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闹非凡的2007安徽教育即将谢幕,如果让人们对2007年的安徽教育用一些关键词来表述,人们在肯定安徽2007年教育成绩的同时,肯定有这样的一些词:漏统、知分填志愿、砀山弊案、灾后重建、男女生上线率等等,有些词是对安徽教育的肯定,有些词是人们对安徽教育的误会,有些词是则是安徽教育的尴尬。
一、考分漏统
2007年6月27日凌晨,中国教育在线刊发了安徽省教委的一则通报《安徽2007年高考统分有误分数线重新划定》:“据省教育厅通报,今年我省高考文科综合科目成绩因计算机漏统了第39题考分,致使文科考生成绩统计有误。”漏统引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部考试中心也及时派出专家组来安徽进行指导。
“漏统事件”迅速在网上形成热议,这边是政府这样说,那边是网民那样说,这边是报纸这么说,那边网媒是那么说。安徽省教育厅当天就此事做出解释:专业技术公司人员操作失误造成高考分漏统。
人民网安徽视窗当日评论说:“安徽省高考漏统分事件暴露地方官员麻痹大意之风”,《工人日报》有话直说:“仅仅是‘计算机漏统’?”新华网时评:“考分漏统是责任心的缺失”。光明观察周刊:“高考成绩出错都是计算机惹的祸? ”
28日,中国政府网报道说:教育部认定安徽“漏统”对填报志愿和录取影响不大。新华网28日发表安徽教育厅长就高考分数“漏统”事件公开道歉。
29日,金羊网评论:高考统分失误:道歉替代不了责任追究。
漏统,2007安徽教育的一个滑铁卢,一个小小的技术问题如同在神圣的高考殿堂上放了响屁,实在是有辱神明。老实说,漏统对考生的影响其实是很小的,但网络的话语权在网民嘴上,哪有不说三道四的网民?网络无风尚有三尺浪,何况是有巨石击水?
漏统事件给安徽考生也带来意外的好处,28日教育部为了减少漏统对考生的影响,增加安徽文科招生名额。据报道,在我省出现考分漏统事件后,为最大程度保障考生利益,经教育部批准在我省增加了4000多个文科计划,并争取省外609所高校在皖增招4500多人。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呀。
漏统余波未尽,12月6日,省教育厅对省考试院做出人事变动。原考试院院长不再担任院长一职,考试院工作由调来的一位副院长主持。媒体称,此事与漏统事件关系很大。
二、知分填志愿
2007年注定是安徽教育的多事之秋,这年安徽首次采用知分填志愿的方式,结果复旦、上海交大文科录取遭遇“熊市”,录取分数线双双“沉底”,甚至面临招生计划难以满足的窘境。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文科在皖投档线仅为551分,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理科在皖投档线仅为563分!数十所名牌大学在安徽遭遇“小年”。
知分填志愿的最大关键词是:撞车,即考了高分,却没走掉。尽管从官员到媒体,到学校教师,都一再提醒,如何避免撞车,但知分填志愿不可避免,学生做完高考试卷后,就要做一次人生赌博:猜甲,还是猜乙?
