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肺、脑复苏
一切为了挽救生命而采取的医疗措施,都属于复苏的范畴。早年所谓的复苏主要指人工呼吸、心脏挤压等直接与挽回生命功能有关的措施,现代医学中则将有关抢救急症危重病人的所有措施都称为复苏。因为这些病情如不能得到积极治疔,将会发展到威胁生命安全的程度。心肺复苏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所采用的抢救措施,即以人工呼吸代替患者的自主呼吸,以心脏挤压形成暂时人工循环并诱发心脏的自主搏动。从心跳停止到细胞坏死的时间以神经细胞最短,因此,维持脑组织的灌流是心肺复苏的重点,一开始就应积极防治脑神经细胞的损害,力争脑功能的完全恢复。故现已将心肺复苏扩展为心肺脑复苏。一般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复苏、后期复苏、复苏后处理。
-、初期复苏(心肺复苏)
是呼吸心跳停止时的现场应急措施,主要是为了迅速有效地恢复心脑等生命器官的氧合血液灌流。初期复苏的任务和步骤可归纳为ABC:保持呼吸道通畅(airway)、进行人工呼吸(breathing)和建立人工循环(circulation)。舌后坠和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呕吐物等可引起呼吸道梗阻。口对口(鼻)人工呼吸最适用于现场复苏。心跳停止是指心脏已无排出,以致周身血液循环处于停止状态,包括心脏停搏、心室颤动等情况。心脏挤压是间接或直接挤压心脏,从而形成一暂时的人工循环的方法,从而使生命重要器官(其中最重要的是脑)不致发生不可逆的改变。有效的心脏挤压应能触及到颈动脉或股动脉的搏动,如果瞳孔立即缩小并有对光反应者,表明复苏有效,病人预后较好。
(—)气道通畅 迅速置病人于硬板床或地上,仰卧,解开衣领和裤腰带,清除口鼻腔内异物,用按额托项法拉直气道。
(二)人工呼吸 作口对口人工呼吸,救护者位于病人右侧;右手托起下颌将头后仰,左手捏闭鼻孔,深吸气后,紧贴病人口部,用力吹气,通常先迅速吹气4口,以后每分钟约12次,吹气时见胸廓上升为有效。
(三)心挤压 分为胸外心挤压和胸内心挤压两种,以胸外心挤压最为简便常用。病人仰卧硬板床或地上,按压部位在胸骨下半部,双手相叠挤压,两臂伸直,上身前倾,垂直向下用力,使胸骨下陷3~4cm,每分钟约80次。与人工呼吸配合,双人操作。每吹气1次,心挤压5次;单人操作,每吹气2次,心挤压15次。小儿复苏用单手按压100次/分,新生儿只用2指按压。胸外心挤压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肋骨骨折,应注意预防。
二、复苏后治疗
多器官功能障碍和缺氧性脑损伤是复苏后治疗的主要内容。
(一)维持良好的呼吸功能 如自主呼吸未能恢复或有通气功能障碍者,应行机械通气治疗,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节呼吸器以维持适当的Paq、-PaCQ、PH0良好的呼吸功能对于心、脑功能的恢复十分重要,特别是对脑复苏病例尤为重要,轻度过度通气,Pac%维持在3。3~4。7kPa(25~35-g)时可减缓脑水肿的发展。
(二)确保循环功能的稳定 循环功能的稳定是一切复苏措施能蓁效的先决条件。复苏盾期必须严密监测循环功能,循环功能不稳定多表现为低血压和组织器官灌流不足(如少尿、神经功能障碍等),应进一步判断有效循环容量及左心室功能状况。血流动力学监测十分必要,重症病人不仅要监测中心静脉压(CVP),更应放置Swan-Ganz漂浮导管以监测肺动脉楔压(PCWP)和心排出量,以指导临床治疗。血压应维持在正常或稍高于正常水平,以稍于脑内微循环血流的-重建。复苏后期可能仍需要使用某些药物以支持循环功能,然而这种支持的目的是为了给其他更根本的治疗措施创造条件,其结果应是使病人能及早脱离这些支持,只有在不需要任何药物的支持下仍能保持正常的循环功能时,方能认为循环功能确已稳定。
(三)防治肾衰竭 呼吸心跳傅止能损伤肾功能,应强调预防。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维持循环稳定,保证肾的灌注压。尽量避免使用能引起肾血管严重收缩及摄害肾功能的药物、纠正酸中毒及使用引起肾血管扩张的药物(如小剂量多巴胺)等都是保护肾功能的措施。!!复苏后应监测肾功能,包括每小时尿量、尿渗透压、血尿素氮、血肌酐浓度及皿尿电解质浓度,以便早期发现肾功能改变并及时进行治疗。
(四)脑复苏 心跳呼吸骤停引起脑损害的基本病理是脑缺氧和脑水肿,脑循环完全停止仅3~4分钟,脑组织可发生不可逆的缺氧性损伤,进而颅内压升高,形成恶性循环,-最后脑内血液供应极度障碍而使脑细胞坏死。脑复苏是防止和减轻脑水肿,降低大脑耗氧量和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的措施。重点是防治脑水肿,-主要包括脱水疗法、降温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等。
1.脱水疗法
2.降温
3.激素疗法
4.其他 包括控制原发病、防治感染、加强全身支持和护理、高压氧疗法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