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273|回复: 14

小故事 大道理

[复制链接]

876

主题

351

回帖

14万

积分

荣誉会员

大家共同搞好这个网站

积分
148188
性别
发表于 2008-5-8 14:5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徽州渔翁
叶 澍


  清江渔舟是徽州一道明丽的风景线。岸边三户渔家各有一只小舟、数只鱼鹰。

  商界旅游团前去参观。导游介绍,这三家中一家致富;一家亏损;另一家最惨,鱼鹰都死了,只能停业。

  商界来客细问原由,导游说:“原因就出于扎在鱼鹰脖子上的细铁丝上,致富的渔翁给鱼鹰捆的铁丝圈不紧不松,不大不小,鱼鹰小鱼吞下,大鱼吐出;亏本的那家的圈捆得过松过大,本可卖钱的鱼也让鱼鹰私吞了;而最惨的渔家自以为精明,把鱼鹰的脖子扎得又紧又小,结果事与愿违,饿死鱼鹰,血本无归!”

  商界人士听罢,感叹不已:“到底是徽商故乡,处处可闻商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6

主题

351

回帖

14万

积分

荣誉会员

大家共同搞好这个网站

积分
148188
性别
 楼主| 发表于 2008-5-8 14:5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葬礼教育
惠正一


  作为家族企业李锦记的第三代传人,李文达教育子女有一个很独特的方法,就是一有机会便带孩子去参加葬礼。

  李文达有个朋友是做殡仪馆生意的。每当有送殡的场面,李文达就会带着小孩去看:“我一定要他们去,而且要多去,让他们感受一下人生的无常,并且要好好聆听对一个人的终极评价——‘盖棺定论’。”

  李文达说,葬礼与一团喜气的婚庆不同,最能反映出人情世故。有的葬礼热闹,有的则冷清凄凉,而生前的财富和地位未必能换来灵堂前真心的眼泪。李文达举了一例,某位父亲去世了,儿子再婚生下的小孩前来拜祭爷爷,但却被其他家人挡在殡仪馆外面不许进入(被认为是来争家产的)。在李文达看来,通过这些场景,死者一生的为人处世、成败得失就能看个八九不离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6

主题

351

回帖

14万

积分

荣誉会员

大家共同搞好这个网站

积分
148188
性别
 楼主| 发表于 2008-5-8 14: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思考与感激
译/尹玉生


  一位上了年纪的妇女用她去看眼科医生的经历为我们印证了“思考”和“感激”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关联。

  她向眼科医生讲述道,随着她年龄的增长,她的视力变得越来越糟糕。医生为她做了详细而全面的检查,多年的医疗实践告诉他,女人的视力的确很差,而且前景很不容乐观。医生如实地将这不幸的结果告诉了女人。出乎医生意料的是,女人并没有表现出些许的烦乱和伤心。女人平静地告诉医生,由于视力日渐衰弱,使她用来思考和回忆的时间明显增多,她想到了勤劳的丈夫,聪明的孩子,善良的亲人,真诚的朋友;她想到了与他们相处的点点滴滴。她发现,她思考得越多,就越发感觉上天对她不薄。

  “我的视力是越来越差了,”她最后说道,“但我不会为此抱怨和悲哀。相反,生活已经给了我很多美好的东西,我应该感激才对。”
  后来,眼科医生总结说:“她的视力很差,但她的视野要好于绝大多数的人。”她清晰地“看到”了很多人从来都没有看到的东西——生活中所有美好的事情。

  教练法则:当我们肯花费时间去思考的时候,我们的“视力”就会变得清晰起来。或许,我们心灵的“视力”更有助于帮助我们认知“think”和“thank”之间的关联。

摘自《辽宁青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6

主题

351

回帖

14万

积分

荣誉会员

大家共同搞好这个网站

积分
148188
性别
 楼主| 发表于 2008-5-8 14:5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放手
孙爱玲


  有个病人在临死之前异常痛苦,一手抓住床沿铁栏,一手抓住好友,指甲掐入对方肉中,好友见他如此痛苦,劝他:“你为什么要抓住生命呢?你放手吧,让它(生命)去,就好过,就舒服了,我在你身边,看着你,爱你。”

  他听了宽心了,放心了,一放手,果然就解脱了。

  有两个小孩,一个手上抓了个球,另一个也要,一手抓过去,对方不给,他拳头如雨般捶擂下来。

  许多时候我们如这小孩,不肯放手,宁愿被人没头没脑乱打,还紧抓不放,其实不过为了个球罢了。你或许说,那球是我的,没理由给他,你为什么一定要那个球呢?不要它不就没事了吗。只要意念说:“我不要了,我放手。”管它谁拾去,反正我不要。

  当你放手的那一刻,你就得回自己!

