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枞阳县经济社会发展述评(三)
枞阳工业化,帆正船疾;枞阳城镇化,提速提档;枞阳农业现代化,波澜相随。
“双轮驱动”、“三化同步”,加快了“枞阳速度”。
春天里的枞阳,“城市建设加速年”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度”,是“三化同步”的炫目亮点——银塘新区、蒲洲新区、滨江新区等“三区”建设齐头并进,县城“双三十”大建设格局全面拉开;县城、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扩权镇、中心镇梯次发展;集中区建设成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的新型产业集聚区和滨江生态新城区框架思路清晰……
农业现代化,日显与工业化互为空间、互相推动。安排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做大粮食、棉花、禽业、水产、生猪、苦荞麦等六大主导产业,目前已有7家省级龙头企业、44家市级龙头企业;获全省“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先进县”称号;创建省名牌农产品5个、省著名商标5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5个,绿色食品认证13个。“十一五”时期,贫困人口由13.2万人减少到10万人。
“枞阳近几年的快速稳健发展,得力于‘三化同步’,也就是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以农业现代化助力工业化和城镇化,三轮驱动、兴县富民。”县委书记汪恕东接受新华社采访时的一番话,说的是枞阳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轨迹。
推进“三化同步”,枞阳是遵循两条经济规律开始起跑的,一条是:论经济总量,枞阳处全省17位、全市第2位;论人口,枞阳处全省19位、全市第1位。然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颇显乏力,这又是枞阳的县情,矛盾尖锐,不容回避。一条是:枞阳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2010年生产总值就已超过百亿元,规模上工业个数居全省14位、全市第3位。今年,“工业三年倍增行动”的效果进一步显现,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因而也就有了越来越强的“实力根基”。
这两条经济规律让枞阳的干群觉得有了底气,一系列目标被提了出来:城镇化率2012年增加3个百分点,计划达41.8%,超“十二五”规划年均1个百分点;修正“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中心城区建成面积和城区人口的“双二十”目标,大手笔提出“双三十”大建设。这样的发展蓝图,尊重发展实际又务求凸现“争先安庆、崛起皖江”。
工业发展着力“四个平台、四个转型、四个总量”。抓枞阳经济开发区扩区、抓横埠经济开发区升级、抓产业转移集中区创新、抓池枞大桥桥北经济区谋划,可以说这四大平台承担着枞阳目前和未来70%以上的经济发展任务。向机制转型要绿色发展、向产业转型要升级发展、向平台转型要空间发展、向结构转型要同步发展,2005年二产占比35.9%、2010年达到47.5%、2011年达到50.6%,7年提高14.7个百分点。生产总值总量2010年突破百亿、财政收入总量2011年突破10亿、规模工业总产值总量达到2005年的5倍多、2011年的工业招商引资总量是2005年的9倍左右。
城镇建设树立“经营城市理念”。规划城市是经营城市的起点,新一轮的县城区规划(2012—2030年)已经启动。人的因素是经营城市的出发点,莲花湖公园建成开放、旗山公园一期主体完工、羹脍赛湖综合开发谋划实施,让更多的农民愿意进城、让进城的农民真正变成市民,这才是县城扩容的意义。服务业发展是经营城市的着力点,好又多、世纪华联、苏果超市等省内外知名连锁企业进驻县城;综合大市场、商业步行街、财富广场、宗诚王朝酒店等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十一五”期间完成房地产开发面积是“十五”时期6倍多。特色镇建设是经营城市关键点,拥有6家规模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陈瑶湖镇已成为华东地区糯米基地,跻身省级粮食产业集群专业镇。枞阳镇现代服务业、横埠镇汽车零部件业、浮山镇旅游业、义津镇纺织服装业,建设特色乡镇,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相携相依,把工业化与自身优势资源开发结合起来,让城镇化找到新的发展取向。
农业现代化着眼于突破农业基础薄弱瓶颈。从2006年到2011年,我县粮食生产实现“六连增”,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六连快”,可以说是工业化加速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城镇化加速了农业的规模化,农业基础的不断投入加速了农民致富的步伐。“十一五”累计投入资金达19.9亿元,年均增速66.4%。建成村村通水泥路1048.2公里,解决12.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农村电网线路2627公里,组织实施了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平垸行洪等一批水利重点工程;总投入5.4亿元的农田水利建设三年规划启动实施;“两镇二十七村”示范工程深入推进;完成40个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示范点建设。三个“轮子”一起转,让枞阳的田野被赋予了现代化的意义。(刘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