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096|回复: 1

儿童和老年人颅脑损伤指南

[复制链接]

143

主题

1771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nbsp

积分
10947

新人进步奖枞阳234社区帅哥勋章优秀斑竹奖幽默大师奖

性别
发表于 2007-8-2 22: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部分  儿童颅脑损伤
一、儿童颅脑损伤概述                   不同年龄的儿童均可发生颅脑损伤,1岁以内多见于产伤,3~4岁多见于坠落伤,4岁以上则运动性损伤增多,5岁以后男孩颅脑外伤发病多于女孩
二、儿童颅脑损伤的特点 (一)、儿童头皮薄,颅骨质软,骨缝和囟门尚未封闭,缓解颅内压增高的能力强。 (二)、2岁以前脑组织的髓鞘发育尚未完成,脑组织呈胶冻样,质地脆弱,易发生挫伤和裂伤,易引起脑水肿。 (三)、儿童血容量少,而头部血容量在全身中所在占的比例大,易因失血而造成低血压和贫血。
(四) 、脑组织的氧含量易受呼吸不畅的影响而致低氧血症。 (五) 、体温容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而发生高热或低温。 (六) 、儿童病情进展快,症状不典型,易误诊,漏诊。 (七) 、儿童神经系统功能稳定性不如成人,对外界侵扰有较强的反应。 (八) 、儿童颅脑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往往比成人好。
三、分类 (一)、头皮下血肿          新生儿可因分娩或产钳伤而发生头皮下血肿。儿童帽状腱膜下组织疏松,血肿可蔓延到整个头皮下,失血量多,可造成贫血、休克。出血量大者需要穿刺抽吸后加压包扎,有贫血者先输血、输液 。一般待7~10天,血肿变软后,再穿刺加压包扎,抗炎治疗。骨膜下血肿常因局部骨膜剥离而出血,范围不超过颅缝,血肿可能钙化,较大的也需要穿刺或切开引流。
(二)、颅骨骨折          儿童最常见的是单纯的线形骨折,在头颅各部位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一般不需要特别处理,注意观察病情。幼儿产伤,摔伤可致“乒乓球骨折”,这种骨折少数可自行膨出,多数需行手术撬拔复位,如凹陷<0.5cm,可不手术,较大儿凹陷性粉碎型骨折(>1.0cm),应手术治疗。
(三)、脑损伤 1、脑震荡是中枢神经系统受到外力后发生的暂时性功能丧失,有短暂昏迷,逆行性遗忘,头痛,头晕,呕吐,哭闹不止,易激惹等。影像学检查正常。这些症状一般1~10周后消失,但也有持续存在较长时期者,需住院治疗。
2、脑挫裂伤:儿童脑挫裂伤相对较少见。3岁以下者脑挫裂伤只占10%;3~4岁由于运动增多,脑挫裂伤也增多,约占到25%;大龄儿童占到70%。临床上除了有脑震荡的症状外,常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等。治疗上,以脱水降颅压、止血、抗癫痫、神经营养及支持治疗为主。
(四)、颅内血肿 1、硬膜下血肿      出血来自桥静脉,脑皮质动脉,静脉窦撕破。少量出血可自行吸收而不被发现,有的则表现为急性或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症状。
(1)、急性硬膜下血肿      多由于动脉破裂或静脉窦撕破。病情严重者致残率、死亡率都很高。症状多出现于伤后12h以内,表现为哭声变弱,反应迟钝,抽搐,呕吐,发热,前囟张力高,偏瘫或脑疝。CT、MRI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可合并脑挫裂伤、脑内血肿及颅骨骨折等。治疗可行前囟穿刺(穿刺点距失矢状线至少2cm,以避免损伤上矢状窦和皮质静脉等)。可反复穿刺直至治愈。每次穿刺点移动少许,以避免前次穿刺处皮质粘连,造成脑损伤。前囟已闭合的儿童或血肿为固态者需开颅清除血肿。
(2)、慢性硬膜下血肿      伤后3周以后才发生症状。多见于婴儿,高峰年龄为3~6个月,患儿发育迟缓,瘦弱,呕吐,抽搐,头围增大,前囟饱满,骨缝分离,头皮静脉怒张,双眼球向下视,呈“落日征”。有半数患儿无头部外伤史。临床上应与脑积水、巨头症、蛛网膜囊肿及脑发育不良性脑积水相鉴别。儿童双侧血肿的发生率比成人高。CT检查可作诊断,起初为高密度硬膜下占位,1~2周后变为等密度,2周以后即变为低密度,红细胞沉积于重力下坠的部位。治疗上,少量的血肿可自行吸收,占位效应明显的以经前囟反复穿刺抽吸为首选。3岁以上者可钻孔冲洗引流。反复出血者,应开颅清除血肿加包膜。
2、硬膜外血肿      儿童硬膜外血肿比成人少见,原因为①颅骨质软,骨折处边缘不锋利;②脑膜中动脉沟浅或尚未形成,内折时不易撕破动脉;③骨缝处硬膜与颅骨粘连紧密,不易分离。血肿多见于颞部。幕上血肿量≥20ml,颅后窝血肿≥10ml,应积极手术清除。
3、脑内血肿、脑室内出血      二者发生率低,如无明确外伤史,应考虑到Vit K缺乏症及先天性脑血管畸形出血可能。临床常见患儿外伤后哭闹,呕吐,发热,抽搐,面色苍白,心跳加快,并可伴有偏瘫。CT可明确诊断。出血量少者可保守治疗,脑室铸型、脑积水严重者可行脑室穿刺外引流术。