摘自《现代快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6

主题

351

回帖

14万

积分

荣誉会员

大家共同搞好这个网站

积分
148188
性别
 楼主| 发表于 2008-5-8 14:5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向善的本能
阿 莲


  美国一所学校规定家长下午3点半接孩子放学,但总有一些家长迟到。学校决定用经济杠杆来调整,迟到一分钟罚钱若干。不料迟到的家长越来越多。在可承受的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家长决定多出点儿钱,而为自己省点儿事。那么未罚款时多数家长为什么做到了不迟到呢?因为有一个道德上的潜在“惯性”存在,他们会认为不守校规是不好的。

  同样的道理,我们不乱扔垃圾不是因为怕罚款,而是因为我们认为那样是不对的。我想这是来自于对权力和法规的敬畏,来自于一种向善的本能,从而形成自我约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6

主题

351

回帖

14万

积分

荣誉会员

大家共同搞好这个网站

积分
148188
性别
 楼主| 发表于 2008-5-8 14:5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方向的爱情
王绍斌


  那年去内蒙古草原,纵马驰骋间发现三岔口旁有一个坟状的堆子,碎石黄土上长满荒草,白云蓝天下似乎凝固着一首幽怨的哀歌。

  我问随行的蒙古族友人,这是什么人的坟茔,为何孤零零地处在荒野的路边,难道蒙古人入葬不树立墓碑吗?友人笑着说:这土堆就是大名鼎鼎的“敖包”。你一定听过《敖包相会》这首流行歌曲吧?“敖包”便指这用作路标与界标的土堆了,也译作“鄂博”。

  原以为“敖包”是一座漂亮的蒙古包,“十五的月亮升上天空”,月光下的恋人在蒙古包前相依相偎,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景致啊!可想到相爱的青年男女在夜半时分,相会于这坟茔似的地方,内心深处的那份沉醉便不由平添了几许惶恐。

  草原上有数不清美丽的景色。野花盛开暗香袭人的绿草地,无疑是谈情说爱的最佳去处。躺在绿莹莹的草坪上仰望星空,静心聆听大自然的天籁之音,这是恋人最幸福的时刻。为什么不是月光下的“绿野相会”,而是“敖包相会”呢?

  同行的蒙古族友人这般解释道:旷阔的草原虽然美丽,却很容易让人迷失。喜欢属于白天,痴爱属于夜晚,那些在阳光下留恋于野花丛中的缠绵,往往走失于朦胧的夜幕。“敖包”让爱情有了方向。虽然这里的爱情少了一丝浪漫,却多了几许沉静与从容。据说,有对恋人某夜相约在第一次邂逅的草原深处,因迷途而南辕北辙,终于丧失了牵手的良缘。爱情是需要有方向感的。痴迷是一种心灵的陶醉,幸福的路标名字叫做清醒。“敖包相会”是一种有方向的爱情,夜色迷离中,有一道清冽的月光倾泻而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6

主题

351

回帖

14万

积分

荣誉会员

大家共同搞好这个网站

积分
148188
性别
 楼主| 发表于 2008-5-8 14:51:59 | 显示全部楼层

亦 舒


  阿梅莉亚·埃尔哈特是世界著名女飞行员。

  1937年,她驾驶飞机自美国渥克兰出发,打算环游世界一周,可是再也没有回来,飞机在太平洋上空失踪。

  新闻图片中只见她母亲沉着而哀伤默默地期待着。

  埃尔哈特事件至今传说纷纭,未能证实芳踪何在。

  照说,飞得那么高那么远,是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吧,可是,凡事要付出代价,舍弟在理工学院取得奖学金负笈英伦之前,家母不高兴:“你可不可以不去,在香港找份工作陪我?”他当然没有答应,那时,我们一年也见不到他一次。

  稍有志气的普通人都要以牺牲亲情成全事业,不要说是英雄英雌了。

  渐渐不流行生伟人或是做伟人,老匡幼时笑嘻嘻地同母亲说:“妈妈我不要做大人物,我只要帮你摘黄豆芽根。”真是名人名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6

主题

351

回帖

14万

积分

荣誉会员

大家共同搞好这个网站

积分
148188
性别
 楼主| 发表于 2008-5-8 14:52: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低头的智慧
石头


