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44
- 注册时间
- 2011-12-17
- 最后登录
- 2013-6-24
二星会员
凌乱,成网;网紧,心痛,筑成隐
- 积分
- 244
- 性别
- 保密
|
发表于 2012-1-28 14: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 黄 帝 延 脉
黄帝:相传系盘古氏八十一世、伏羲氏二十世、少典氏十二世,启昆之子,即为黄帝。原姓公孙,名伯荼,字玄律,长于姬水改为姬姓,生于轩辕号轩辕氏,国于有熊又称有熊氏。少典国第十二任国君,始为少典部落首领,后取代神农氏裔成为联盟中央国领袖,继伏羲之后为华夏文明之始祖。四妃有子十二人,众妾有子十三人,共二十五人,十二正子继承姬姓,余十三庶子分赐他姓,黄帝共传十四姓。公元前约2708~2598年。
后稷:黄帝长子曰元嚣,传少昊、蟜极、帝喾计四代,帝喾长子是为后稷。姓姬名弃,字度展,系黄帝第六代孙,夏前重臣,农业先师,早周始祖。公元前约2530~2450年。往后传嫠玺、叔均、叔望、叔重、叔农、叔辛、不窋、鞠陶、侯亚、昭臣、季坚、叔壬、启封、昆伯、公刘、施徳、行仁、庆节、皇仆、差佛、毁喻、公非、辟方、高圉、夷侯、侯牟、侯旅、亚圉、景伯、云都、木公、祖绀、公叔、诸盩、太公、太王、季王计三十七代。
文王:黄帝第四十四代、后稷第三十九代孙,季王长子,姓姬名昌。商纣王授为西伯侯,商末哲学家,西周始祖。公元前1060年起兵伐纣,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灭纣后建立西周王朝,武王奉侯父为文王,以天子之礼葬之。相传姬昌有九十九子,次子姬发即武王,四子姬旦即周公,公元前约1130~1050年。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第四子,武王弟,成王叔。公元前1060年姬旦被姬昌封占古鲁国即今河南鲁山县,公元前1046年任西周丞相,杰出政治家,为华夏文明之远祖。佐武王、扶成王、代政、平乱、创典制、立宗法、封诸侯,皆建殊功,是为西周礼制的缔造者,成王以天子之礼葬之。公元前约1090~1000年。
鲁公:周公长子,姓姬名伯禽,公元前1046年灭纣建周后,领兵东征徐、奄等前纣十七盟国,讨平后封驻奄地即今山东曲阜,公元前1043年受周成王始封为鲁国公,是为首任鲁公。约生于公元前1065年,卒于公元前998年。往后传炀公、魏公、献公、武公、孝公、惠公、桓公、庄公、僖公、文公、宣公计十二代。
成公:早期之鲁国,是西周最重要的诸侯国,周室滴系、延制周礼,由古鲁国一直往东扩张,由今豫中东部,至鲁西中南大半。文王第十五代、鲁公第十三代孙,宣公长子,姓姬名黑肱,公元前591年袭位鲁国第二十一任国君,即为成公。成公生于公元前约620年,卒于公元前573年,娶有两位夫人,大夫人姜氏未育,二夫人姒氏生有二子,长子姬午袭位国君是为襄公,次子姬汪即为汪氏始祖。襄公之母尊为夫人,其次子亦不可贬称庶子。
二 汪 氏 得 姓
颍川侯:黄帝第五十九代、周文王第十六代孙,鲁成公黑肱之次子,鲁襄公姬午之胞弟,姓姬名汪,字象文。生于周简王十三年、鲁成公十八年戊子、公元前573 年,姬汪诞生时,双手握拳,三日乃开,伸展后两掌有纹,左似水右似王,合而曰汪,遂以为名。鲁襄公二十一年己酉、公元前552年,受襄公封为上大夫、食采颍川,号颍川汪侯。配王氏,生子一──挺。汪侯与夫人卒葬颍川城南三十八里伏龙山,坐北朝南。
颍川地:颍川因以颍水得名,秦置颍川郡的前身,辖境主以颍河流域,辐射约今河南禹州、太康、许昌、长葛、登封、尉氏、平顶山、叶县等,治阳翟,隋唐后改治许昌。颍川城即阳翟、亦即禹州,系著名夏朝古都。深入研读元代松寿公的颍川论,并经诸多史料考证:老谱中乱用之词颕川、颖川皆应为颍川,颍川位今河南,而非今山东。
