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生若梦,生有涯,知无涯,情爱亦无涯。今日得闲,将本人之前发在234的一些原创帖子集中到一个帖子里来,算是给即将过去的一年留点回忆吧!
禅心如水系列(一)
   近日看到一位多情的活佛写的情诗,我个人很喜欢他的文字,想尝试着解读一下,在每天能上网的时候对其中的一两句进行解读,算是写下自己的一点心得吧!
   我问佛∶       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美丽的容颜?  
   佛曰∶        那只是昙花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没有什麽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爱的心,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可有人让她蒙上了灰。
   走在万人如海的街头,每一个女子与我擦身而过,她们的样子各一不同,如果以世俗的外貌标准来分,确实是有漂亮与一般及不漂亮之分,是啊,外表的美貌是可以让人第一眼生出好感,但也仅限于第一眼而已。我个人的审美标准第一感觉是眼睛,一个女人若有一双清澈的眼睛,我想,她的心灵也不会差到哪里,那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美,不可以用漂亮来形容。英雄可以不老,美人难免迟暮,难道真的不许美女人间见白发吗?如果以貌取人,那落差是很大,但如佛所云,那美丽的容颜不过是用来蒙蔽世俗的眼,能有一颗纯净仁爱的心便足矣!在这里,我愿每一位女子能拥有一颗纯净仁爱的心,莫让她蒙上了灰!
   我问佛∶   世间为何有那麽多遗憾?  
   佛曰∶     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既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这句话似乎是个无解的命题,遗憾和快乐总是成双结对而来,很多人总是会感叹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样一说,人生是遗憾居多了,为什么人们不去细细品味和珍惜那十之一二的幸福呢?遗憾和快乐是相对相生的,正如佛所云,没有遗憾,你也不会有快乐。世上的人们啊,在遗憾中快乐吧!随着岁月的流逝,过去所有的遗憾都会成为你回忆中那会心的一笑。愿枞阳234的朋友天天快乐!
禅心如水系列(二)
   每一次读到苍央嘉措的文章都会有一种让自己平静的感觉,我个人很喜欢这种感觉,他的文字充满了灵性和悲天悯人的感觉。
    我问佛∶   如何让心不再感到孤单?    
    佛曰∶    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 多数带著这种残缺度过一生,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拥有它的资格。
    佛语的禅机我有些不好理解,只能按照俗人的标准理解成“合适”和“珍惜”,遇到合适的人,请一定要珍惜,否则那一份最适合你的缘会在你的不经意间永远离你而去,也许你以后会一样的恋爱、结婚,但再也没有了完美的感觉,正如张爱玲所说,于千万人之间,不早也不晚,两个人相遇,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和默契。在岁月面前,我们凡人什么也做不了,我们能做的只能是珍惜。愿枞阳234的网友们每个人都能珍惜那份缘。
    我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怎麽办?    
    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 别问是劫是缘。
    这句话我相信是苍央嘉措内心最想问佛的一句话,因为他身为活佛,却爱上了尘世间的女子而无法自拨,他也曾有过彷徨和迷惑,但他最终是选择了爱,不管别人如何去看去想,他做到了“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那时他是快乐的。愿枞阳234的网友们在还能爱的时候尽情的去爱吧!
禅心如水系列(三)
    相信每个人都想成为睿智的人,可绝对不会所有的人都拥有睿智,于是就有了下面的一问。
   我问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 我也曾如你般天真。
    从天真到睿智,从人到佛,从未来佛到过来人,这样一看,原来过来人就是佛,“过来人”这三个字也经常听人说起,可他们在我眼中不是佛,给我的感觉更多的是圆滑和世故,这也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处世之道吧,但是绝对与睿智无关。我想,佛的睿智应该包含天真,因为这样,也只有这样,佛才佛,因为佛一直没有把天真丢掉。在天真的同时拥有睿智,这样的人生态度才算完美,这需要一个长期的历练的过程。愿枞阳234的网友在走向睿智的行程中一直拥有天真!  
   我问佛:你多大 ?    
