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最喜欢端午节?老百姓。在中国,一百个不同的区域有一百个不同的端午节,但是,许多习俗却是相同的。比方说,划龙舟,吃粽子,挂蒿叶,红鸡蛋……春节,是合家团圆的节日;而端午节,却是民众喜庆的节日。
屈原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他的汨罗江,流淌着中国老百姓永远的怀念;屈原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他的《离骚》,传承着中华文化不灭的风韵;屈原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他的人格,成了作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顶礼膜拜的不灭的风范……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每次读屈原,我都为那种浓郁的强烈的自省的悲悯的心智所深深震撼。前有孔子的“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后有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而传承其思想精髓的,却是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中国自古以来,爱民者甚为多矣,而唯独以屈原开始,才形成了中国民生的辉煌文化。先秦,战国战祸不断,民众生灵涂炭颠沛流离,一些士大夫就开始萌生了民生意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以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甚至大行其道,为君王和士大夫共同推崇,绵延许多朝代。
代表着历史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中国的民生文化兴盛则朝代兴盛,中国民生文化没落则朝代没落,这已经成为一条颠扑不破的历史规律,也是屈原对中国历史的最大贡献。屈原在《招魂》中说: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沬。主此盛德兮,牵于俗而芜秽。上无所考此盛德兮,长离殃而愁苦。帝告巫阳曰:“有人在下,我欲辅之。魂魂离散,汝筮予之。”巫阳对曰:“掌梦上帝其难从。若必筮予之,恐后之谢,不能复用巫阳焉。”乃下招曰:魂兮归来!
魂兮归来,不久就成为广大老百姓为屈原投江后的祭词。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从历史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端午节是广大民众自发性的节日,带有浓郁的的民间色彩。今年,中央政府规定端午节为法定假日,其实是在倡导和弘扬民生文化,让关注民生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让各级官员永远记住民生才是政权的基石,民生的富足安康才是国家之大幸。基于此,中国的民生文化才具有了我们的时代特点和鲜明个性。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已经让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可以说,初步实现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央政府的庄严承诺,业已完成了一个时代的伟大使命。但是,我们的民众生活仍然艰难,住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仍然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此时,弘扬民生文化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2008年的中国,多灾多难,民众生活更加艰辛。我们一方面要力促经济的繁荣和振兴,一方面要抑制通货膨胀帮助民众改善生活,只有让广大民众享受到经济的繁荣,那才是中国真正的强盛之道。我们今天的端午节也就过得更有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