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桐城方氏为海内著名世家, 家族中的一些人物, 枞阳人或者桐城人都能脱口而出, 如桐城派鼻祖方苞, 明季四公子之一方以智等。相对于这两位,同样出自方氏一门的方观承似乎并不广为乡人所知,但是就身世、就经历、就成就而言,似乎此人才应该是桐城方氏家族中最为知名的人。
众所周知,方苞是因为牵涉到戴名世《南山集》案被逮下狱,而《南山集》的最大把柄是引用了《滇黔纪事》一书中的内容,《滇黔纪事》的作者正是桐城方氏的另一位名人方孝标。方苞是方孝标的族孙。方孝标曾经是顺治皇帝极为亲信的侍读学士,君臣关系非同寻常,后因其弟方章钺陷入一场莫须有的科场舞弊案,方孝标六兄弟及其老父、著名诗人方拱乾一道被发配到黑龙江宁古塔,直到康熙初年才得南归。《南山集》案发的时候已经是康熙后期,方孝标早已死了,但仍被开棺戮尸。方孝标的儿子,时任工部主事的方登峄,和孙子,时任内阁中书的方式济再度被发配到黑龙江齐齐哈尔。
方观承便是方式济的次子,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四代均遭发配穷边,如此身世可谓奇极!祖、父流放之时,观承与其兄观永尚在幼年,免于发配。本是一个生活优裕的官宦世家子,可以安心工作期待一条由科举而仕进的人生坦途,但是一夜之间,却成了一个不得不寄身在南京清凉山寺,靠僧人接济为生的孤儿。生活之困苦可想而知。待到方观承兄弟年岁稍长,因思念父祖,于是徒步万里,往来黑龙江与南京之间。千山万水之间,常常是日行百里,不着一餐。
在方观承的漫漫旅途之间,有不少感人的故事,最为著名的就是所谓“车笠之交”。有一年,再度北上省亲的方观承正独行在山东道上,杭州人沈廷芳与海南人陈镳恰好一同乘车赶往京都应试,这两人看到年轻的方观承一路随车徒步而行,衣冠欠整,劳顿疲惫,但头角峥嵘,举止端严,不由相问。交谈中,沈廷芳与陈镳二人得知方观承身世、经历,深表同情,于是邀请他一道乘车赶路。问题是车厢狭小,仅能容两人,于是,他们决定一路上每人轮流步行三十里,乘车六十里。三人就如此一路风尘到达京城。沈、陈二人与方观承分别时,又送给方观承新衣毡笠,以御道途风寒。几十年后,已经身为封疆大吏的方观承得知沈廷芳(后官翰林院编修、御史)、陈镳(后官云南首府官)赴京述职途经其官邸驻地,便立即派人将沈、陈二人请到府上,故人相见万分感慨,忍不住涕泪纵横。一段逆旅互助奇情,流芳千古!
就这样,在十几年间,方观承居然南北往返七趟。作为一个世家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江南到塞北,阅尽人间风土,历经沧桑世故,有意无意之间,方观承把自己历练成了一个虽然年纪轻轻,但却饱读诗书、见多识广、人情练达的豪士。
父祖相继在黑龙江病故之后,贫困之极方观承,流落京城,在东华门外靠为人测字挣得住、食费用。但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时候。一日,年轻英武的满清铁帽子王爷福彭于上朝途中,途经东华门,惊讶于方观承测字招牌的书法功力,停轿一谈,发现方观承是个学问见识都非同等闲的世家子弟,立即延请到府中当一个幕僚,备受礼遇。雍正十年(1732年),因为才具非常,24岁的福彭被任命为定边大将军,出征准噶尔。他随即上奏要招方观承为记室,随军出征。雍正皇帝奇于方观承经历,召见问对之后,就赐予中书衔。于是,一介布衣的方观承居然一跃成了朝廷大臣,自此开始了平步青云之路。此时的方观承已经33岁,不可说是少年得志了。
第二年,福彭平定了准噶尔,班师回朝,方观承即升为内阁中书。乾隆二年(1737年)升军机处章京,再升吏部郎中。乾隆七年,官授直隶清河道。乾隆八年,官升按察使。乾隆九年,命方观承随从大学士讷亲勘察浙江海塘及山东、江南境内的河道。不久提升为布政使。乾隆十一年,署理山东巡抚。乾隆十二年,再回布政使任上。乾隆十三年,升任浙江巡抚。乾隆十四年,提升为直隶总督。乾隆十五年,加授太子少保衔。十乾隆二十年,加授太子太保衔,署理陕甘总督。乾隆二十一年,再回任直隶总督。乾隆三十三年,因病死于直隶总督任上,谥“恪敏”。方观承任直隶总督竟长达二十年之久,只有后来只手撑持大清摇摇欲坠江山的李鸿章任期比他更长。
只是在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里,方观承从一个一文不名的平民百姓,不由科举,不由军功,成了独掌一方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是乾隆朝著名的“五督臣”之一,这是非常罕见的。方观承博学干练,为官一任,总能造福一方,政绩不胜枚举,各地民间留存的关于清官循吏“方总督”的故事数不胜数。方观承为官的最大成就在于治理水利方面,其思想和能力都深得乾隆的信任与嘉赏。乾隆二十八年,因天津积水,皇帝动怒,斥责方观承未尽职守。朝廷官员闻风合议,要求将方观承免官究责,但乾隆却指示要对其宽大。御史吉梦熊、朱续经等还喋喋不休,不断上奏章要弹劾方观承,乾隆就直接说:“言易行难,持论者易地以处,恐未必能如观承之勉力支持也!”
