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读<<枞阳县志>>,在人物篇发现少一名人,他就是清初的著名书画家江皋。
江皋,号磊斋,字在湄,著名书画家,是桐城派文化的早期典基人之一。顺治十八年(1661 年)进士,授江西瑞昌县令,迁九江郡丞,擢甘肃巩昌知府,改广西柳州知府,寻任四川提学副使、旋调陕西平庆道副使,继迁福建兴泉道参政。为官清廉,在江西瑞昌任知县时,曾捐傣禄修筑江堤,至今当地名仍为“江公堤”,是为了纪念江皋的功绩及清廉的官史。桐城三诗家之一方贞观曾评其“政德”、“诗才”云:“乡人勒石标殊德,海客将珠请旧诗”。清初学者钱澄之评其诗云:“在湄吾乡诗人,既通籍,又好吟咏,其往来京师,流览山川,形诸诗者,莫不殷君国之忧,念生民之戚而感物造端”。与当朝宰相张英、福建画家陈山人合作之手迹《十二真图》乃画、诗、书组成之艺术珍品,现存于桐城市博物馆。江皋公晚年隐居于桐城市青草王屋山,与王屋寺主持恒山大师论法参禅,卒时身无分银,家无分田;恒山大师将其葬于王屋山正脉,现墓琢完好,碑文清晰为时任翰林院侍讲的张庭玉拜题。
因江皋公晚年隐居桐城,后人一直将其当着桐城人,其实公是真正的枞阳人,江皋即出生于现今的白湖乡山河村江家祖。江家祖为当年史上的桐城浮山江氏祖居地,江皋公按辈排应为三世,其母墓尚存,址在江家祖旁边的大坟棵,碑为当时的杭州知府所立。浮山江氏因大部于清末迁往桐城孔城,现仅存江家祖与城隍庙两庄不足百户人家,不过有关江皋少年时代的故事一直是源远流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