   佛曰:我就算一岁,我也是佛,你就算100岁如果固守自己的心灵那也是人 。
    相信这个问题也是很多人想问的,所以苍央嘉措替我们问了。佛的回答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睿智,尽管我个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总是不能让自己满意。所以我没有写出自己对这句话的解读,所以我帖出这句话,希望枞阳234上对这句话有兴趣的网友帮着解读一下。在此先谢了!
    有时总觉得“不经意”这三个字值得仔细玩味,思量许久以后,才发现这三个字简直是太微妙了,在不经意与刻意之间,我们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于是有了如下一问。
   我问佛:为什么每次下雪都是我不经意的夜晚 ?  
   佛曰:不经意的时候人们总会错过很多真正的美丽 。
    人生中很多的美丽就是因为我们的不经意而在不经意间与我们错过,多年以后,回首望去,那些因不经意而错过的美丽却构成了我们人生中许多美好的回忆,每一份那样的回忆初想起来也许有些酸酸的,但细想之后却是释然,于是那些回忆变成了我们记忆中甜蜜的过往。比如幼时无意中打碎的玩具、年少时与伙伴分成“敌我”两派、青春时与恋人的分分合合......这样的种种不正是人到中年的美好回忆吗?
   如果可以,我不想守在灯下等外面雪花落下.
   如果可以,我宁愿在一个不经意的早晨,拉开窗帘,外面正银装素裹。
禅心如水系列(四)
    身在红尘俗世之中,心情难免有好有坏,有时是因一个微笑而快乐,有时是因一片落叶而感叹,更不用去说那些让人大悲大喜的事了。常常会不明白心情为何会有如此的起伏,于是苍央嘉措有了如下一问。
   我问佛:我的感情为何总是起起落落?    
   佛曰:一切自知,一切心知,月有盈缺,潮有涨落,浮浮沉沉,方为太平。
    情感的起起落落是因心而动,我想这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可是放眼看去,有些人似乎是天天都很快乐,有些人似乎是时时感叹蹉跎,同样的时光,不同的历程,一切尽在我心,自知,心知,明白人生有了盈缺、涨落、浮沉才是完整的人生,才是真实的生活。不是说每个人都能看透,只希望每个人都能看淡。得意之时莫忘形,失意之时也莫低头,所有的快乐和烦恼不过是你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明白了得失之间的转换,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你会是一个每天都快乐的人。
    我问佛:如何能静?如何能常?  
    佛曰:寻找自我。  
    我问佛:世间为何多苦恼?  
    佛曰:只因不识自我。    
    我问佛:人为何而活?  
    佛曰:寻根。  
    我问佛:何谓之根?  
    佛曰:不可说。
    我以为,静与常是每个追求内心平静的人都想做到的,一个人走向成熟的过程就是寻找内心完美的自我的过程,通过一个漫长的过程,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明白自己能做什么,认识了事物的规律。过去常说了解自然,人定胜天,现在应该是了解自然,顺应自然。社会是这样,人也应该是这样,当你认识到人生的规律的时候,你就会释然,你就会平静。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你内心的自我就已经在渐渐的成熟了。愿枞阳234的每一位网友都能寻找到自我,不要在红尘俗世中把自己弄丢了。
    时间过的真快,没来由的想起了古龙小说里的那一句话,“明明还是盛夏,转眼已近中秋”,在禅心如水系列的最后一篇里想说个小故事。只作淡定的述说,不作解读,因为这故事的主题是“苍生难渡”,面对这四个字,我实在是无法解读。
    故事:苍央嘉措15岁被选定为西藏六世活佛,10年后投入美丽的青海湖离世而去。他是一个多情的活佛,但他用最真诚的慈悲让人们感受到了爱和生命的意义。他在任活佛期间从布达拉宫挖地道夜会情人,只是一个冬天的早晨,雪地上留下了他的脚印,于是他的情人被藏教执法者严刑处死,而他却对此无能为力,从此以后,他在宫中写下了大量的爱情诗歌,用以寄相思,爱情的欢乐与哀怨,直至对生命的思索,他的诗歌净化了多少人的心灵。1706年,作为一场政治斗争的棋子,他选择了用投湖自尽这种方式来平息了一场纷乱。爱的时候,他爱是那样的热烈,象尽情燃烧的火焰,唯恐没有一天不去爱,那一刻,他应该是快乐的,因为他知道苍生难渡。去的时候,他却又是那般的从容,一个人安静的走入美丽的青海湖中,那一刻,他应该是平静的,因为他知道苍生难渡。
   故事说完了。故事真的就到此结束了吗?
