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当日本政府倾全力应对福岛第一核电站危机之际,核电站损坏情况不明、抢救进程充满变数,以及对辐射泄漏的疑虑,也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令人意想不到和几近惊惶的反应。在美国,人们纷纷购买碘片,导致市场上对碘药片的需求突然大增,主要碘片药商日前表示,该厂生产的碘片已卖到断货。在中国大陆多个地区及香港、澳门和台湾,则出现了抢购食盐的风潮。
美国西岸的民众担心辐射尘会飘洋过海,甚至离日本6500公里的夏威夷也人心惶惶。虽然有关当局警告,服用碘片可能引起副作用,自周末以来药房货架上的碘片,就已被抢购一空。一些买不到碘片的民众,则退而求其次,购买含有少量碘的各类海产,如海带等当成抗辐射的补充剂。
在中国,尽管中国国家发改委、各地政府和盐业局紧急辟谣和保证货源充足,专家也称吃盐防辐射不靠谱,但不少百姓仍继续盲目抢购。抢盐事件从16日晚上最先从较靠海的浙江、江苏、福建、上海、广东等城市传开,之后蔓延到内陆,甚至连距离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有3200公里的重庆以及成都也闹盐荒。可以说,人们这种惊惶失措的反应,几乎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步。
但这类群体性而又不理性的反应,却也有好些方面颇值得我们思考。首先,是社会公信力的问题。人们抢购碘片和食盐,除了有奸商利用危机制造恐慌心理从中牟利的因素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公众对官方所发布的信息信任度不足,而政府控制谣言传播的能力则是其公信力的最佳考验。如果一国政府平素无法取信于民,那么,在遇上重大危机或灾难时,社会人心必然轻易浮动。
在面对大灾难的日本国内,现在即连不时在通过媒体作核电站抢险汇报的政府,也面对公信力不足的问题。这主要是迄今为止的相关信息并不明确,而这当中相信跟技术困难有很大的关系。比方主要的政府发言人内阁秘书长枝野幸男只能根据手头上所能掌控的资料和信息答问,对涉及核电站的技术问题往往只能给出模糊的答案。再者,如日本的专家和美国的专家及国际原子能机构对辐射危险的评估也不一致,致使日本本身的公信力受到一些民众的质疑。
对日本发布的核危机信息的透明度,外界也存有质疑。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日前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就呼吁日本提供更及时和准确的资料,让人们充分了解核危机的最新发展。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也因为信息不足,而亲自到日本了解情况。公信力受到拷问,也凸显在重大危机发生时政府掌控能力的重要性。有分析指出,这回日本政府公信力之所以有所缺失,和过去几年来日本政府和首相的连番更替不无关系。
另一个值得思考的是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问题。互联网加速了俗话所说的坏事传千里,也给唯恐天下不乱者和别有居心者更有力的武器,散布谣言,蛊惑人心。据报道,在中国搞得百姓人心惶惶的就是一份在论坛和电子邮件中散布的“辐射范围图”,指沿海一些省区市可能会受到核辐射污染。
其实,在此之前几天,我们这里和邻近国家也出现了类似谣言。有人以英国广播公司(BBC)名义在网上和通过手机简讯散发谣言,声称菲律宾和新马等地将会下含辐射性的毒雨,如果新加坡下毒雨,人们应先在室内待上24小时,并把门窗都关上等等,绘声绘影,耸人听闻。国家环境局回复报章询问时表示,由于核泄漏事件发生在离新加坡约5000公里外的日本,新加坡相信将不会受影响。但环境局将继续观察情况。
在网上流传的谣言在菲律宾引起不小的震撼,位于马尼拉的菲律宾综合科技大学,在不断接到家长询问电话之后,明知消息毫无根据,却也被迫停课一天,把数千名学生送回家。在新加坡,谣言没有造成什么过度反应,反映民众的成熟度,也折射社会的公信力。这种公信力来自政府长期以来所建立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应该说,也包括了大众媒体在民众心目中的信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