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作者:枞阳小学副校长 刘 珍
坐落于枞阳县城凤凰山麓的枞阳小学,是一所在春风中沐浴百年的现代化知识圣殿。百年的积淀,百年的沧桑,赋予她无与伦比的魅力,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50年辉煌新世纪畅想读书教育活动”读书育人特色学校,省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先进单位,省家教名校,2008年6月省文明委授予“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称号等,2005年有幸成为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工程试点学校之一,这使我校的育人工作多了一个新亮点。
在我国经典的传统文化中,古诗词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民族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其间蕴含的思想、胸襟、情致、风骨永远魅力四射。它们内涵丰富,意境高远,富有哲理;而且语言凝炼,琅琅上口,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传承着祖国文化的命脉。通过古诗文的诵读,必将提高人的文化品位——很多学者在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时,都感慨得益于早年的启蒙教育,尤其是古诗文的诵读。诵读经典诗文,关乎人的学养的全面提高,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苏东坡语:“腹有诗书气自华。”
经典文化的熏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应从小抓起,立足于小学教育。它所营造的是一汪沐浴灵府的深潭,让人沉醉其中,使人神清气爽,让人去咀嚼生活,品味生活,成为一个情性通达、才智清明的人。经典诵读训练的就是学生的基本素质。
中华经典诗文浩如烟海。如何有机整合、充分利用,使学生有序高效地诵读“经典”,以提高其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这已成为我校每一位老师的新课题。为了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提高学生诵读效率,我校坚持以校本教材为依托,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
一、每周一诗,自吟自悟
诵读古诗本身就是一种文学的积累。将教室黑板报一角辟为诗词园地,每星期一,抄上一首新的诗或词,让学生读、悟、吟、背。自“每周一诗”活动开展以来,学校的学习风气愈来愈浓,学生学习劲头越来越大,课间休息时,都能自觉抄、背古诗。“每周一诗”活动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化情操。还鼓励学生自由积累,502班每位学生都拥有一本古诗词摘抄本,作为自己的“古诗词银行”。学生每会背一首诗词,便存入“古诗词银行”,即将会背的古诗文抄录在本上。一学期焉,每个孩子的摘录量都很可观。老师、家长可以依据学生的“古诗词银行”,检查背诵情况,及时鼓励。同学间互相评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促进了诵读活动的开展。这样的积淀使得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同凡响,在作文中贴切地运用名言警句已成为很平常的事情。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科学选文,合理安排。首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水平选好诗词。低年级学生识字少,就以通俗易懂的五言诗为主,还要注上汉语拼音;中高年级语文课,可加些七言绝句、律诗、宋词,如岳飞的《满江红》等;其次,根据时令或围绕主题选好诗词。比如春季宜选用描写春天景色的诗文,清明节用上杜牧的《清明》等;秋游时,让学生身处《山行》的意境;做到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感受为主,理解为辅。古诗词往往用字凝练,感情浓郁,意境深远,小学生理解有困难。而让学生诵读古诗词的目的并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学生的感悟力,提高文学修养。所以,不必像一般的古诗词教学那样,要求字字疏通,句句领会,只要学生对诗词大意有个大致的了解就行,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去美读、去背诵、去感受上,只要学生能读得琅琅上口、有滋有味,诵读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课堂示范,教一带一
语文教材编有古诗,在学生充分预习的情况下,一首古诗用大半节课即可完成,剩下的时间如果仍在朗读和理解读音上兜圈子,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情绪。此时,不妨引进一首与所学古诗有关联的诗词加以拓展,这样既帮助理解,又扩大古诗文阅读量,可谓两全其美。引进的古诗词主要有三种:
1、同题异文。即题材相同,诗文各异。比如唐·韩愈《春雪》与元·华幼武《春雪》,都以雪为题,但写法迥异。唐·韩愈《春雪》中的“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是通过拟人的手法明写白雪的多情美丽;元·华幼武《春雪》的“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则是通过暗喻的手法,衬托白雪的动态美。读完两首,就能相互比较,学生从中体会写作技巧,拓展写作思路。
2、同人异文。比如学到南宋诗人陆游的讲《示儿》,就可以让学生回顾搜索陆游的其它热爱祖国河山的作品,再进行比较,入情入境地读,体会诗人的心境,了解诗句的意思,拓宽学生的视野。
3、同意异文。上课时引进与课文古诗相同诗意、诗境、诗情的其它诗文。比如李白的《送友人》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写,表达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通过临别劝酒的举动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两首诗语言朴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学完一首,再介绍另一首,教师无须多讲诗意,学生就能领会,学得快,学得好,效果明显。
由于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一些经典的古诗词便深深地烙印在孩子们的心上。前几天,上《草船借箭》这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对文中人物的看法。学生纷纷引用古诗,文中的曹操谨慎多疑,但学生引用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辩证地看待人物,说曹操是乱世之枭雄,治国之能臣;还有学生在评价周瑜的心胸狭窄时,辩证地引用了苏轼的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灰。”……
三、知识比赛,激发兴趣
古诗词比赛内容涉及诗词发展演变中的常识、诗人介绍、代表作品、风格流派、艺术手段等。古诗词名句填空比赛。让学生把百首古诗词的名句先分类,师生再统一标准,按景物内容分:诗中春、诗中夏、诗中秋、诗中冬;诗中山、诗中水、诗中日、诗中月;诗中风、诗中花、诗中雨、诗中树;诗中别。按思想内容分:爱国篇;心情篇;思念篇;送别篇;边塞篇等等。再让学生背诵,最后进行口答、笔试两轮比赛,目的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经典古诗词,为我所用。
四、营造氛围,潜移默化
仅仅教会学生吟几首古诗词,不能算是对学生进行了文学熏陶,只有身处浓浓的古诗文学习氛围中,学生才真正能有所领悟,有所感悟。首先,要形成古诗词学习的校园环境。板报、橱窗上,要经常刊录古代诗词,广播要播放诗词曲赋或诗词音乐,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其次,坚持课前2分钟吟诵诗词,让古诗词的吟诵之声充满校园,成为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第三,在传授古诗文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起进入“角色”,一起进入“状态”,让学生在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中,获得美的享受;第四,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我校每年的迎新春诗歌朗诵会上,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诗词节目,令全校师生和家长大开眼界。如,2008年迎新春诗歌朗诵会上,501班的“四时组诗”,带领全校师生穿越时空隧道,几分钟内感受四季美景,不仅感受到经典诗词的魅力,还惊叹于他们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富有感染力的组诗串词。在愉悦身心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和文学鉴赏力。
学生读背经典诗文难度比较大,读起来比较拗口,理解起来比较艰涩难懂。活动开展伊始,家长有些不理解,认为让现在的孩子读背经典诗文是无用之功,应该把精力放在语文课本上。现在诵读活动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效果就很显著了。有一位家长欣喜地对我说:“老师,我的孩子的记忆力增强了,写作水平也提高了,他知道在适当的时候用一些名言警句”;还有一位家长说:“老师,我的孩子的心思变得细腻了,人也变得懂事了,是不是受到那些诗词的熏陶?”……这时,我深知,经典诗文已经悄悄地在孩子们的心里扎根了,他们不仅会用古诗文抒发自己的感情,更重要的是能用经典诗文中的道理来规范、端正自己的行为!
“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学生走近经典,了解经典,享受经典诗文带来的乐趣,使经典诗文成为又一开启孩子们的心智的钥匙。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