  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和科学家、《独立宣言》起草人之一的富兰克林,有一次到一位前辈家拜访,当他准备从小门进入时,因为小门的门框过于低矮,他的头被狠狠地撞了一下。出来迎接的前辈微笑着对富兰克林说:“很疼是吧?可是,这应该是你今天拜访我的最大收获。你要记住: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这人世间,你就必须时时记得低头。”

  从此,富兰克林把“记得低头”作为毕生为人处世的座右铭。

  虽然我们都是凡人,与富兰克林不能相提并论,但也应该时时刻刻学会低头,懂得低头,敢于低头。生命的重荷负载过多,就低一低头,卸去那份多余的沉重。面对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也要学会“低头”。只有学会低头,才能正视自己的错误。

  民间有句非常贴切的谚语:“低头的是稻穗,昂头的是稗子”。越成熟越饱满的稻穗,头垂得越低。只有那些稗子,才会显摆招摇,始终把头抬得老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6

主题

351

回帖

14万

积分

荣誉会员

大家共同搞好这个网站

积分
148188
性别
 楼主| 发表于 2008-5-8 14:5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敲门
王留强


  有了房子就有了门,有了门就有了敲门。敲门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肢体动作。

  敲门的声音有轻有重,有缓有急。声音重者急者犹如万马奔腾的进军鼓点,让人惊悚,怦然心动;声音轻者缓者却如悠悠雨点,润物细腻,非常中听。常坐办公室,从敲门声即可断定出门外人的身份、性格、修养以及和自己的亲疏关系,开门一看,果不其然。久而久之,听敲门声识人,多不会错,可见敲门也是有学问的。人在门外,敲门传声,未见敲门人,往往就对此设定了态度。响声重且急的,第一感觉就是来人缺乏修养,心理上就开始设置情感障碍;而和风细雨就让人感到亲切。坐在室内,谁也不愿意自己的门被擂的山响,一惊一乍。有些人,从不注意敲门的细节,所以在社交中屡屡碰壁,到老也不明白船弯在哪里。

  被人敲过门,也敲过别人的门。大多数人敲上司的门,敲陌生的门自然注意轻重缓急,因为有一种微妙的关系在其中。但敲自家的门和敲朋友的门,有时就会有点放肆,因为总感觉亲密和熟悉不会产生不愉快。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理解。亲密和熟悉更需要温情与平和之态,对外人尚能友好,对家人和朋友更应如此。

  其实,无论敲哪扇门,都要多多考虑门里人的心理感受。或许别人正在凝神工作,也许人家正在甜蜜入梦,此刻突遇电闪雷鸣暴风骤雨,内心必然暗生怨怒。敲门是一种学问,敲日常之门需要手下留力,敲人生之门也要处处留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6

主题

351

回帖

14万

积分

荣誉会员

大家共同搞好这个网站

积分
148188
性别
 楼主| 发表于 2008-5-8 14:52:51 | 显示全部楼层
调和效应
王溢嘉


  1927年鲁迅在香港以《无声的中国》为题做演讲,他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想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他特别以白话文的通行为例:当有识之士提倡白话文时,保守人士强烈反对,随后钱玄同又提出“废止汉字,用罗马字母来替代”的更激烈主张,保守人士遂放过比较温和的文学革命,而全力去骂钱玄同。白话文趁此机会减少了许多敌人,“反而没有阻碍,能够流行了。”

  这种如果你不答应我的小要求,那我就提出更大要求逼你让步的“调和效应”,在策略运用上,经常变成“以退为进”——也就是先提出一个大要求,在被拒绝后,再提出一个小而合理的要求(它才是当事者真正的要求)。看似退让,但可以增加第二个要求被接受的机会。心理学家西亚丁尼做过如下实验:在校园征询路过学生是否愿意担任义工,陪行为偏差青少年到动物园玩两个小时,答应者有17%;改天同样拦住路过学生,先问他们是否愿意担任义工,在两年中每星期要花两个小时辅导行为偏差青少年,几乎每个人一听就立刻摇头拒绝,实验者于是改问那是否愿意花两个小时陪行为偏差青少年到动物园玩,结果有50%学生答应,比前面的17%高出许多。

  这种策略有效的原因有二:一是知觉对比,第二个小要求在和第一个大要求相较之下,变得“没有什么”,较容易被接受;一是投桃报李式的让步,拒绝对方一个要求会让你觉得对他有所亏欠,因此较容易答应对方的第二个小要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6

主题

351

回帖

14万

积分

荣誉会员

大家共同搞好这个网站

积分
148188
性别
 楼主| 发表于 2008-5-8 14:5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心有几层
飞 儿


