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5-19 11: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而这仅仅是品牌与杰出设计师无数桩“联姻”中的个案而已,紧随其后的长长List让我们大开眼界之余,更不禁让人感叹:Crossover这股潮流其实只是刚刚开始:Chanel和Cucci“依仗”中国消费者对他们的溺爱(何止中国消费者,全世界都爱它们。)分别推出黑及红自行车,凭它们的自身价值,是完全可以停到机动车停车场的Volve旁边并且缴纳至少10元/每小时的停车费;而从来都是被男人们集体膜拜的Armani已经不满足仅仅是让他们“优雅的老去”,而是“真刀真枪”的开始其旨在“用Armani全副武装”的设计构想,从护肤品到巧克力,估计下一步就真的是牙膏了吧;面对前两者大过天的噱头,Fendi为了庆祝Baguette 10+而与先锋艺术家们的合作反而显得稀松平常了呢。
品牌+设计师:有钱一起赚
有的品牌与设计师合作是为了夺个噱头,赢个满堂彩;更多的则是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己在市场的疆域版图,毕竟,品牌经营是最重要的,赔本赚吆喝的事儿都是打肿脸充胖子的下下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才是硬道理,试问谁能看着别人大把点钞时自己还微笑着说“这是理想而不是钱的事”,一般这么说的,十个里面有九个还真都是因为一个“钱”字。因此,在开始介绍这一部分的“品牌+设计师”时,我们很有必要介绍一些“逼着”他们走上Crossover这条路的“始作俑者”。
遥想当年Zara在北京世贸天阶开店时,无数小白领奔走相告,等不到下班就请假去朝拜,激动的眼泪都快飘出来了;而据说H&M在上海刚开张的那个把月,无论休息日工作日店里都挤满了各式各样的时尚人群,好多钱包被挤丢了的人脸上还带着喜悦的光芒说“太值了”……其实这也没什么匪夷所思的,Zara,H&M,再连同 Mng和 Topshop,基本上组成了盛开于小白领们心中的四朵不败之花。
见到此情此景,一线大牌自然按耐不住,你把我的设计用得一塌糊涂赚来鱼翅海鲜,我们自己这还端着架子回头喝玉米粥,有些本末倒置。由此开始,认得清市场发展规律的大师们开始放下高姿态、以退为进地“下嫁”大众品牌。Karl Lagerfeld率先与高级成衣的“眼中钉”H&M合作,创造出“Karl Lagerfeld for H&M”系列,继他之后Stella McCartney、Victor & Rolf,甚至极具商业头脑的Modonna都奋不顾身地扑向这个品牌;而本身就是“Crossover”这个词最好代言人的Kate Moss,也立刻极其爱国地与英国著名时装连锁销售品牌Topshop合作,将自己的光环再加大一圈,而且不要以为她只是玩玩票赚点人气,事实上,在一个著名的英国街拍网站,我们可以看到Kate几乎每次出门的搭配,无论她身上穿的是自己热爱的皮草,还是手里拎着Birkin或Muse,都搭配着她自己设计的各式各样的牛仔裤,简直是最不遗余力的设计师和代言人……
这种“迈出我的一小步,成就我们的一大步”的跨界案例多到数不清,好像血统纯正的物件倒是越来越稀少珍贵,但是谁又能真正抗拒得了这般“Crossover”的诱惑呢?作为乔装于广大基层群众中的一名消费者,我们并不会关心他们是不是能够“感情长久”或者“互惠互利”,而是在这种短暂的“大同世界”里尽可能快的享受到更多实惠和乐趣。这不也恰恰是独属于“跨界”文化的精神面貌吗?
品牌+品牌:奢侈品不是必需品
下面我们先看这样几条的新闻:今年2月,Versace与AgustaWestland两家代表着意大利式卓越、奢华与创新设计的著名公司继续展开合作,推出又一款全新的由Versace设计的直升机机舱内饰设计,两者的合作旨在满足高品位客户对极致奢华与舒适、以及最完善的功能性与安全性的需求;皮具品牌Lancel则将锐利的目光瞄准了方兴未艾的游艇业,隆重推出了Nantucket by Lancel游艇;丹麦顶级视听品牌Bang & Olufsen 与世界著名跑车生产商阿斯顿马丁联手,使最酷的跑车和绝佳的声效震撼得到最完整的诠释;而皮革梭织法闻名的意大利顶级品牌Bottega Veneta也开始推出家居系列,今年以尊贵的材质打造出图书馆的桌子、折叠式露营床及椅子、托盘小桌和镜子。更有看点的是,意大利大牌Salvatore Ferragamo,作为一代鞋王,他们之后虽在服装产品上有所开拓,但最让人惊叹的是,在美丽且古老的酒庄里Ferragamo选择了最好的土壤,顺理成章的推出了自己的红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