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一个体的农民比作一个个泳者,搏击商海的力量就很薄弱,让众多农民齐心协力开启一艘大船,那就有了乘风破浪、千帆竞发的强劲势头。这艘“船”就是农民耳熟能详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赋予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多的时代内涵。
组织多样化合作跨地域
通俗地说,合作社就是把农户个人办不到或是难以办到的事承担起来,使农户在低风险的状态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抱团取暖,参与市场的竞争,以众人划浆开大船的力量去搏击商海。
大多数农民对“社员”这个名称并不陌生,计划经济时代的人民公社“社员”让大家记忆犹新。这里所说的“社员”是指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民,普通农民与社员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
对于大多数“社员”来说,入社的目的就是想多挣钱,怀揣着这种美好的愿望,农民自愿走到一起,走上一条致富新路。
潜山县槎水镇养蚕历史悠久,但规模上不去,只是农民收入的一个补充。2000年以来,在蚕桑协会的带动下,蚕桑产业迅猛发展,养蚕户达4000多户,占全镇总户数的40%以上,全镇有桑园1.5万亩,槎水镇成为安徽优质茧生产第一大镇,蚕桑经济的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据了解,蚕桑协会对利润按4:3:2:1的比例进行分配,40%分配现金入股户,30%分给产品入股户,20%分给签约收购农户,10%留作发展基金,无论是协会会员,还是签约农户的收入较以前都有了很大提高。
目前,安庆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联结农户与市场的重要桥梁,带动农户53.1万户,占全市农户的41.16%。组织形式多样化,由初期的乡村两级组织牵头兴办,发展到能人大户、龙头企业、技术推广部门牵头创办等多种形式。合作空间扩大,从最初的开发资源、单一的生产合作逐步向产品营销、加工增值、资金技术股份合作转变。合作层次提高,由村、镇之内组建向跨地甚至跨县域组建转变。涉及到食用菌、板栗生产、有机茶、反季节蔬菜、生猪、水产养殖等多个行业。
农民合作社以利益为纽带,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把单个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变分散经营为规模经营,变盲目生产为有计划的按订单或合同生产,变无序竞争为有序竞争,变弱势个体为强势群体,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主体地位。农民有了自己的组织,也就有了为他们说话的集体,农民可以通过合作社组织团结起来应对外部的侵害,保护自身的利益。
“三农问题”始终牵动人心,中央每年的“一号文件”都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自1978年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经成功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引领农民跨越“温饱线”作出了历史性的功绩。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家一户分散而封闭的经营方式已不再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农民由此产生了新的困惑与无奈。
在此背景下,“合作化运动”悄然归来。只是,绝非20世纪50年代的简单翻版。实际上,这是新一代农民面对新的市场环境对新的生产形式的一种积极探索。
“小生产”与“大市场”
“新农村建设就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那么,农民必须由农业生产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通过农产品流通分享农业产业化的利润”。农业专家们这一被广泛引用的观点正在付诸实践。
枞阳县铁铜乡地处江心洲,气候条件和土壤非常适合种植蔬菜,成为外贸企业建立“第一车间”的理想之选。由于,外贸企业对蔬菜产品的品种、质量。规格有统一要求,企业无法直接组织一家一户进行种植生产,而由植根农村之中的中介组织来组织生产却有着天然的优势。铁铜农民通过成立专业经济组织按照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收购运销、统一结算的模式,把全乡13%以上的农民组织起来一起闯市场,铁铜乡生产的蔬菜成了外贸市场上的“名牌”,而农民也因此致富。
“在乡村有大量小农户,通常面对如何与市场联接的问题,在这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几乎所有的农业专家都这样肯定地认为,“因为,在此之前,农户是根据以往经验和有限的市场信息决定生产,收获之后上市‘提篮小卖’,而在农产品高度市场化的条件下,缺乏规模效益和议价能力。”
有数字表明,2007年安庆有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405个,同比增加71个,会员12.35万人,资产总额达到3.04亿元,年营业实现收入9.2亿元。这一成绩在显示农民已经成为“组织”的主体,他们因此看到了农业的美好前景。同时,也在昭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责任担当“任重道远”,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降低市场风险等方面还需要付出更为艰难的努力。一个可以得出的判断是,相对于农民合作组织发展成熟的地区来说,当下,安庆农民专业合作协会的数目和加入合作社的农民都太少。
但专家们依然乐观地认为,现在安庆经济健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在保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年增幅20%的基础上,力争农民参合率年提高5%以上,达到40%,实现优势特色产业全覆盖。着力建立一批合作能力强、为农服务能力强、周边辐射能力强、承担风险能力强、自我发展能力强的合作社,为农民增收建立长效机制。
对于在市场中饱尝“呛水”之苦的普通农户来说,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烦恼交给了合作社,自己就可以放心地忙生产。采访中,市农委的同志认为,要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现代化水平,提高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程度和新技术应用水平,必须不断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而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
近30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了农村经济深刻变化,如今新农村建设中又掀起了发展专业合作社的“农业合作化”的新高潮,组织起来的农民正在以更加有力的市场主体姿态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格局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