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论,作为一名教师,谁不希望“得天下英才而教之”?
但是,有很多的学校,出不了精英,也收获不了一般人所说的教育成果;不会有权贵的回报,也没有桃李满天下的芬芳。他们所做的工作就是填地基,让那些未来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成为为合格的公民,让那些处于社会边缘的孩子守住社会道德的底线。
不知道是幸或者不幸,我就在这样一所学校。
刚刚来到这所学校工作时,曾经的梦想,掺杂着我将改变一部分人生命轨迹的激动,站上三尺讲台,神圣崇高的感觉在胸膛里激荡,我将从此在这里送走一批又一批向着梦想飞翔的孩子。
开始的时候,这些农家的孩子,质朴、单纯,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种热爱,从心底里往外漾,就像歌里唱的“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我偏执的认为,我的学生一定是同类中的佼佼者,这里面当然有我的热爱和激情。可是,褪去这些孩子的质朴和单纯,他们同样有这个时代造就的留守儿童教育缺失导致的自私、执拗,甚至是道德教育残次品。我,在为他们的梦想设计的时候,也不得不为他们的成长欠账“埋单”。
就是这样一种朴素的责任感,支撑着我连滚带爬,狼狈不堪的前进着。
我想,改变这样的孩子,不需要什么奇招。一纸奖状,能温暖冷漠的心灵;一个公正的判断,能阻止他们滑向社会的对立面。他们所渴望的不过是人最基本的需求:理解、尊重、爱、公平和宽容。
我每天早到学校,为的是给孩子一个精神的依靠。这些孩子家庭教育缺失,生活毫无方向感。然而,我收获的是疲惫、是愤怒、是无助、是绝望,人性的天平倾斜了,我开始厌倦这个职业,恐怖的连锁反应随之而来。请不要对我的职业指手画脚,站上讲台,我仍然是最有激情的教师,我立志做好老师的理想不曾改变。可是,走下讲台,我不再肯主动接近学生,我小心翼翼的走在校园里,避免和曾经的学生正面接触,回避着所有的校园活动,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变得沉默寡言,鲜有欢笑,这是一种道德绞首架在将我越勒越紧,行将窒息。
慢慢的,我的思想开始变化:教育要改变学生的人生,但并非让所有人都考上大学才是改变人生。教育关乎家庭的未来,也不过就是能帮他识字算数,解决基本生存问题,不至于被社会抛弃,这个社会本就是阶层社会,选择那种生活方式很抱歉不是由学校的教师决定,“安所遂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至此,吾终释然,欣而乐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