    我说:我情愿做红尘路上一颗忧郁的石子。    
         水湄,绿堤,枫桥。  
         一潋柔波,撩了风动,软了尘心。  
         你说,前世我们约定,    
         在紫藤花铺香的月晚,我们相见。
         紫藤花……地老天荒!  
         长相守,意悠然,纤指冰弦,琴瑟永合。    
         愿十年渡,百年枕,千年缘。  
   佛曰:万法皆生,皆系缘份,偶然的相遇,暮然的回首,注定彼此的一生, 只为眼光交汇的刹那。
   佛曰:缘起即灭,缘生已空。    
        你们只有思之苦,无姻之缘,未看破红尘方为上岸。
   我说:我仍愿做红尘路上一颗忧郁的石子.    
        莫愁湖,风寒轻拢烟雾...    
        长亭路,目断不知归途...    
        碎香,凝寒露,心仍执着。
   于是    
   佛曰:苍生难渡
最恨红楼梦未完
   前些天在网上看到一个调查是:新版红楼你看不看。当时我的心里就跳出一个想法,那就是一定不看,理由就是红楼梦只适合读,不适合看,电视剧永远也无法表达出红楼梦的意境。在中国,说到红楼梦大概有十之八九的人都知道一些,所以就有了一批红学家专门研究红楼梦,很早就有一个说法就是一部红楼梦养活了多少个红学家。而如我等一众普通读者就只能看着他们今天这个解红楼,明天那个证红楼,专家学者满天飞,却没有一个真正的结果。今天开这个帖子,只为和大家一起趣说红楼,不在意那些专家们的观点,我们论坛里的每个人都可以说出你对红楼梦的心得体会,让我们自得其乐吧。
    开篇说了这么多,开始转入正题。在我接触的第一本红楼梦是120回的版本,清楚的记得作者是曹雪芹和高鄂,当时就是囫囵吞枣的看了几遍,也分不出哪里对哪里,前几年随着红学的热火,也随潮流看了几本红学方面的书,不看还好,一看之后,就迷茫了,专家学者的观点尽是冲突,且书中不乏文人相轻的言语,后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个残本红楼梦,叫《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只有16回,这个版本是胡适先生在北京街头一个旧书摊上淘来的,据胡适先生考证,这个版本是目前发现最接近原稿本来面貌的一版,只可惜那本书命运多舛,流传到那个旧书摊主的手上只有16回了。我看的那本是部队图书馆里流出来的,我记得那本书的定价好象是1.8元,多么好的一本书啊,呵呵,如果有机会,我会把那本书的相片发到网上的。自红楼梦问世以来,看红楼梦不看脂批,那几乎等于在乱看,红楼梦流传的版本有十多种,有120回的,有80回的,有78回的,有16回的,在这些版本中,虽然16回的篇幅最少,但她的脂批却是所有版本中最多的一版,由此可见她的珍贵,单就这一项而言,胡适先生对红学的贡献就已经是极大了。
    现在人们已经公认了高鄂的续写后40回是伪作,不值得一看,但是人们对红楼梦80回以后的事又极想知道,结果这样一来,又诞生许多新的后40回,其中最可笑的当属刘心武写的一些作品,他居然红楼梦续写了一个情榜,还说这是根据原作推出来的,不是说红楼梦不可以考证,但绝不能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而故意写出一些惊人之语。在红楼梦研究方面,我个人认为胡适、张爱玲、周汝昌这三位的一些观点是经得起推敲地。红学这样火,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流传于世的红楼梦没有一个真正的完本,所以张爱玲曾经说她有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在张爱玲的《红楼梦魇》中她说到斗胆把宝玉的那句应制诗“绿蜡春犹卷”对上一句“红楼梦未完”,可见曹雪芹的一部红楼梦给后人留下了多少未解之谜,在《红楼梦魇》中张爱玲提出了其实就连“未完”二字也已经成了疑问,是啊,“未完”到底是写完后遗失还是根本就只写了提纲却没有写完成呢,这也是一个谜。也正因为这样,才使我们有了猜谜的乐趣,因为没有标准答案,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来趣说一下红楼梦,记得北京卫视有个访谈节目的名字叫做一人一个红楼梦,那个节目的内容倒不重要,我倒是觉得这个题目很好,一人一个红楼梦,仔细想想还真对。
    “最恨红楼梦未完”其实是因为极度喜爱红楼梦,相信234上也有很多喜爱红楼梦的网友,希望你们在这个帖子的跟帖中说出你们心中最喜爱的红楼梦是哪个版本。在这样一个阳光灿烂的秋天,看了许多伤秋感怀的文字,让我们换个心情来趣说红楼吧!
