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27
- 注册时间
- 2012-2-24
- 最后登录
- 2013-2-15
一星会员
努力,永远不晚
- 积分
- 127

- 性别
- 保密
|
说来实在不好意思,身为安徽人,却只在课本和电视上见过黄山。对于黄山,我是陌生的。有时觉得课本上是不是骗我们的,因为大多时候,很多不专业的景致在作家笔下都是那么恢弘秀美。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耳熟能详的黄山四绝,为什么在作家和游客眼里能有什么,连话语都不能够描述的呢?
这学期的日子对于我来说,感觉又是颇为复杂的。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毕业班的缘故,自在自的心急、烦躁,愁起来也不免对孩子们发火,实在不是我心所愿。想着趁假期给自己放松放松,于是,清明时节,背上了行囊,开始黄山之旅。
都说“没有到过黄山,黄山永远只是一个概念,登一次黄山,你就什么都清楚了!”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对黄山的一种过誉,不过就我的感受而言,值当!不过,我同时觉得黄山不适合二次游玩,有那么一次足矣!
自黄山回来,为一些琐事羁绊,时至才来“二三事”报到。
可能因为赶上清明小长假了吧,车票异常难买,只有从太平转车。
路上遇到了热情的大爷,和他攀谈了一会儿就觉得困意袭来,晕晕乎乎中间就睡过去了,等醒来已是在高速上奔流了。迷离之际觉得此景煞是熟悉,待静静观摩,方才发现,去年的差不多时候,我就是从这条路上去往九华山的。这一醒再也睡不着,或许是期盼快点见到黄山,或许是想看看沿途的风景。
车渐行渐远,直至一片片的青瓦白墙映入眼帘。我向来是喜欢这些色调明艳却又单纯的东西的,索性戴起了眼镜,细细观摩。可能是大爷觉得我兴趣正高,便跟我介绍说这是黄山区的特色建筑——排楼。嗬,果然不一般,略显黄山的气味儿来了。聚集成群的排楼如排似云,层层叠叠,青瓦白墙映着墙边的桃花,在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儿中间甚是可爱。单独成栋的排楼更是有点隐秘乡野的味道,独独与墙角的玉兰遥遥相望,怎不使人动心。路途中的另一景观当属那一大片一大片的金黄了,满山遍野都是,清一色的金黄,整齐的身高,若不是高速不给下车,真想就那么跳下去,在花丛中嬉戏一番,定当别有一番风味。接近黄山的时候,隧道也多了起来,一条条或长或短的隧道有点西南的感觉。夹在隧道两边的大山,自上而下,全是茶园。树一排排,自高而低。远观葱葱郁郁,遥想茶味儿,令人舌尖不禁生来甜津。茶行至此,山间田头的袅袅炊烟的农舍,绿意盎然的茶园,远山如黛,晨韵悠然。不用上黄山,只这一派田园风光已让我陶醉。这么看来,我倒还真适合乡村。
上一张排楼的相片
临近午饭,我们到了汤口。联系酒店,本来说好了要来接我们的,给他们电话的时候,还是让我们自己走过去,心里不免有些失望。一路预想的好感首先就大打折扣了。征询四五处行人以后,终于找到了北尽头的“金都大酒店”。老板娘在门口迎接我们,说已经派车过去了。话虽如此,可是心里的那种失落感仍未消除。