  人的心灵里有许多不同的空间,具体一点说,就像是不同的楼层。

  一楼:店面朋友。通常几句固定的话就够用了,例如:你好吗?吃饭没?去哪里?……每个人看起来都很平稳、安定、满足。

  二楼:客厅朋友。可以坐在一起喝喝茶,八卦一下政治经济、新的商机、最近的媒体新闻……大家一起打发时间,可以绕过每一个人内心的孤独,然后觉得自己好幸福。

  三楼:厨房朋友。就是可以剖腹谈心的那种,然后觉得自己充分被对方所了解,人生一点儿也不寂寞。

  四楼:卧室朋友。是可以亲密、触摸的朋友。

  顶楼阳台:缘分朋友。一般是空在那里,没有被设定要怎么样,有时飞来一只鸟,有时吹来一根草,有时落下几颗种子,你不知道它在什么时候会开什么花,当然没有期望要结果实。也许一阵雨来滋润了心灵,也许刮起风吹乱了寸心。这个屋顶看起来也许是空空的,但是你知道它不是空的,它装满了“曾经”。

  我习惯用一秒钟穿过店面,两秒钟经过客厅,三分钟停在厨房一下,四小时在卧室里睡一觉,花五天的时间在屋顶等待,等待老天爷给我生命中带来的惊奇和美。而常常一点点小小的感动,会使我觉得好像可以拥有这整栋楼的朋友和心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6

主题

351

回帖

14万

积分

荣誉会员

大家共同搞好这个网站

积分
148188
性别
 楼主| 发表于 2008-5-8 14:53:21 | 显示全部楼层
等待“入狱”
查一路


  位于大西洋浅海区的罗德岛,是美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岛上有一座仿造“监狱”的旅馆。寻找刺激的游客,可以自己宣判自己的罪行,进入监狱,过上几天货真价实的监狱生活。“监狱长”、“警察”和“囚徒”都是游客轮流担任。在此狱中,“囚徒”必须劳作、操典、行动整齐如一,自由被暂时剥夺。娱乐也必须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长期处于自由状态的人们,在旅行中,体验到与“自由”反方向的另类生活,禁锢也有禁锢的优势,被剥夺自由亦有被剥夺自由的长处。游客们把它归结成以下四点:一是特别宁静,好睡觉。二是特别安全,不担心抢劫。三是人人可以领到一袋由“犯人”抛光打磨的精美的贝壳作为纪念品。四是可以睡上这里特设的“囚徒健身床”。

  据说这里“入狱”的生意很好。游客们纷至沓来。125美元一夜的收费不在话下,监狱门外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入狱”。

  自由和禁忌,是生活的两面。人们到底需要什么?用“自由”,用“丰富的物质生活”来解释,看来差强人意。最需要的,往往是新鲜与刺激。在许多人看来,体验重于一切。安居或旅行,在禁忌中向往自由,当身处自由百无聊赖、无所事事,潜意识里,又在等待“入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6

主题

351

回帖

14万

积分

荣誉会员

大家共同搞好这个网站

积分
148188
性别
 楼主| 发表于 2008-5-8 14:5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尊严
孙君飞


  有朋友从美国回来,我问到那里的读书条件和环境。朋友介绍说,美国的图书馆大都安静宽敞,美国的无家可归者并不少见,白天,他们中的很多人会来图书馆看书、上网,朋友就经常看到一些衣着古怪肮脏的人,拖着自己的全部家当在图书馆里寻找他们要看的书,却没有人前去驱赶——换成我们的图书馆,会有几家能有这般胸怀?

  当一个贫穷的流浪汉顾及了温饱,又如愿地从城市的图书馆里借到一本书籍,在高楼外一边晒灿烂的太阳,一边翻开书惬意地读着——这时候,我们应该知道,人人原来都是有尊严的,一个读书的穷人也有尊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主题

2310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让一切顺其自然, 自然的,总会是

积分
10448

爱心天使勋章

性别
发表于 2008-5-8 15: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低头的是稻穗,昂头的是稗子.
珍藏记忆,真正的梦想也許就在前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5

主题

8045

回帖

4万

积分

六星会员

人生是短暂的,这句话应当提醒每

积分
42118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09-5-8 10:27: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好的贴子,为什么让它沉下来呢?绝对不行!
路是走出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发图教程|( 皖ICP备19025135号-3|皖公安备案号34082302000108 )|网站地图

GMT+8, 2025-5-5 12:4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