    既然是趣说,总要说些有趣的才好,那么我的第二帖子的名字我已经想好了,叫做《谜中之谜秦可卿》,在那篇帖子中我会和大家一起聊聊这位红楼梦中宝玉的性启蒙者,焦大口中扒灰的女主角,以及她最终的结局。
谜中之谜秦可卿
   《红楼梦》是一本充满了许多谜语的书,纵观红楼,秦可卿更是谜中之谜,关于她的谜面在红楼梦十二金钗正册的最后一幅画及判词是这样的“后面又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其判云: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这样的描写与书中后来写秦可卿因病而亡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冲突,个中缘由,且听我慢慢道来。
    让我们从秦可卿的出场开始看起吧,书中第一次写到秦可卿是在第五回中,当时宝玉要睡午觉,作者通过贾母眼中写出秦可卿是个极妥当的人,生得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这是秦可卿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接着就写到了宝玉来到可卿的卧房,关于卧房的描写也很是香艳,当时的宝玉不过是一少年,在这样一个充满了女人味的闺房,终于有了第一次春梦,在梦中与可卿行云雨之欢,书中明的是写春梦,却在第七回就由焦大口中骂出了“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实际上就暗证了可卿与宝玉的云雨之欢是真实的,不过不能明写罢了。书中有多处暗证,及至可卿去了的消息传到宝玉耳中时,宝玉当时是吐了一口血。曹雪芹写红楼梦因为诸多因素,许多事情都用的是暗笔,但有脂批在旁点评,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些东西的。
    再来说说可卿之死,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秦可卿在书中已病重多时,当她去了的消息传出时,却是“合家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既然病重多日,为何她的死让人疑心?以曹雪芹的文笔当不至于如此这样写,看了脂批之后,才知道,原来第十三回的回目原是“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开始曹雪芹是用史笔写出,后因族人相劝,所以又删了这一部分的内容。(脂批见后图,过几日拍照补发上来)至此,可卿之死已大致可猜,大概是与贾珍在天香楼欢愉之时,被丫环撞破,被贾珍的老婆知道了,可卿不堪受辱,自缢而死。
    关于秦可卿这个人物,尽管书中所表文字不多,却是让每一个读过红楼梦的人都会掩卷感叹的一个女子,第五回是红楼梦一书中信息最密集的一回,真正是红楼梦中演红楼梦,宝玉入梦是在可卿的房间,出梦之时口中叫的也是可卿的名字,正如脂批所云:此梦文情固佳,然必用秦氏引梦,又用秦氏出梦,竟不知立意何属?惟批书人知之。由此可以曹雪芹用心之深,在宝玉的那一场春梦中可卿的模样是这样写的:早有一位女子在内,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我想这大约也是曹雪芹自己的梦中情人的模样吧!在红楼梦的唱曲最后一曲中,曲名为《好事终》写的正是秦可卿: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脂批说曹雪芹写这一段文字是“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
    从种种信息看来,曹雪芹对秦可卿这个人物的描写是怀着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情来写的,其中缘由,大概也只有曹雪芹本人知道了,就象现在有好多人会问,第十三回删去的秦可卿淫丧天香楼那部分的文字可以在哪里能看到,这个现在可以明确地说,那是找不到的了,如果怀着猎奇的心理,可以去看刘心武写的那些文章,不过,还是劝诸君莫看为好。
    在我心中,秦可卿是个多情的女子,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去同情的这样的一个文学角色,她落难到贾家,嫁与贾蓉,且不论相爱与否,从文中可以看出,贾蓉是个偏软弱的男人,所以不久后被正值壮年的公公贾珍染指,可叹!!!如果说她与宝玉云雨真有其事,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她喜爱宝玉,而宝玉又是一个女人堆里长大的多情的种子,所以说宝玉和可卿的情事还是很美妙的。毕竟暗恋宝玉的女子有很多,比如连妙玉那样一个脱俗的人也暗暗喜欢着宝玉。可卿的结局和红楼梦中许多女子一样,令人不禁长叹,也无怪曹雪芹写出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整个一场红楼梦“情”字最为紧要,都说莫为情所累,却又说是多情总比无情好。愿枞阳234的朋友们一生有情重情!那样才不虚度此生,你们说呢?