肇姓祖:名诵,字元通,号志道,挺公长子,史属春秋~西周~鲁国。生于周景王十五年、鲁昭公十二年辛未、公元前530 年,周敬王二十年辛丑、公元前500 年仕周为都司马,封邑城平阳。配河间柳氏,生子三──钺、铨、锜。诵公与夫人卒葬平阳鄯乡武丘,锜即战卒于郎的春秋童子。诵公本姓姬,依照王公贵族之法规,公子公孙三代后不可延续贵族之姓,别姓有多种途径,可封赐、可采邑、亦可自选报准。诵公依后者,因觉祖名由来神祥而引以姓汪,故奉颍川侯为汪氏鼻祖,诵公实是别姓祖而称三世祖。
平阳郡:本汪氏在唐朝前期盛于新安江流域,谓之“郡望新安”;唐朝中期盛于河西走廊,被封为“河西汪氏”。宋帝诏编全国经典百家姓,凡姓皆标郡望,新安与河西两地显然不能代表汪氏全体。于事,我汪氏宋代先贤们议定:汪氏郡望应总为平阳,平阳郡即始此也。都司马──军内部门统领,或都城首领。城平阳──后曰东平阳,即今新泰市。古有十七地谓之平阳,久考确认:公之采邑即汪氏郡望为鲁之城平阳,而非晋之都平阳,亦非鲁之南平阳和西平阳。理由有三:其一,在当时惟有城平阳已名之而属鲁国,且鲁曾尝试建都如此;其二,诵公实为汪氏别姓始祖,而此前几乎没有分脉,以诵公封地为郡望可一统盖之;其三,汪氏出自鲁国公室,泰山是为鲁邦之望,则平阳可作汪氏之望,宜也。
三 南 汪 由 来
南迁祖:从春秋至东汉,历七百四十多年、亦历三十代,一至三十世先祖们大多仕居于今豫中北东西、鲁西中南、陕东中西南、陇东中西南,少数仕居于晋南、冀南、皖北和苏北。五世祖嵩公因功受诏创修汪氏谱牒,后裔不断传袭续修。
三十一世祖名文和,字君睦,平公次子。生于东汉灵帝建宁三年庚戌、公元170 年,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因破黄巾军乱授龙骧将军。汉献帝建安二年丁丑、公元197年,中原大乱,为追剿黄巾军从禹州南迁,渡江至江南会稽,孙策表授为会稽令,遂居浙江会稽。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戊子、公元208年,孙权遣部平黟、歙二县,与始新、新定、黎阳、休阳六县立新都郡,辖今浙西和皖南,又举家迁居歙县。遂整撰史料,续修宗谱。配富春孙氏,生子二──轸、超。公葬新都郡始新西九里邵石山。
四 新 安 圣 祖
越国公:从东汉至隋末,历四百一十多年、亦历十三代,三十一至四十三世先祖们大多仕居新安江流的浙西中、皖南东,少数仕居于浙北、苏南、皖中、赣东。四十世叔举公始居绩溪登源,从此出现了一个彪炳史册的大家族,最为显要的当数四十四世祖、隋末吴王、唐越国公汪华,他是汪氏圣祖、是名镇江南的义军统领、是德惠民心的安邦君王、是靖民护国的历史功臣、是古徽州人文始祖。
汪华,原名世华,字英发,又字国辅,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而改名为华,僧莹公长子。陈后主至德四年丙午(586)正月十八日子时生于新安登源里。受世家教诲,并受房叔宝欢的器重并授以兵法,自幼灵颖聪慧,酷爱攻书习武,集大智大勇大德大义于一身。二十岁(605)因功获任新安州副将,二十九岁(614)任州守将,三十一岁(616),为新安州刺史,三十三岁(618)反击外侵并攻克宣州,宣州守将请降,公纳降并优待。遂毗邻诸州相继过招,斗谋斗勇,终使杭睦婺饶四州守将均感德摄威,一一归顺。
至此公已功德日盛,威誉益隆,带甲十万,统领六州,辖境相当于今浙江、安徽及江西三省近半区域。时至中原大乱,南方割据渐多,隋帝已无能控制,以一州刺史统领六州,恐名威不足,若遇外力入侵极易瓦解,六州诸将忧虑以谋,奉请华公立国称王。众望难推,公三十五岁(620)遂定都歙州,立吴国称吴王,并奉隋为正朔(自定性为大隋朝的诸侯国)。