入住以后,我就急急地问老板线路和去宏村的车是怎么安排的。老板的一席话更是让我失望了,我当场就说了句“太失望了!”现在想想,一点面子没给人家留下,实在有点欠妥。出发前,预计了当天下午去宏村的。一直以来对宏村的徽派建筑倾情已久,老板在来之前也答应帮我们安排车。没想到老板此时却对我们说去宏村的车不好安排。这也就作罢了。当问起黄山路线的时候,老板又告诉我们一个坏消息——西海大峡谷的二环以外不可以到达了。说实话,我们去黄山有一部分原因是冲着峡谷的。去之前也询问了老板,确定了可以到达的。没想到此时不能行完全程,怎不使我们感到失望?后来想想失望的并非有些景点无法到达,而是老板的态度。“徽商”的名声早有耳闻,不过这样的“徽商”,实在不敢恭维。
在老板的推荐和我们的商量下,最终决定前往翡翠谷和九龙瀑。
车子是酒店代为安排的,还算满意。
翡翠谷得名于《卧虎藏龙》,看过这部片子的人,应该都知道黄山脚下有个这么美的地方。汇山泉之清澈,吸日月之光彩,层层叠叠,环环碧透,无池不碧,以翡翠命名真的很贴切。从一开始游翡翠谷就被一波碧翡吸引住了。来之前也在网上查了资料,没想到却是真的这么美,心中之前的不快才一扫而光。最喜欢绿珠池的溢彩流光,瀑布的飞溅激起了涟漪,在时隐时现的阳光下泛着若有若无的五彩光韵。花镜池边的巨石上镌刻着四个大字“五彩缤纷”,在真正的炫目美景前,语言真是多余的。一片片翠竹的掩映下,碧池如玉,散落在蜿蜒的山谷巨石中。这里不需要有人来讲解,你只需要张开眼睛,尽情地把这如诗画卷深深地印在心里。翡翠谷里大大小小的水潭有十几个,有名字的水潭通常池边都会注有名字的由来,或因形状,或因色彩,或因传说,总之琅琅上口,十分雅致。听介绍,翡翠谷的每个池水名字都是经人亲身体验后命名的,难怪都那么贴切和真实呢!走到“爱”字石的时候,得益于别人导游的介绍,我也细细观摩了一遍,对着介绍找找感觉。继续拾阶而上,仍能看到错落有致的无名潭水,依然是泉泉翠碧,美景如画。
沿着上谷的原路,我们依次返回。没想到回程却看到了很多石刻,多是名文典故,映着苍翠的竹林,让人觉得韵味十足。在接近山脚的时候,遇到了卖纪念品的小摊,看来看去都没看到喜欢的,倒是那一串红豆让我动心了,果断地买下来,安然地下山了。
上翡翠谷相片两张
联系司机接我们回去,一会儿司机就到了。游完翡翠谷,我本不想去玩了。体力有点跟不上,就跟司机说去喝茶(凭票免费品尝)。到了茶庄以后,外面的车和里面的人充满了整个大厅。司机建议我们游完九龙瀑再来喝茶,到时人也少些。
穿过山脚的小院,费时不多,就看到两片绿竹掩映下的九龙飞瀑。九龙瀑与我所见的别的瀑布不同,它是一瀑一潭,瀑瀑相连,遥遥望去,既不让人生畏,也令人觉得颇为壮观。九龙瀑非到最高瀑的时候方能看出险峻,底下的瀑布所说秀美,但总是让我找不到欢喜之情。我想这该是先看了翡翠谷有关吧。就现在,我还是对翡翠谷意犹未尽。顶瀑的下面有个巨大的拳形深潭,潭心幽深,有护栏相隔,看着那幽深的潭心,心头噌噌的胆颤。
九龙瀑
下山来的时候,司机已经在山脚等候了。迎着我们去茶庄喝茶。没想到喝茶的人还很多,得排队。趁着空间,我在大厅看看糕点和特色食品(其实去景区还是买吃的好)。当我招呼服务员给我打开包装看看的时候,司机说轮到我们去品茶了。于是,跟着服务员上楼去,此时小小的茶室已经有五六个人了。我们只好找空位坐下。只见服务员拿着茶叶和专业茶具在洗茶、泡茶、沥茶,然后一一为我们倒上,告诉我们喝茶的方式方法。按着服务员的介绍,果然是茶香青涩,甘苦与共,回味无穷。依次品尝了毛峰(黄山特产)、猴片、郁兰香、九龙岩茶、黄山野茶,不知道是真没正经喝过茶还是怎么的,反正我觉得他们泡的茶都挺好喝的。最后在服务员的介绍下还是买了一盒茶叶,按着喜欢的口味包了六罐。
晚上回来的时候,找了个特色菜馆,想着吃个特色菜。