    此篇观点如有不妥之处,欢迎各位指正!
他是人间惆怅客(一)
    早前就与234诸君有约,写点和纳兰容若有关的文字,秋意渐深,心意渐静,是该写点东西了。无论文笔如何,只取一时之心境耳!  
   在数年前,偶然看到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便想也不想地将“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几个字作为自己的手机屏幕显示语,现在想来,那时也是一时触动罢!在之后如水岁月里,陆续看了纳兰容若的简介和词集,方才知道这是一个神仙般的人物,至于他的生平,在这就不多说了,各位可以百度或者谷歌。他匆匆31年的红尘路,虽身在贵族之家,却有着深深的哀怨与惆怅,虽词作流传甚广,却云“纳兰心事几人知”。不过他的作品中的一个“真”字,却是人人都可以感受得到的,令人每每读来,不禁陪他一起惆怅!  
           纳兰词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
         一夕如环,夕夕都如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
         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奈尘缘空易绝,
         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
         春丛认取双栖蝶。
   天上的月亮啊,在词人眼中最是辛苦最是可怜,“一夕如环,夕夕都如玦!”短暂的快乐之后,是永远的思念,更苦的是,月亮还有再次“如环”的时候,可纳兰所爱之人却已如天上嫦娥,永不在人间,此心当夕夕都如玦,如果能让月儿天天都圆,他愿不辞冰雪,无奈尘缘已尽,天人永别。只有那无忧的燕子还依然停帘钩上,此景依旧,人却全非,对着今日那啾啾不知人间情苦的小燕子,纳兰想必又生出许多睹物思人的惆怅了......伊人已逝,纳兰悲唱挽歌,情思难尽,如泣如诉,唱罢秋坟愁未歇。既然夕夕都如玦,也只好去春丛认取双栖蝶,惟愿化作双栖双飞的蝴蝶,在无尽的春光中自由飞舞!  
    从如玦的月到不解愁的燕再到比翼双飞的蝶,由虚到实再及虚,期间穿插了纳兰的不辞冰雪和唱罢秋坟,虚实之间,入情入境,令人读之,竟有不知人间几何之感,唯有点起一支香烟,深吸一口,长叹一声!  
    此曲《蝶恋花》为纳兰悼亡其妻卢氏而作,却不想数年后,一位深爱着他的江南才女——沈宛在离开北京之后,(纳兰去世时,沈宛腹中有纳兰的遗腹子)也写下了一首悼纳兰之作——《秋月有感》,两相比照而读,更是感叹造化弄人。现录《秋月有感》如下:  
           《秋月有感》
               沈宛
           惆怅凄凄秋暮天。
           萧条离别后,
           已经年。
           乌丝旧咏细生怜。
           梦魂飞故国,
           不能前。
           无穷幽怨类啼鹃。
           总教多血泪,
           亦徒然。
           枝分连理绝姻缘。
           独窥天上月、
           几回圆。  
他是人间惆怅客(二)
    不觉间,已是初冬。蓦然回首,早春时点点滴滴的期盼多已成空。在这样一个初冬的雨夜,点开了纳兰的词集电子书,安静的夜里,一个人读纳兰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别有一种滋味......