方观承十分重视棉花生产,大力提倡。他还根据自己长期积累的植棉经验,于乾隆三十年绘成《棉花图》16幅,计有布种、灌溉、耕畦、摘尖、采棉、煉晒、收贩、轧核、弹花、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布、练染,每图都配有文字说明和七言诗一首,系统地说明了从植棉到成布的全过程,同时列出每道生产程序中的工艺经验,进呈乾隆皇帝,乾隆御笔题诗16首,备加赞许。方观承将《棉花图》包括乾隆的题诗刻在二十块端石上。其中十一块长118.5厘米,宽73.5厘米,厚14.2厘米;另一块长89厘米,宽41.5厘米,厚13.5厘米。原石刻尚存在河北保定市莲池书院之壁间,现归保定市博物馆收藏。历经二百余年,至今完好无损。16幅《棉花图》拓本现藏于国家图书馆。《棉花图》以图为主,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极具观赏性,是当时倡导和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的优秀科普作品,在今天则成了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史,以及清代前期冀中地区农业经济的宝贵资料。
方观承善书法,工诗,著有《薇香集》、《燕香集》、《燕香二集》、《问亭集》、《述本堂诗》并行于世。
方观承年逾六十,才生了个儿子方维甸。乾隆也为之高兴,命抱给他看,并解下自己的佩囊赐给维甸。乾隆四十一年,授方维甸内阁中书,充任军机章京。乾隆四十六年,成进士,授吏部主事,再升郎中。乾隆五十二年,随福康安征台湾,赐花翎,官升御史,再累升太常寺少卿。接着,再度随福康安征讨廓尔喀。后又历任光禄寺卿、太常寺卿、长芦盐政。嘉庆元年,因事夺职,降官为刑部员外郎,仍任职军机处。后又再升任内阁侍读学士,随尚书那彦成治理陕西军务。嘉庆五年,官授山东按察使,再升河南布政使。嘉庆八年,调任陕西巡抚。嘉庆十四年,升任闽浙总督,方家又出现了一个封疆大吏。嘉庆十六年,任军机大臣。嘉庆二十年,卒於家中,嘉庆上以维甸忠诚清慎,深为痛惜,赠太子少保衔,谥勤襄,并赐其子方传穆进士。
方观承幼弟方观本,出生在流放地。方观本有个儿子叫方受畴,乾隆年间,任两淮盐课大使,后荐任乍浦同知、直隶大名府知府,调保定府知府,后升清河道,因事罢官。到嘉庆初年,赏给道衔,赴任伊犁。5年后召回,授苏松粮道,迁河南按察,调直隶布政使,赐戴花翎,晋升浙江巡抚。不久,又移官河南。嘉庆二十一年,升任直隶总督,方家再度出现一个封疆大吏。二十五年,加授太子太保衔。道光二年,后因病告归,卒于途中。
方观承、方维甸、方受畴父子叔侄,一门三总督,可谓门第辉煌。但方观承是从一个身无长物的布衣,凭自身才干,敢于任事,锐意进取,当了二十年的封疆大吏。方维甸、方受畴辈则不免有受父辈余荫之嫌,官声业绩,均不足与方观承相提并论。
如此经历,如此人生,方观承可谓桐城方氏家族第一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