公三十六岁(621),唐王建国已三年余,尽显强盛且德政誉隆,并传为受隋帝禅让为正统,故汪王视唐帝为真命天子,为促华夏一统,遣堂弟铁佛往西京奉表归唐。唐高祖欣纳并嘉封汪华为上柱国、越国公,总管歙宣杭睦婺饶等六州诸军事,并任歙州刺史。在举世大乱之际,汪华主镇新安六州十余载,德惠民众,安居乐业,永世赞颂。四十三岁(628),唐太宗诏授左卫白渠府统军,居西京,五十八岁(643 )诏授忠武将军、右卫积福府折卫都尉。六十岁(645 )唐太宗征辽东,特诏授九宫留守,辅掌朝政,赐五顶花冠、诏一品服与众位夫人。
唐贞观二十三年己酉(649)三月初三,公病卒于长安,享年六十四岁。永徽三年(652)诸子护柩回故里,十月二十六日敕葬于歙县城北云岚山。公功德无量,忠勇盖世,热心安民,忠心护国,徽民讴歌,大朝嘉誉,后代唐王多有加封,宋元明清等后朝大帝亦追封十余次,有“侯公王帝”等各种封号。除汪氏宗祠外,地方民建或少数官建的忠烈庙、汪王庙、越国墓祠等数处,尊为太阳菩萨、汪公菩萨、汪王大帝等,鼎礼奉拜一千二百余年。
越国公汪华先后共娶五房,首钱氏受宋四封为灵惠助善协顺显应夫人,继钱氏受宋三封为协德辅顺昭惠妃,嵇氏受宋二封为柔则淑惠夫人,庞氏受宋二封为柔肃顺济夫人,张氏受宋二封为柔淑顺德夫人。关于诸夫人的生卒年份、接纳顺序与年份、所生子嗣,都有多种版本,但主流不外乎以下两种:
一,综合《越国公垂裕录》、《越国公年谱》、《越国公行状》、《通宗世谱》、《江阴合谱》所载:元配钱氏,公未贵时首配,名英,端彦公之女,休宁黎阳乡敦睦里钱源人,至德四年丙午(586)五月十七日丑时生,615年30岁婚,大业十三年(617)二月初二日卯时32岁卒,未育。继配钱氏,名任、大将军巢国公九陇之女,湖州长城光化里人,仁寿元年辛酉(601)八月初九亥时生,622年22岁婚,贞观九年乙未(635)十一月十八日辰时35岁卒,生子三──建、璨、达。三配庞氏,名实,雱公之女,婺州大云乡安期里人,开皇十三年癸丑(593)五月十六日丑时生,624年32岁婚,龙朔二年壬戌(662)二月十一日酉时70岁卒,生子三──广、爽、俊。四配嵇氏,名圭,宗沆公之女,饶州白水乡山东里人,开皇十三年癸丑(593)二月二十七日亥时生,625年33岁婚,贞观十五年辛丑(641)七月二十一日子时49岁卒,生子二──逊、逵。五配张氏,名瑾,爕公之女,蓬州伏虞人,贞观元年丁亥(627)四月初七日申时生,644年18岁婚,仪凤二年丁丑(677)十月初九日未时51岁卒,生子一──献。
二,综合《越国公墓祠志》、《通宗世谱》、《越国公小传》、诸多老谱、《越国公汪华》所载:元配钱氏,公未贵时首配,名英,端彦公之女,休宁黎阳乡敦睦里钱源人,586年生,约605年20岁婚,617年32岁卒,生子三──建、璨、达。二配嵇氏,名圭,宗沆公之女,饶州白水乡山东里人,593年生,约610年18岁婚,641年49岁卒,生子二──逊、逵。三配庞氏,名实,雱公之女,婺州大云乡安期里人,593年生,约610年18岁婚,662年70岁卒,生子三──广、爽、俊。四配钱氏,名任、大将军巢国公九陇之女,湖州长城光化里人,601年生,约618年18岁婚,635年35岁卒,未育。五配张氏,名瑾,爕公之女,蓬州伏虞人,627年生,约644年18岁赐婚,677年51岁卒,生子一──献。
华公共生九子──建、璨、达、广、逊、逵、爽、俊、献。九子皆如父,个个身名显赫。关于九子的生辰年份及日期和所出生母,诸谱亦有多种记载,但其主要亦不外乎上述两种版本。第一种版本虽然全面和详细,但不尽合理。第二种版本虽然更趋合理,但其史料不够详细和全面。因历史悬疑难以考定,故以两种版本并记。笔者追求“合理为上”的原则,以“建公631年晋职、达公630年晋职、爽公644年晋职”推之,倾向于第二种版本,结合多数谱“僧莹公享年七十有四”的记载,便可基本否定“华公三岁亡父八岁亡母”的谬说,亦可合理支持“华公携七子进京”的传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