    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人生的每一次感情要是都如刚相识时一样,那该有多美妙,与意中人于茫茫人海中相遇相识,相知相恋,让时间永远停留在这一秒,如果这是梦,宁愿终生不要醒来。可时间是爱情最大的敌人,渐渐地,昔日的意中人成了被弃的秋扇。由相知相爱到冷落一旁,秋天的画扇还有谁会想起,只有阵阵秋风在听她低诉情怀。走到今天,一切的一切又到底是为什么?秋风也不知道答案,秋风只能用如歌如泣的风声来表示悲悯之意。很容易的就对意中人变了心,却把责任推到女子身上。唐明皇与杨贵妃决别时恐怕就是这种心情吧,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里许下了世世为夫妻的愿,言犹在耳,转眼间,命运就和他们开了个玩笑,当他在赐死杨贵妃时,他恐怕找不出更多的借口,在杨贵妃西去以后的那个雨夜,唐明皇在孤单和哀怨中写下了一首《雨霖铃》,他是在求心灵上的平静,他是在奢求杨贵妃不要怨恨他,杨贵妃在决别自尽的那一刻,心中真的无怨吗?多情如唐明皇,薄情如唐明皇,后人回头看看当日许下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已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爱情
           不能承受誓言之重  
           一段刻骨铭心的爱
           现如今
           却变成心头永远的疼
           久久不能释怀
           红尘中你和我
           分手之后
           总说爱情
           不是我们想像中那样美好
           却不知
           爱情依然是千百年来那份至美的情感
           永远不变的是变化
           是我们
           让爱情变得如此脆弱
           如果有一天
           我们有幸相知相爱
           希望无怨无悔
莫问佳人去何方
    前几日看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的一段文字,是王国维对朱唐公案的一次评价,王国维在书中否定了《齐东野语》和《雪舟脞语》关于这件事的记载,他说‘宋人小说,多不足信’,其实只是因为朱熹被王国维视为“圣人”,是以王国维尽信朱熹所言。这样一来,也不免成了一家之言。据《雪舟脞语》中记载:朱熹为浙江提举,与台州知府唐仲友不和,以致互相弹劾申辩,宋孝宗问宰执二人曲直,回答说:“不过是秀才之间争闲气罢了。”唐仲友与官妓严蕊相好,朱熹弹劾唐仲友与严蕊风化之罪,朱熹把严蕊严蕊逮捕治罪。《齐东野语》上记载:唐仲友与陈亮不和,加之唐、陈二人争夺艳妓,情场败北的陈亮向朱熹进谗言,朱熹据之而六次弹劾唐仲友。于是严蕊下狱,朱熹得名,而唐仲友也因有大臣保举而逍遥无事。受苦的只是严蕊,后来,朱熹调往别处,提刑岳霖到台州巡查,严蕊乞求平反,岳霖问她归去哪里,她当场作了一首《卜算子》以作回答,现录如下:卜算子 严蕊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身误。花开花落自有时,总是东宫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落满头,莫问奴归处。岳霖无语,笑着将她放了。这其中,朱熹为了政治斗争而欺负毫无权势的弱小女子,真的是不得人心。纵观诸人,让我不由感叹一声:孔孟之下,再无圣人。真的是浪花淘尽了英雄,留下的又能有几人?此公案难有定论,但严蕊值得同情是无疑的,才貌双全的她出身卑微,又无端的卷入政治上的斗争,确实让人无限的同情和叹息!不作评价了。所幸严蕊共留下三首词作,共赏之吧,现将另外两首并录如下:
                  如梦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鹊桥仙
                  严蕊
   碧梧初坠,桂香才吐,池上水花初谢。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 蛛忙鹊懒,耕慵织倦,空作古今佳话。人间刚到隔年期,怕天上方才隔夜。
收音机之于秋夜
    外面的雾已经渐渐弥漫了小村庄,在这样的一个秋夜里,该做些什么呢,又能做些什么呢?想起前几天下载的一个收音机软件,那也是因为在前些年在没有宽带的夜晚而天天晚上听收音机的缘由吧,双击点开“倾听网络收音机”,点到CRI怀旧金曲频道,主持人那磁性的声音让我一下子回到了没有宽带时的感觉,有点陌生,却似乎又那么熟悉,今晚从7点整播放的是张国荣告别演唱会的现场再现,中间穿插着主持人那点到即止的旁白。靠在椅子上,点起一支香烟,慢慢品味着这份久违的感觉......在香烟袅袅的烟圈中,思绪一下子穿越到了过往,当时的种种也许当时看来来不及细细品味,几年以后,在这样的一个秋夜里再细想起来,别是一种滋味在心头,有些淡淡的苦涩和遗憾,更多的是珍惜和祝福在心头。祝曾经的人儿一切都好!!!
