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6日,新型公交车候车亭亮相县城,再一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新候车厅美观大方,方便了老百姓等车,感觉县城越来越有城市味儿了!”县城居民齐先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县城建设为龙头,以特色小城镇、乡村为重点,精致规划、精美建设,不断拓展城镇空间,完善城镇功能、彰显城镇文化,努力构建枞阳滨江明珠、风情小镇、秀美乡村“三位一体”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如今久居小城的居民或以前来过小城的外地客人,看到枞阳日新月异的变化,都会情不自禁地感叹:道路宽了,楼盘高了,环境美了……
高起点规划
城市有城市的韵味,乡村有乡村的魅力。统筹城乡发展,不是简单地把农村变为城市,也不是无序地把农村与城市连为一体,而是要加强城乡统筹规划,做到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人口聚集、生态优良、适合人居。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统筹城乡发展首先应该统筹城乡规划,对城镇的规模、性质、空间布局进行定位。
在县城规划上,县委、县政府从县城建设总体框架和功能布局入手,投入巨资精心编制县城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按照“拉开框架、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和“扮靓老城区、做热工业区、搞旺中心区、拓展城东区、改造城南区、激活城北区”的要求,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核心,加快改造老城区、稳步推进新城区。
集镇建设方面,积极谋划安排集镇建设计划,加大投入推进集镇重点工程建设,力促集镇面貌年年上台阶。通过积极争取,老洲镇今年被列为国家发展改革试点镇。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作。今年全县将完成52个村庄整治示范点建设。
高标准建设
县城建设大变样,小城镇建设上台阶,这是近年来枞阳统筹城乡发展最生动的体现。
今年4月22日,县城滨江新区主干道项目正式开工,标志着县城朝“东进北扩,扇形发展”的方向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十一五”期间,新建改建县城道路共12条35公里。今年又建成了银塘东路、浮山路、城北出口路工程。新区内连外通的道路框架基本形成,从根本上改变了县城道路硬化率不高,破坏严重的现状。
2011年国庆节,莲花湖公园建成开放;在建的旗山公园一期工程即将竣工,成为县城核心景观带。同时实施连城湖、羹脍赛湖综合开发,着力打造亲水天然的山水园林城市。公交、供电、供水等公共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着力打造功能完善的宜居宜业城市。
“到2015年底,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45%,县城人口达到2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把县城建成功能完善的宜居城市、特色鲜明的旅游城市、生态良好的山水城市。”这是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的目标。
小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打造亮点纷呈的特色集镇,是我县统筹城乡发展的创新之作。按照这一思路,坐落在陈瑶湖镇的安徽缘酒集团现已打造成为中国农业大学保健黄酒培训推广示范基地。横埠镇汽车零部件业、浮山镇旅游业、义津镇纺织服装业均已形成规模并自成特色,拉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
2011年,全县开展的村庄整治工作初显成效,共完成40个试点村庄整治任务,打造了一批道路通畅、风格统一、村容整洁的秀美村庄。其中,横埠镇的横山村、义津镇的朱公村已被确定为全省2012年枞阳村庄整治参观点。
高强度管理
环境是一个城市发展活力、文明程度和精神风貌的重要标志,也是综合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我县自2011年7月开展“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以来,不断加大环卫设施建设投入,先后建成狮峰山、义泰、小闸和连城西路4座垃圾中转站,实现城区生活垃圾进展处理。购置和投放塑料垃圾桶,将垃圾装起来,做到桶满后立即用噪音低、无污染的环保电动车收集至中转站压缩,防止垃圾落地带来的二次污染。按照“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模式,将城区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改为运输至安庆焚烧发电。
为打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适应不断变化的城区交通形势,县交管部门组织警力按照城区交通秩序整治方案,到各自的执勤点组织开展交通秩序整治,提倡“文明交通”。
为提高居民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县文明办结合全县道德建设实际,编写了《枞阳县市民文明手册》,让广大居民在社会生活中争当文明市民,使城乡居民文明素质与城镇发展同步提高,相互促进。
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作为改善民生、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民心工程来抓,以创造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干净卫生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为目标,着力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成效明显。为抓好小城镇建设,县政府组织开展小城镇考核考评工作和小城镇建设“宜城杯”竞赛活动,着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朱文格 高春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