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日上课已五分钟,一位女生风风火火的一声“报告”,就进了教室,顺便用脚将门“嘣”的一下重重地关上了,学生们都看看她,又看看我。
我停了下来,对她说:“你能将门重新关一下吗?”女孩走到门边,轻轻地将门拉开,又轻轻地将门合上,再把手挪开。“这样可以了吗?不好意思,刚才对不起。”我和同学们送给她一阵掌声。
又一日,上课到一半时,大家正争论得十分热烈时,我倒退着走回讲台,不巧被走道上的东西绊了一下,打了个趔趄,幸好被旁边的学生扶住了。仔细一看,是一个装满书的纸箱,向过道伸出一只角,碰巧被我撞上了。大家又看着我,我说:“今天真是幸运,被同学们扶住了,否则可能要四脚朝天,受皮肉之苦了。”大家一阵大笑。笑后,我顺便将邻居家老太太的不幸遭遇讲给同学们听。几个月前,老太太到市内一家知名大型超市购物,不小心被堆放在过道上的纸箱绊了一下,摔了一跤,股骨骨折了,送医院动手术,卧床休息三个月不说,还吃了不少苦,家人忙前忙后,商家也赔了不少费用。可见,安全无小事,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此时,纸箱的主人,赶紧将纸箱拉回椅子下面,物归原处,脸已红到脖子根了。
第一位同学又轻轻将门关了一次,说了“不好意思”;第二位同学“脸红了”,而且也将纸箱放到了该放的地方。这其实是自觉意识的自我唤醒过程,当一个人做错了事情或者对他人造成麻烦时,就产生了羞耻感,他就会懂得自尊、自爱,自觉意识需要用关爱和鼓励去唤醒。
唤醒自觉意识需要平等和尊重,更需要适度的宽容。女生用脚重重地将门关上,学生的纸箱绊人,事情一出,同学们认为接下来肯定是一场“急风暴雨”,他们也认识到了自己行为举止的欠妥,出乎意料的是,没有批评、没有指责,没有让他们难看,在没有心理负担、在“和风细雨”的参与、体验中,校正了自己的行为。
“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在指出学生不足乃至错误之处时,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指明方向,让学生学会、掌握正确的方法。
课堂中的偶发事件,里面蕴含了许多育人的道理,把握唤醒的时机,运用唤醒的智慧,融要求于尊重之中,充分体现了“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也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