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805|回复: 3

[原创] 历史部件

[复制链接]

24

主题

54

回帖

396

积分

二星会员

离开你离开了幸福;走进你,走进

积分
396
QQ
性别
发表于 2011-4-2 14: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仲春观书,难有清凉。瞧鲁迅《热风》《准风月谈》,汗流之余,凉丝透背,除此之外,甚无可观。于是,余古书之中寻诗词唾沫,除书简与题跋外,难有深度。而小品笔记,往往惊异于掉味的浸渍之深,观后共赏把玩,也拟陶贞白所谓“也可自信 。不堪持赠”之意。草庐造意,余欣白皮。当鲁迅谓之“摘句之诟病”,摘他山之石,充盈空洞浮白之“苟且”。是为序。

                                                      一

    金圣叹之批书,常见书店。他把传奇、杂剧推向一个文本上的超越,将它和《杜诗》《左传》并列。在清中叶,不可谓不新奇,不可谓不另类。然而这一酣然之怪论,只是拾了袁中郎的余沫,总想寻些深思的伏笔,在此极度放失之下,原作者的诚实变味轻佻,纤僻流于鬼趣,而才颖思致往往化为笑谈,布局行文,也都被拖到八股的作法之上。《红楼梦》便是如此,作者的才情形模徒具,具象不存。实是,“处富有而言穷愁,遇承平而言干戈”,拿先生的话说“挑剔破绽的泥塘”。
    清人瞧不见鬼才的才情,瞧不见“哭庙”的虔诚。当斧钺起落。才子伤逝。在官绅们眼里,他早已被认定是过街的老鼠,对于这类人下手也异常凶狠。金圣叹也太迂腐,他自称得到古本,乱改《西厢》,删掉《水浒》后小半,梦想有个“嵇叔夜”来杀尽宋江们,真是书生之气。或许这是他文学的梦寐,做梦的人总在文学虚幻中寻些“怀才不遇”的酸儒的腐臭气。文学可以做梦,现实却对你调情,但以做梦来迎对调情,死是自找的。
    谁若相信文学是神仙一指,撒豆成兵,来消灭现实生活的端倪,他的梦还在梦中。
   纸上谈兵,古之有然。现在写来大抵是梦醒之余的梦话。

                                                      二

    吾爱儒,然而唾弃“王道”;吾爱老庄,然而鄙视“淡泊明致,宁静致远”,诅咒符緑无为的哲学意味和审美取向渐渐退化为读书人的精神毒药,成为精神侏儒们心理安慰剂,让心安理得的退缩成“独善其身”的蜗牛,没有一种道义上的承担和具体的准则追求;吾爱佛陀,然而鄙夷僧尼的琐屑,于佛典之中证实患梦缘心,似种种外境相现,体现自心;喻实本体,谓之“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摂”相的虚实之意。
    然,吾居众生世上,却也出世,虚妄使然。
    释迦,俯临众生,普度苦难。当我朝拜神明,亦知神明即是众生,我的神明可是那些用泥土镀金的菩萨,朝拜何用。佛是虚妄,隐藏何处,难道只有在佛典之中寻些虚妄的羊臊气。或许,佛在某个心灵之间,只是我们没寻着。佛云:多情乃佛心。佛意并非都是那么的虚妄,佛若无情,何以普度众生。
    然:多情并非顿悟。当释迦看到太多的生死离别、弱肉强食,于是在菩提树下悟道。
每个人走的路,从生到死,太多的离别,太多的苦难,又太多的麻木,释迦看到这点,开创了几千年的经典。
    当我们“虔诚”求佛,求的并非佛道,而是红尘往事里生存法则。在佛眼里,世间之苦都于虚妄之中。禅师有言:你若求佛,即被佛魔摂,你若求祖,即被祖魔摂,你若有求皆苦,不若不求。佛于红尘之上,已失去了梵净之心。
    四祖道信见二祖僧璨时,求赐“解脱”法门,僧璨反问:哪个捆绑了你?道信曰:无人捆绑。僧璨说:那你还求什么?
    自性在身,明月在水,宝珠在掌,无须外求,一切全在自己。
    或许,即心即佛、即般若,即真如、即无碍、即悟、即禅。
    又许:本性自净自定,只缘触境触即乱。若识本心,便是解脱。