4、颅脑穿透伤 ①儿童颅骨薄,可发生特殊的穿透伤;②儿童好动,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常见部位:眼眶、前囟及经口腔。治疗:住院手术(充分的术前准备)
四、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1、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吸氧,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保持PaO2在9.3Kpa以上(SaO2>90%)。 2、液体补充:既要充分补液扩容,纠正低血压,又要限制液体入量。标准:40~60ml/Kg/d,为正常量的1/2~2/3。主要给予5%Gs和半量的NS。保持电解质的平衡(血K+Na+Cl-)。也包括营养支持。 3、降颅压:①脱水剂应用:20%甘露醇、速尿及人体白蛋白等;②巴比妥类药物:五烷巴比妥3~6mg/Kg/d(血药浓度达到20~30mg/L);③过度换气,降低PaCO2;④头高位,抬高300;⑤限制入量(保证血压正常或稍高的前提下)。
4、预防性抗癫痫:苯巴比妥2mg/Kg/d (鲁米那钠0.03~0.1 im Q8h)。 5、抗生素使用:预防或控制颅内感染、肺部感染及泌尿系感染等。 6、预防应急性胃溃疡(奥美拉唑 40mg iv QD~BiD)及肝肾功能损伤等。 7、严密观察病情:在治疗的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特别是注意神志(最为重要)、瞳孔、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最好在ICU中监护。必要时复查CT。
(二)、手术治疗          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术前备血,术中快速止血。挽救其性命同时,最大限度的保留其功能。
第二部分  老年人颅脑损伤
一、发病率与病因                   由于人口老龄化趋势出现,老年人颅脑损伤的比率也在上升。颅内血肿的发病率远较儿童和青壮年组为高。致伤原因主要为车祸,跌伤或碰伤等。
二、临床表现 (一)、意识状态      多有较长时间的昏迷和意识障碍。 (二)、生命体征变化      由于老年人大多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等老年性疾病,所以伤后的生命体征改变较青壮年和儿童组为明显,病情也较严重且代偿功能差,易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
(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1、头痛较少,呕吐多见; 2、瞳孔早期常无变化,一旦散大,应立即处理; 3、运动障碍; 4、脑膜刺激征。
三、诊断与治疗                    CT检查对老年人颅脑损伤可提供较为明确的诊断。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中老年人常见。 (一)、手术治疗      凹陷性骨折,当>1cm,颅内血肿量>40ml,脑挫裂伤中线严重移位,保守治疗无效时。手术时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清除血肿及液化坏死的脑组织。如为功能区,只要达到彻底止血和脑组织有搏动和张力不高的目的。要尽量保存血液循环和有生机的脑组织。
(二)、非手术治疗      脱水,止血,止酸,抗生素应用,营养支持,抗癫痫等治疗。 (三)、并发症的防治      维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胃内食物反流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防止上消化道出血及降低MOSF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四)、康复治疗      高压氧治疗(HPO),中医中药治疗等
谢 谢!
我不是一班的人——二班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46

回帖

637

积分

三星会员

积分
637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07-8-26 08: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详细,明了,好,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发图教程|( 皖ICP备19025135号-3|皖公安备案号34082302000108 )|网站地图

GMT+8, 2025-5-9 20:0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