据报道,一本录取结束后,安徽文科600分以上的考生全部被录取,理科600分以上未被录取的考生67人,占600分以上总人数的1.01%。整个录取结束后,文、理科一本线上未被录取的考生分别仅有37人和236人。结论是安徽2007年没有出现高分考生大面积撞车现象。
这个结论肯定了撞车现象,但文科全部录取里面有没有撞车现象?对知分填志愿,全省有自己的做法,有不少省市是知分填志愿的,但也有按传统招数出牌的,天津市就很传统,天津教育给人印象最深的不是它的变,而是它的“不变”。天津教育者有一个朴素的想法:自己没想明白的事儿别折腾老百姓。
三、砀山高考舞弊案
最给安徽教育脸上摸黑的还不是漏统,而是砀山一个农民兄弟,这对兄弟本事很大,串连了一帮子人,在砀山搞了一起性质严重的集体替考事件。
6月17日案件发现,21日,砀山县纪委通报了处理决定,备受关注的砀山高考舞弊案中,共有包括当地教育局副局长在内的9名公职人员,被处以开除党籍、撤销行政职务的处分。
11月20日,砀山高考替考案又有新进展,经宿州市检察院指定,该院以涉嫌滥用职权罪、受贿罪对砀山县教育局招生办原正副主任徐云峰、赵桂连提起公诉,同时被起诉的还有涉嫌窝藏罪的徐云峰的哥哥徐云山、妻子汪巧玲、妻弟汪长岭。
砀山舞弊案伤害的是谁?应该是当地参加高考的孩子,应该是安徽教育的形象。
四、灾后重建
安徽教育不会因一点小事就蹒跚不前的,也不会因灾难而停顿。
2007年6月,淮河流域遭受到仅次于1954年的暴雨和泥石流袭击,据省教育部门统计,安徽有14个市、60多个县(市、区)的4814所中小学受灾,校舍倒塌4483间。在灾害面前,安徽省教育主管部门先后组织多批干部深入灾区,实地察看了学校受损情况,各受灾地区的教育系统抓紧受灾校舍的恢复工作,各地共筹措资金1575万元,维修面积达7万多平方米,新建校舍2.6万多平方米。政府部门的努力,保证了所有受灾中小学如期开学。
大灾面前,没有一个学生因灾而辍学,应该是2007安徽教育的一大亮点。
五、15:85和57:43之争?
新闻年年有,今天却不同。中青在线10月8日在其网站上发布《中国青年报》一则新闻:肩题:安徽今年上线考生女孩占85%,主标题:追问高考“阴盛阳衰”现象。
安徽教育被踢进一记“乌龙球”!
中国经济网、新浪、千龙等各大网站纷纷转载,引来无数感慨。
10月8日,中安教育网刊登了安徽省考试院的回应:安徽省今年高考上线男女生比例应为57:43,再次引来各大网站转载。次日,光明观察发表评论:高考“阴盛阳衰”竟是“炒”出来的,红网评论:不会是“公鸡下蛋了”吧?有评论直指为中青报发了假新闻。
这条新闻为安徽教育罩上了莫须有的色泽,看上去光怪陆离,透过去却空空荡荡。这条新闻在安徽乃至中国网络上回波荡漾,引发了阴盛阳衰,高考是不是更适合女孩等妙论,余音不绝,十分可观。
均衡教育:10月26日,省教育厅厅长程艺十七大归来,有媒体问:省政府曾经提出,力争三年内基本解决城区内义务教育的择校问题。作为省教育厅的厅长,完成这个目标你有这个信心吗?程厅长表示:三年时间消除区域内的不均衡是通过深思熟虑的。
校园舞:2007年,校园舞走进校园,给朦朦胧胧的小男生小女生们带来新奇。
根据教育部设计,《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包括小学组《好朋友》、《阳光校园》、《小白船》,初中组《青春旋律》、《校园秧歌》,高中组《青春风采》、《校园华尔兹》等7个校园集体舞蹈,这些舞蹈的设计,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情况。
一些家长对校园舞有误解,担心孩子牵手跳校园舞会早恋。学校老师说:早恋和跳舞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有消息说,教育部提出了让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把体育成绩与中考、高考录取挂钩等相关措施。这意味着,高中生跳“华尔兹”等校园集体舞的体育锻炼成绩,将有望成为高招录取依据。不知是牵强附会的媒体误读,还是真有其事。
滨湖三校:滨湖三校在网络上也很热闹,但有一个特点,就是本地网络媒体关注程度高,而省外网络媒体几乎很少涉及。网络上数千上万的报道,几乎都是省内几家网络媒体的功劳。
其他的热词如免费师范生、贫困生资助等也有很好的点击率,但不是安徽教育的特有,故而只罗列,不评论了。
我们点评这些热词的同时,也就收藏了2007年安徽教育重要一页。风也好,雨也罢,悉数清点收藏,为新的一年新的内容挪开空间。也寄希望明天的安徽教育少点乌龙球,少点灰暗,多点亮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