇各1个,省级扩权强镇试点镇1个、生态乡镇5个。

五年来,生态理念深入人心,枞阳迈入绿色发展的新时期。
生态强县行动计划、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有效实施,三级环境监管网格体系建立健全。县城山体、水体保护规定出台执行,公路联合治超强力开展,长江岸线资源整治持续推进。八万亩森林增长工程通过省级验收,全县森林覆盖率22.03%。获批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粮食生产先进县、科技进步县。

五年来,发展活力全面激发,枞阳迈入开放发展的新时期。
建设重点项目299个,完成投资306.7亿元,累计增长119.1%。引进亿元以上项目63个,项目到位资金162.3亿元,利用外资7511万美元。枞阳经济开发区建成面积拓展到8.5平方公里,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获批省级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各1个。获评徽商最佳投资区域。

五年来,民生保障持续加强,枞阳迈入共享发展的新时期。
摘去了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帽子”。全县住户存款余额264.6亿元。民生工程投入57.93亿元,涉农补贴发放15.26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4984套,改造棚户区3546户、农村危房11758户。实施47座农村自来水厂并网整合工程,解决了17.6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