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2日上午,我们在枞阳中心学校的王站长的带领下,去横埠中心学校参加了安庆市优秀教师送教下乡的活动。这次活动安排了两节数学观摩课:第一节桐城市实验小学唐为贫老师《笔算乘法》,第二节安庆大观区德宽路一小的刘松萍老师《植树问题》。这两节课丰富的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同时充分展示了他们扎实的专业基础、高超的教育素养和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让我受益匪浅。
《植树问题》是我们教学中比较难教,孩子难懂的一个数学课题。但刘松萍老师却将这节课演绎的很精彩,独具匠心,化难为易,学生听后,思路立即清晰起来,从当堂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接受很好,并且会灵活的应用。下面我就结合《植树问题》这节课,说说我个人的听课体会。
第一、 灵活地运用教材。我们平时的教学的宗旨是不离开教材,用好教材。而这节课最精彩的是利用自创的例题,引入这节课的主题,而把书上的例题当着拓展应用练习,这样把教材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第二、 新课的导入很有创意。(1)创设情境,认识间隔。利用学生熟悉的教室里墙壁上的校训牌引入,让学生感知间隔,接着利用多媒体演示图片进一步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间隔现象,并发现:间隔数=全长除以间隔长度。水到渠成,从而导入这节课的主题:间隔现象。(2)在研究多种间隔现象之前,刘老师没有直接用书上的例题,而是通过一个植树活动的情境图,让学生自己去猜测每人种了几棵树,并尝试用画线段的方法去发现几种不同的情况,从而引出了一条线段上植树有三种情况: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只种一端的。
第三、组织教学过程井然有序,自然而然的总结出规律。在分析三种植树情况时,刘老师是利用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不直接告诉学生规律,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画图。这样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很快就能找到规律,并能很好的应用规律。
总之,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渗透了新课改的内容,应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让这节很难上的课,变得简单起来,让很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直观,学生也容易接受。
通过这次学习,我明白了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摆脱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模式,应该以学生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为主要模式。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自主探究模式领悟到数学知识,再通过自己所领悟的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从而使得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不断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引,不断创新,更新理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措施,积极探寻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作者:城关小学陆海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