吃完饭回酒店问他们山上的路线,老板给我们推荐旅行团。当时真是令我气愤了,若是跟团我在没来之前就跟了,何必要到这儿来跟团。坚持说我要自助游后,老板也不好再说什么,就给我们分析起路线来。带着他给我们地图,去房间做明天上山的准备了。
第二天清晨,早早的洗漱完毕。6点半的时候,我们就坐在酒店楼下大厅吃饭。出门的时候感觉到了寒气,等到车行至小桥的时候,看到路边的广告牌都被刮倒了好几处,这时才明显的感觉到昨晚那场雨的厉害。计划好是从前山上山的,但换乘中心去前山的车不多,只好从后山上了。上车以后,遥望着黄山,感觉到就快到达了。司机好像很理解我们的心情,车子开得飞快,左拐右拐,眨眼的工夫就到了黄山大门,眼看着黄山就在眼前,殊不知还得经过十八弯的行程。兴冲冲地到了云谷寺索道一看,黑压压有成千上百的人在排队买票。我在后面排着,小钱同学在前面认识到一个我的校友,于是买票容易多了。
计划是步行登山的,所以也没去排索道票,拿着票就开始登山了。抬头看着远远的山峰,心里默默期待着能见到云海,不由得兴奋不已。不知不觉中,太阳升到山腰了,我知道可能看不到云海了。一路上的精致倒也不错,拿着相机拍拍,恍然间,第一站——白鹅岭,已到眼前。认清方向,我们朝始信峰进发!
“到了始信峰,方信黄山天下奇”。“不到始信峰,不见黄山松。”对于始信峰的了解可以让我当个称职的导游了。沿路的黑虎松、连理松、竖琴松、探海松,形态各异,生动形象,更有许多无名松让我连连称奇。到了清凉台和始信峰,看到了猴子观海,只是没有云海的衬托,猴子也显得孤单了。
沿着北海,我们去了丹霞峰。在路上分成了两拨,直到太平索道站后面的西海大峡谷北入口才集合。我先他们一步到达,看着眼前的峡谷,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们慢慢地下到峡谷,一边观摩,一边拍照,还得照顾脚下的险境,真是忙的不亦乐乎。在下第一环的时候,看着比陡的山路,我心颤颤而腿战战。既然来了,还是横下心来走下去吧!
下到一环以后,不知是谁说,对面那块石头是飞来石。于是,赶紧拉了长焦去拍摄,果然是飞来石。
在一环和二环的行进中,我不记得遇到了多少险景峻色,总之震撼人心。
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但是我们回环上大峡谷的时候,还是累的够呛。
到达飞来石的时候,一对夫妇在唱《红楼梦》的片头曲,看来是入情入境了。光明顶是在不知不觉中就轻松登顶的。黄山第二高峰,海拔1860米,周遭的众多景点,我倒是没看出来什么,感觉黄山到处都是奇石、怪松。下一线天的时候,又是一次胆颤心惊,是天成?还是人为?不得而知。狭窄陡峭的石阶两侧如刀劈斧削一般,山风也趁此缝隙呼啸而过,恣意嚣张的在山窝处回旋闯荡。不寒而栗!跨过赤裸的山脊,潜入蜿蜒山洞,走走停停,躲避让路,半个小时的时间,我们已接近黄山第一处——迎客松。观摩了些时间就赶着下山了,因为我们决定步行下山,而此时也差不多五点多了,不得不行。
下山来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八点了,乘车渐渐下山,困意袭来,终是在短暂的行程上小憩了一番。
黄山二日虽然没有如愿看到黄山的云海和日出,但却意外的领略了徽州古村落的静美,乡村的宁静致远,翡翠谷的青翠碧翡,飞龙瀑的跌宕大气,黄山的奇、险、峻,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算不枉此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