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9-27 18: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和一篇吧,前年去的时候写的:
中秋翌日游青山石屋有感
年轻人就是不一样!
“痞子”的摩托在前面风驰电掣,我们一家三口骑着“小猪妹”的“毛驴”,在后面吭哧吭哧。要不是他们多次停下来等候,我们恐怕早掉队了。心里忆起当年狂飙的情景,也想聊发一回“少年狂”,但看看车前车后的小儿娇妻,还是感觉应该“稳定压倒一切”。好在我这个年龄在“痞子”面前还可以倚老卖老一下,发出这样一声感叹,心里也平衡了许多。
60周年的国庆来了,又过去了;不知道多少周年的中秋来了,又过去了。日子一直这样平平淡淡的过着,从未刻意追求去改变点什么。虽羡慕别人一生的波澜壮阔,但还是希望自己的人生之海如镜,偶而来三两点涟漪,也就足够了。
中秋翌日,除了多事之人杜撰出“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外,就没有什么特殊的了,花前月下的记忆已被尘封,又无千里相思可寄,因此,月亮究竟哪天圆,我不想管,也管不了。如果不是“星星”的一个电话,这天又是平静的一天。
“下雨看星星”在电话里邀请我们参加青山石屋“自驾游”。说是“自驾游”,用“自骑游”更名副其实,毕竟,我们的车都是两个轮子的。经环城公路,转村村通公路,进山间小道,费了不少周折,终于到达石屋寺附近。也有几次走错路——再走回头路的趣事,很庆幸这是游玩,而非人生。
下了一个陡坡,到了寺旁的毛竹林,这里,依稀能找到一丝丝春天的影子。如同其它地方一样,不少游客在竹上刻下“XXX到此一游”的字样。想起儿时同样的闹剧,不知那些刻有自己姓名的纪念竹是否青春依旧。正沉思间,同行网友“雕刻时光”一句“竹子怕疼”,令我对这个女人刮目相看。是竹在疼,还是心在痛,看来只好进寺问佛祖了。
石屋寺是座不大的寺院,但历史悠久。晋代高僧清供创建,元裴仙道人居此修炼, 明西蜀园态和尚重建,有“小九华”美称。大概是地处偏僻的缘故吧,高僧在此清修倒是个不错的选择,但从香火供奉来看,似乎不如七岭、岱鳌、浮山的寺庙旺。不知谁提起了哪里哪里菩萨灵验的话题,其实,各寺院供奉的都是同一群仙佛,佛法无边,自然可以对所有寺庙的信徒香客“普渡”的,厚此薄彼,似乎非我佛所为。因此,灵验不灵验,自在人心。进寺烧香拜佛是少不了的,求的是心安,我们这些人,只是简单的跪拜一下,有佛在心中,也就够了。曾见过不少香客三跪六磕做得很地道,这些应该都是佛的忠诚信徒,可惜尘缘未了,而且还会继续未了下去,永远也成不了佛。
石屋寺旁,就是我们一行前来观赏的奇景“青山石屋”了,第一眼看过去,就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震撼!自然的造化太神奇了,玄幻学者见此必疑为外星人所为。那块上百吨的巨石,就那么巧妙的搁在另一块石柱上,巨石下留下近两米高,数百平米的空间。
美中不足的是,不知哪朝哪代好事者做了一件煞风景的事,在此人工砌了一间大室,破坏了大自然创造的美感。“青山石屋”是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就是不知保的是石,还是那两堵砖墙?都说人定胜天,为什么要胜天?除了逆天行事,搞破坏,人拿什么去胜天?
说起这座石屋,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明未的东阁大学士何如宠,其少时曾读书于此。除了巨石有其诗刻一首外,再也难觅旧时踪迹。何如宠应该是枞阳从古至今官做得最大的,差一点就做首辅了,但他这个相国是无法与管仲、萧何、诸葛亮相比的,与同是明朝的张居正也差一截,甚至声望还不如曾同朝为官的老乡左光斗,史书上也难得被提上一笔。在腐败的年代要想做名相,如不能挽狂澜于既倒,只有死而后已一条路了。何相国最后选择的是退隐,他这一隐,让青山石屋受伤至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