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个小事例:说有两个人去加油站,一个人说:给我加10加仑;另一个说:给我加10美元的。
教科书告诉我们:前者的需求价格弹性是0,后者则是单位弹性。意思也就是说:无论价格高与低,前者必须加10加仑,而后者价格高就会少加,价格低加的就会多。
————————
忽然联想起来了,觉得很有意思。
或许我们都带着许多不同的目的出发,然而出发前的心态是不一样的——有人注重目标,10加仑是能量,无论我为此付出的机会成本有多大,这个目标(目的地)是非达到不可,为此,我可以牺牲我现在的一切。有人则注重过程,我带着一个朝向目标的姿势和一个心态出发,尽管可能由于能量不足,我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目的地),但是没有关系,我尽我现在可能的最大努力去尝试了。
细数起来,前者勇气可贵,也正是他们的毅力,实现了无数常人无法实现的目标,他们的牺牲为自己赢得尊重,也为人类作出贡献。然而,在人们羡慕的目光里有他们自己的孤独与失落,这个可能只有细心去理解或者只有他们自己能体察了。毕竟他已经在起跑的时候丢掉了一些珍贵的东西,荣誉也不能再挽回这一切。更况且,我们还不能去讨论究竟一个人勇敢的加上10加仑的油朝目标出发的时候,那个目标究竟是必然的,还只是命运一个小小的玩笑:或者他并不适合做这个;他在别的方面可能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后者看上去多少有些“穷则独善其身”的味道,小家子气了。然而,认识命运而不被滚滚的时光和人潮湮灭是他们的正确选择。并不是每一种尝试都会成功,更多的人倒在征途中,认识这种历史而后再深刻理解命运给我们赋予的正确定义,在后者看来更是智者的方向。于是他们带着行囊和散逸的心出发。多数人像这样,这更近乎那种状态:走到哪里算哪里或者我不知道应该往哪里去。有三个问题是这样命运的前奏:我们有什么,我们需要什么,我们可以舍弃什么?
《论语》有载: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看上去,孔子像是前者,而虽不能肯定的论证老子即是后者之源,然而中国人的血里就有那种只说背着行囊而并不带着目的云游的惯例,这不能说跟老子“无为”之类的精髓无关。
人之区分,至此或可视其行走之初,似乎只有个单位不同而已。我想那就是时光吧,有人在富有而孤独地珍惜,有人在聪明而茫然地错失。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