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一直坚信,山里人有种天生的特质,那就是纯朴好客。像路边的一棵小树,很不起眼,但合理存在。不经意间,它可以成为你登山的拐杖,也可以成为冬日里的烧火棍。
之所以那么比喻,我的理由很多。但强烈占据我脑海的是一个农妇的影子,一个为我们爬到树上摘柿子的农妇。这个妇人,其实应该称她老婆婆了,年龄70岁左右。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见识了她的热情和质朴。
新昌沙溪镇王罕岭是书圣王羲之隐居之处,据说他在此创建了金庭道院,前几年还发现了墨池书楼遗迹,因而成为旅游新热点。那是秋天的中午,我跟随一位客户慕名来到王罕岭。这里崇山峻岭,树木茂密,山上有外湾和里湾两个小村,十来户人家,生活很平静恬淡。当我和我的同伴随客户进村的时候,村里人都站在门口微笑地看着我们,就像认识我们一样,还不时客气的招呼我们,一张张笑脸比阳光还明媚。刚路过一位老农民家门口,他刚挑着担子回家,连忙从屋里搬出凳子给我们,并站在一边擦着双手呵呵直笑,激动的模样好似见了久违的亲人,随后又返回,提出一个蓝子,蓝子里都是红通通的柿子,个个熟透,很诱人。他挨个儿递着柿子,一定要我们吃。我们还以为是沾了客户的光,可客户说,我们山里都这样。
不知不觉我们又到了里湾村。村路口竖着一块“古金庭观遗址”的碑,村前屋后有许多柿树,树叶落尽,光秃秃的树干和枝桠间,红红的柿子像一只只小灯笼悬挂着,点缀在山野间,有一种空灵洁净的美。“哇!太美了,太好了!”我不禁惊呼。脸上带着笑容的村民们都说,“你们尽管去摘好了,没事的。”
“可惜长太高了,摘不着!”我们嘀咕着,坐下来欣赏美景。这时,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婆婆走过来,一个劲地招着手,要我们跟她去摘柿子。我们怀着好奇心跟她向后山走去。老婆婆走路很快,转眼来到她自家的地里,二话没说,噌噌噌地爬上树去,麻利地摘下一个个柿子。
据说柿子树很脆,枝条容易折断,又没有防护措施,一个老妇人居然在二人多高的树上攀来荡去,我的心都吊在嗓子口了。
“你快下来,这样太危险!”我们在树下大声喊她。老婆婆没理会,瘦小的身躯像猴子般敏捷。树顶上结着很多柿子,她昂起头,向左边的树枝上攀去,伸出右手,倾斜着身子,看看够不着,又踮起脚,使劲往上攀援,终于摘到柿子,她开心地笑了,不停地向下扔,扔够了才肯歇手。
地下一堆柿子,在茅草丛中特别亮眼。老婆婆说要把这些柿子全部送给我们,给她钱,她不肯要。我过意不去,把随身带的水果、零食全部留给她。
本真的山里人,似山泉一般透明。采摘游流行之风,远远没有吹到此地,自家产的东西,随便送人,就像随手做了好事一般开心。
千转百回地想着,忽然看见这个老婆婆又拎着一壶开水,向我们坐着的地方走来,脸上写满笑容。
回到家里,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从事装璜行业十几年,跑过的地方不少,交道的人很多,但如此好客淳朴的山里人还是头见到。谁说世间无好人,我们的山里人就是杰出的代表,愿山里人的淳朴好客照亮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