                                                        三

    叶德辉自谓,谓其诗自高而僧则未必,所谓“工诗必非高僧”。古来名僧,自寒山、拾得以下,若唐之皎然,齐已,贯休,宋之九僧,参寥,石门,诗皆不工,而师独工,其为僧果高干唐宋诸人否耶?
   “工诗必非高僧”,反过来,“高僧必不工诗”。这个命题很有趣,只是叶氏的论证不够严密。“高僧”和“名僧”不是一回事,慧皎作《高僧传》即有感于前人之传“名僧”而不传“高僧”,若实行潜光,则高而不明,寡德适时,则名而不高。何况,着眼于宗教历史上的贡献,寄样可能高于寒山、拾得,谈论文学史上的功绩,寄样未必比不上寒山、拾得。尽管如此,叶氏的命题依然成立,确实所谓高僧绝大部分写不出好诗豁写不出。而历代著名的诗僧又都并非意义上的高僧,又或许在高僧眼里,如曹子建说的“文章乃小道”,只是曹子建精于此道,才如此贬低,在高僧眼里也未必如此。
    宋人严羽以禅喻诗名扬天下,后世文人又大都承袭其“大抵禅道惟在妙语,诗道亦在妙语”之说者,可实际上诗、俳仍无法合一。主要一点,诗除了“悟”外,还强调“清”,佛家则以“无我”为根拉说。 佛学深广,各家行解千差万别,但论证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显示涅槃这点上,却又大同小异。涅槃寂静的境界上,可以成为学道的诗人和学诗的僧人永恒的是个吟唱,可很难成为诗歌生命的“主流”,诗人毕竟更多的写十里红尘洋场的大千世界。还有一点,诗歌的空寂——“红泥肥紫芋,白石瘦青山。流水落花去,夕阳飞鸟还。”“松翠近可掬,泉声咽更闻。水清鱼嚼月,山静鸟眠山。”这些诗不能说不精致,颇具样味,只是不待寄禅吟咏,中晚唐诗在此不乏有佳句。
禅诗吟出深处悠远,必拓展表现领域,不能像宋代九那样寄情于山水风云竹花草石里打滚(这点上,欧阳修的《六一诗话》由此详叙)。可是很难,弄不好触犯戒律。寄样说的好:吾学佛者非真无情人也。只是如何把佛学的“悟”化为怏然的诗情。乡情、师情、友情,固然是寄禅吟唱素材,山水诗佳句也是汗牛充栋。但在学佛人眼里,山水花草不在是观赏物障,而是不可缺少的“诗友”或“道友”道人眼里之物,不在是障外观花,花香袭人。
    名僧眼里之物,跳着诗的禅味,寂空超然;高僧眼里之物,释为佛之道义,粉黛无色。名僧注重情之流露,高僧于万相之中拈花而笑。高僧释物,观花非花,看山非山。物象之中“悟”的存在,而名僧为佛为诗是很难改变的“积习”。古之有然,然而他们还在——诗解佛语,性情万物。
                                               2011年3月29日于安庆老家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0 收起 理由
恋曲1998 + 5
蒲城大郑 + 5 优秀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时常谈起《老》《庄》,也是很惊讶我们都喜欢苏轼,因此想问,对于四书等儒派书籍是否有感触,是否人年轻时不该涉及老庄哲学? 老庄任何时候都适宜,但同时最好搭配西方哲学体系的书籍一起阅读。这能避免被巨大的东方文化能量拖入深远而强大的隧道。它太广博,我们所获取的只能是一点,或许还很表层。要自己阅读,别人的经验对你无用。阅读之后,小心判断,均衡,糅合,总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8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网站版主

人生努力,便是成功的开始!

积分
43686

新人进步奖灌水天才奖枞阳234社区帅哥勋章爱心天使勋章优秀斑竹奖

性别
发表于 2011-4-2 17:50:03 | 显示全部楼层
仲春观书,开卷有益
­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8780

回帖

2万

积分

广告清理组

曾经无意中坚守的孤独,多年后却

积分
27598

原创先锋奖枞阳234社区帅哥勋章灌水天才奖优秀斑竹奖

性别
发表于 2011-4-2 21:3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静读后再来回复!
以文字,勾兑人间芙蓉色.以水墨,涂抹未央五月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54

回帖

396

积分

二星会员

离开你离开了幸福;走进你,走进

积分
396
QQ
性别
 楼主| 发表于 2011-4-4 18: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长时间都在看佛经,然越看越不是滋味。拜佛拜佛,拜的都是泥菩萨,谚语: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写后大笑。
时常谈起《老》《庄》,也是很惊讶我们都喜欢苏轼,因此想问,对于四书等儒派书籍是否有感触,是否人年轻时不该涉及老庄哲学? 老庄任何时候都适宜,但同时最好搭配西方哲学体系的书籍一起阅读。这能避免被巨大的东方文化能量拖入深远而强大的隧道。它太广博,我们所获取的只能是一点,或许还很表层。要自己阅读,别人的经验对你无用。阅读之后,小心判断,均衡,糅合,总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发图教程|( 皖ICP备19025135号-3|皖公安备案号34082302000108 )|网站地图

GMT+8, 2025-5-5 02:4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