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枞阳县围绕“结对共谋科学发展,携手共建美好家园”主题,扎实推进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三年来,共投入帮扶资金3100多万元,为基层党组织和困难党员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1215件,逐步建立起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双向受益、共同提高的基层党组织共建体系,为全县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该县构建的城乡共建体系:
一是“全覆盖”组织体系。按照“上下联动、整体协调,平等自愿、对口结对,灵活多样、互利双赢”的原则,精心挑选238个城镇(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具备帮带条件的单位)党组织,通过组织当“红娘”,与全县258个村(社区)党组织,以“1+1”或“1+2”的方式,即一个城镇党组织与一个村党组织结对,帮扶能力强的县直机关党组织,与一个村和一个社区党组织结对,真正实现了城乡结对“全覆盖”。
二是“双承诺”网络体系。明确责任主体,建立“三纵三横”的“三联”(领导联点、组织联建、党员联帮)捆绑责任制,形成共建合力。以“三纵”为“经线”,健全县、乡镇、村三级党组织纵向联动共建责任制;以“三横”为“纬线”,完善党员干部、普通党员、一般群众横向联合共创责任制。强化组织措施,实行“双重双向”承诺领办制度。领办事项,不仅相互承诺,还分别向上级党组织和所属党员群众公开承诺。
三是“大融合”工作体系。共建双方根据自身优势与需求进行供需对接,以达到资源最合理配置和发挥最大优势效应。县种植业管理局党支部与义津镇朱公村党总支结对,开展送信息到村庄、送技术到农家、送技能到田间活动,共建1个高标准的党员“双培双带”基地,培养100名种植业示范户,举办2期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班,引进资金承包荒山300亩,发展经济林和立体饲养土鸡,彻底改变了该村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县服装协会党支部积极帮扶结对的陈瑶湖镇水圩村,为该村嘉祥羊毛衫厂争取10万元的技改资金,扶持水圩针织厂兴建主厂房,吸纳该村近百人就业,使该村摆脱了贫困村的帽子。县公安局治安大队党支部针对结对的会宫镇毕山村地矿业生产实际,推行服务上门的“爆破服务一体化”,保障了企业良性发展,促进了一方和谐。
四是“三对接”合作体系。积极探索村企党建对接机制,通过支委联席会议、干部挂职锻炼等形式,实现“组织对接,资源共享”;以党员“一本通”为载体,实现“管理对接,优势互补”;以“互惠双赢,共建家园”为契合点,实现“目标对接,和谐发展”。陈瑶湖镇前河村党支部与村内朝龙粮油公司党支部结对,村里从共同设立的“新农村共建反哺基金”中拿出1万元用于购买变压器补助,解决了近千人“用电难”";公司派员到村挂职,在“一对一”培养下,挂职人员成了“党务通”;村里为公司介绍农民工60人,解决了“用工荒”。
五是"攀远亲"的新型体系。在充分整合本地资源的同时积极争取外援,通过事业有成的流动党员和在外工作的枞阳籍人士牵线搭桥,与发达地区的党组织攀上“亲戚”。钱桥镇朝阳村与浙江慈溪市周巷镇云城村通过该村党员徐光超介绍结为“友好村”",“两个党总支,一份协议书”,中部的“穷山村”有了沿海的“富亲戚”。云城村捐资30万元帮助朝阳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朝阳村为云城村组织管理劳动力输出,实现了优势互补。凤仪乡凤仪村党组织邀请曾在本地下放的知青回“第二故乡”走走看看,很快与远在上海的下放知青创办的企业党组织结成“对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