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招生制度改革,促进我县普通高中教育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根据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在认真总结去年普高招生工作并广泛征求社会意见的基础上,近日,县教育局就我县2011年普通高中招生工作印发正式文件通知,提出具体意见和要求。
一是强化普高招生宣传。今年普高招生工作改革力度较大,县教育局依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注重政策宣传力度,前期已在县内外媒体上公开《2011年枞阳县普通高中招生政策解答》,为进一步规范普高招生秩序,今年普高招生宣传工作继续由县教育局统一编印《2011年枞阳县高中阶段招生指南》,《指南》印制有关招生政策,法律法规、办学情况、计划安排、志愿填报、录取原则等内容,免费发放给每位考生家长,为考生正确选择学校,科学填报志愿作参考。县教育局强调,任何招生学校今年均不得随意发布未经审核的招生宣传材料、信息和言论,更不得另行发布与招生政策和办学实际不相符或相违背的招生信息。 二是统一下达普高招生计划。安庆市今年下达我县普通高中招生计划8100名,较去年有所减少,参照业已出台的全县布局调整规划及县城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结合历年招生录取状况、实际办学成效与学校发展前景,今年普高招生计划有所侧重有所调整。按照计划生和择校生分类,省级示范浮山中学、枞阳中学计划有所增加,各为1200名,其中含两校的择校生计划各360名;省级示范会宫中学计划1000名,其中择校生计划300名。枞阳三中、横埠中学各680名,钱桥中学720名,均与去年计划持平。白云中学计划603,周潭中学计划576,其林中学计划300,汤沟中学计划160,较去年均有相应减少。两所民办普高的计划分别为:振阳公学551,实验中学424,较去年亦有减少。今年县教育局参照周边县市做法,在县城创办宏实复读学校,本县省市示范高中不再办复读班,伴随枞阳中学的搬迁扩大以及省市示范复读班的集中举办,各校办学资源比以前宽绰,县教育局要求各校严格执行招生计划,严格控制班级学额,原则上每校每班在56人以内,决不允许学校再自行录取无学籍、无档案学生。 三是阅卷建档。中考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结束后,将组织中考阅卷工作,今年中考阅卷将在县内集中进行,改变过去阅卷人员回家食宿的状况,首次实行全封闭阅卷管理。阅卷结束成绩公布后,将根据招生计划和考生成绩按一定比例划定填报志愿参考分数线和普高录取最低控制线,并向社会公布。凡参加今年录取的考生,均须建立录取档案。考生档案材料包括初中学籍档案册、初中录取资格审查表、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登记表、准考证、志愿表、成绩通知单、毕(结)业证书复印件及按规定享受政策性照顾加分的有关证明材料等。 四是填报平行志愿段段清录取。今年仍与去年一样,实行“知分填志愿”,并实行“填报平行志愿”。本着“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依据考生各科考试总成绩(含政策性照顾加分)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在普高最低控制分数线上录满为止。但今年普高录取最重大改革是分省示范、市示范和一般普高三个批次,按先计划生(省示范高中含定向生)后择校生的顺序进行录取,即执行“段段清”的方法。例如第一批次的省示范高中浮山中学、枞阳中学、会宫中学,录取顺序为:按“平行志愿”,先面向全体考生录取各校计划生计划的30%,再分初中学校按定向指标数录取各校定向生(如有缺额,则面向全体考生补录完成),最后再录取三校的择校生。每批次录取结束后,在网上公布各校最低录取线、计划完成和考生录取情况,公开接受考生及社会监督。本着以人为本为考生着想的原则,省示范、市示范、一般普高及民办三个批次全部录取后,县教育局将公布普通高中招生计划没有完成的学校缺额情况,未予录取的达普高录取最低控制线的考生可填报征集志愿进行补录,补录仅限市级示范及一般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已完成的学校和已被普通高中学校录取的考生,一律不能参加补录。 五是严肃招生纪律。根据有关要求,今年普通高中择校生严格实行“三限政策”(即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规定择校生比例不得突破本校招生计划的30%。从今年起,本县高中学校之间原则上不得转学。省、市示范高中从2011年9月1日起一律不准借读。已被各类学校录取的计划生,不得参加择校生录取,任何学校不得私自接收。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普高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县教育局要求各校重视和加强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规定操作,不得有意降低标准、提高评价等级,做到客观、公平、公正。普通高中招生工作影响面广、政策性强,各校要加大向考生、家长和社会宣传力度,注意指导考生正确填报志愿,引导学生合理分流,在填报志愿过程中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包办代替,在招生录取过程中不得参与有偿招生向外地提供高分考生信息等。为提高招生工作的公信度,全县将进一步严肃招生纪律,规范招生行为,净化招生环境,实施阳光操作,及时公示招生信息,把普高招生工作始终置于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监督之下。对在招生过程中有意违规违纪操作、弄虚作假、徇私舞弊、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学校和个人,县教育局将依据有关文件严肃查处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