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作者:胡灵 文章来源:安庆德一小 2010-10-14
|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个是十分精彩的比喻,他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稚嫩的心灵,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加倍呵护。”这种呵护就是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学生的一切;没有爱,教师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爱是教师职业的特有的道德准则,也就是说,你是一个教师,就必须真心诚意地关爱你的学生,否则“教书育人”就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最近在看一本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著作《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么样?》,我感动着,我享受着,我陶醉着,为了那个绝妙的教育家,为他的所作所为,为他真正的爱学生、以人为本。
它呈现了师生之间亲密美好的小学生活,倾注了无限的热情和创造,他不仅让我们领悟到了一个又一个教育的真谛,而且让我们体验到了人间丰富的情感,他所作的每一种教学探索,充满激情所描写的每一个学校和课堂生活的场景,甚至每一个字,都充满了一位教育家、一名小学教师对他的学生们,对所有孩子们的满腔的爱。“理解、爱与引导”是阿莫纳什维利所倡导的人道主义教育活动的三条原则。爱与理解是紧密相连的,心中无爱的人不会屑于理解他人,也不会把自己袒露给他人。同样,一个教师如果心中充满了对学生的爱,他就会有与学生们相互理解的冲动。作者通过教学与情感故事巧妙地透露了他发现的关于理解的秘密。作者经常把自己童年的经历讲给孩子们听,孩子们会从中受到启发。作者还通过阅读孩子们的日记、作文、图画,还有来往的信件深入到他们的心灵中倾听他们的声音,与他们同桌学习体验独立思考的艰辛和创造的激情。
爱是学生的一种心理寄托,是一种内心渴望,教师只要真心付诸爱,满足了学生这种心理需求,就可以启迪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的智慧,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加深师生之间的友谊,使师生之间的情感产生共鸣,学生就会从内心深处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和依恋感,“亲其师、信其师”进而“乐其师”,学生就会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对教师的尊重,接受教师的教育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从而产生最佳的学习效率。
只有这样,教师爱的教育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成功,这就是爱的感染作用。反之,如果教师用粗暴专制的教育方法去对待学生,用讽刺挖苦的口吻去数落学生,学生会对教师望而生畏、敬而远之,还会与教师产生对立情绪、逆反心理,久而久之,这些学生还会发展到厌恶老师、厌恶学习、厌恶校园生活,导致自暴自弃,消极无为,不思上进,有的学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有人说,教育是一门艺术。面对个性各异,千人千面的学生,如何引导他们,积极鼓励他们努力向上,这对教师来说不是一个简单的课题。
古人说:“知之深,爱之切,行之坚。”如果每一位教师都懂得要去关心爱护学生,那么,就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把握学生的情感动向,从而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爱学生也要讲究方法。只要教师采取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而有度,爱而有方的科学方法,就会受到良好的教育效。阿莫纳什维利很爱他的学生,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严格,对于没有按照要求写日记的小朋友给予了非正面的指责,是对于他们太贪玩的不满意,这能让学生 深刻地感觉到,并能有效地产生自责心里从而更好地约束自己。
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一个有爱心的教师是有足够的魅力去吸引学生的。如果都能像阿莫纳什维利那样关爱学生,体恤学生,那我们的学生该是多么的快乐,我们的校园生活该是多么的美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