写在11月11日
          分别的那一刹那
          我转身离去
          你我背向而行
          我很想回头
          想知道你
          有没有回首目送我
          可我终于没有回头
          渐行渐远
          泪如珍珠
          颗颗都留在心底
          此刻
          我的心
          有如
          春天湖面那一层薄冰
          稍碰即碎
沧海月下说相思
《锦瑟》
作者: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冬意渐浓,心也如枯枝一般渐渐荒凉
眼看年华似流水,忍把相思寄明月
回首处,如梦如幻
莫不是庄生梦蝶?
梦醒时,宁愿做那只蝴蝶
伴你花丛中逍遥
不意却成送春杜鹃,哀春啼血,留不住佳人
沧海月,蓝田玉
沧海月下,明珠如泪,滴滴尽是情人泪
蓝田玉暖,岁月如歌,首首皆是相思曲
把一世的真情放进回忆之中,用一生的爱去描绘一个美丽的梦境
为何今生只能留下你的一个笑容
读《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莫问归期
彼此的约定
从来都难以言表
漫长的等待
因爱的承诺
而永在心头
留下一丝念想
在秋天里
与秋雨同时落在你的肩头
却只在你的心头
轻轻的
留下一滴相思的秋雨
共秋池慢慢涨满
然后让思念蔓延
给予清荷以一生的滋润
什么时候
才可以为你画眉
什么时候
才可以与你共剪西窗下的红烛
什么时候
在你耳边为你吟一首
只为你一个人写的情诗
在那一刻
才把这些思念全部说给你听
在那一刻
所有的过往
都成了我们最甜蜜的回忆
留得枯荷听雨声
    一场小感冒不期而至,恰逢天气转冷,来的不早也不晚,正如张爱玲所说,哦,你在这里。既然遇到了,难免会有一番交集,吃过早饭,买了一盒“快克”,经过昨天一整天的“冬眠”,今天终于好多了。那个小感冒轻轻的对我挥了挥手说再见,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这一次的亲密接触足以让你想我一个冬天,够了。
    昨天很安静,安静的有了一丝落寞的感觉。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午后适合梳理思绪,有很多天没有下雨了,曾经看到的“留得枯荷听雨声”的句子,似乎也没有了意境。她的出现,正在春夏之交的一个雨天,那时的雨是那么的细,轻轻落在河面那嫩绿的清荷之上,不用心去听,是听不到雨和荷交集时的声音。于是,男子愿意化成一只鱼儿,只愿在荷下听雨,听到地老天荒。于是,女子用自己一生的爱化着那清清的绿荷,唯愿此情不渝。
    多少个日日夜夜以后,当行人路过那片池塘时,鱼儿不知去了哪里,那一株清荷也已不见了,本想留着枯荷听雨,不曾想,如今连枯荷也不见踪影。没有人会问鱼儿和荷的结局,因为此时的湖面真的很安静,这样的安静真好!
    在一个下雾的清晨,万物朦胧,满目皆枯,在一片湖的角落,一只忧伤的鱼儿正伴着一片清荷的残叶在嬉水。原来,在鱼儿的心底一直保留着一片为爱而生的绿荷叶。从来都不会改变那份爱,任世间沧海变桑田!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