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6|回复: 0

解码铜陵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系列报道之美育篇

[复制链接]

2430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五星会员

积分
12204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11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铜陵新闻网—铜陵日报
当杨梅汁在宣纸上晕染出夏日的绚烂,当剪刀与红纸碰撞出千年文明的回响,当枞阳腔的婉转曲调在校园里流转……我市校园正上演着一场场浸润心灵的美育盛宴,它不是高悬云端的艺术圣殿,而是藏在自然草木、传统技艺、乡土歌谣里的生命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在铜陵,这句嘱托正化作浸润人心的生动实践,每一片树叶、每一张彩纸、每一声唱腔……都成为传递“美”的媒介,悄然点亮孩子们的成长之路。

美“遇”校园 艺韵沁魂

“哇!果汁居然能作颜料!”日前,在市田家炳小学翠湖湾校区首届“杨梅节”上,孩子们惊叹连连。校园里,师生栽种的杨梅树枝头挂满果实,深紫与绯红交织的杨梅映着孩子们发亮的眼睛。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用亲手采摘、现挤的杨梅汁作颜料,在宣纸上晕染出夏日最鲜活的色彩。这样充满创意与趣味的美育活动,在该校早已成为常态,二十四节气主题活动、自然艺术课堂轮番上演,每一次探索都是与美的邂逅。

这也是我市深耕美育工作的生动写照。从城市校园到乡村课堂,美育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6月26日,在郊区鹞石初级中学的美术教室里,非遗剪纸课同样精彩。午后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一张张鲜艳的红纸上。美术教师王侠手中的剪刀上下翻飞,孩子们屏息围观,一声“原来剪纸有一千多年历史”点燃了全场热情。“北方剪纸大刀阔斧,南方剪纸细如发丝……”王侠生动的讲解,让孩子们惊叹不已。学生许辰希看得入神,不禁喃喃道:“太神奇了!”实践环节,剪刀游走纸面的沙沙声汇成乐章,起初生涩的指尖逐渐找到韵律,有人剪出家乡稻田的波浪,有人将神话人物化作灵动剪影。“我成功了!”欢呼声不时响起。老师精心安排,将学生们的作品一一展示出来,许辰希轻抚着自己的作品说:“每剪一刀,都像在和古人对话。”这场非遗课堂,让乡村少年触摸到千年文化脉络,也在他们心中播下美的种子。

古韵青铜 非遗润心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6月27日午后,市第十中学衡山路校区的音乐教室里,清亮的枞阳腔(吹腔)唱段破空而出。在专业戏曲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轻启朱唇跟唱婉转曲调,舒展双臂摹习水袖翻飞,将省级非遗艺术的独特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我市首批10所枞阳腔校园传承基地之一,该校自今年1月授牌以来,积极推进这项非遗教育。成立戏曲枞阳腔社团,近百名学生踊跃报名;组建专项课题小组深入调研学情,精准把握教学方向;专业教师驻校开展从咬字行腔到身段动作的系统教学,师生共同投入《醉卧长安》《百花赠剑》等经典剧目的排演。“以前听着晦涩,现在自己也能唱上几句了!”学生徐冉感叹道,尽管眼神灵动度和身段协调性训练颇具挑战,但每一次进步都让他充满成就感。这份努力很快收获硕果——学生们在铜官区中华优秀传统成果专项展演中脱颖而出,成功晋级市级展演。音乐组教师郑慧介绍,未来该校还将开发校本教材、开展跨学科融合课程,让枞阳腔(吹腔)成为校园文化的鲜明标识。

市十中衡山路校区非遗技艺融入课堂的生动实践,正是我市深耕非遗教育、推动校园美育工作的缩影。全市各校正持续推进非遗教育与美育工作的深度融合,构建特色化美育生态。在市第一中学,省级非遗项目“中国古代青铜焚失法铸造技艺”传承人赵敏走进课堂,通过现场演示、分步拆解工艺细节,带领学生揭开青铜文明的千年密码。该校依托社团平台,开设非遗研习课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触摸文化根脉。该校教务处主任毕茂荣介绍:“我们希望通过沉浸式体验,让非遗真正走进学生心里。”

作为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和省级“五大行动”实验区,我市以五育融合为导向,将美育纳入课后服务必修课,沙画创作、剪纸技艺、陶艺塑形、戏曲表演等特色课程,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构建常态化美育展演体系,从班级展示到校级竞赛,从社区巡演到“云端”展览,为每个孩子搭建展示舞台。同时,各校因校制宜,深耕本土文化富矿,将千年“铜文化”的厚重底蕴、“枞阳大鼓书”的说唱艺术、“东乡武术”的刚劲风采等非遗瑰宝,精心转化为校本课程体系。通过跨学科融合设计,让青铜器铸造技艺与美术创作碰撞火花,用鼓书韵律赋能音乐课堂,以武术招式创编形体美育操。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创新对话,不仅让古老非遗在校园焕发新生,更让本土文化基因深深镌刻在学生成长的血脉之中,在美育浸润间绽放时代光彩。

指尖承韵 童梦生辉

“这个鱼灯是用竹篾扎骨架,再蒙上宣纸彩绘的,点亮时,暖光透过薄纸,映出栩栩如生的游鱼姿态。”阳光透过市美术馆的玻璃幕墙,洒在一幅幅稚嫩却饱含巧思的非遗作品上,志愿者讲解员正为一群幼儿园小朋友讲解,孩子们仰着脑袋,小手轻轻触碰鱼灯的流苏,惊叹声此起彼伏。为期一个月的以“铜娃·童梦——指尖承古韵·非遗润童心”为主题的铜陵市第二届中小学生六一艺术展在此举行,一场属于孩子们的文化盛宴正悄然绽放。

展厅内,泥捏的青铜纹饰泛着古朴光泽,剪纸作品在灯光下投下灵动的影子,鱼灯、掐丝珐琅、扎染等非遗技艺作品错落有致地陈列,仿佛一条穿越古今的时光隧道。“这是我雕刻的哪吒台词版画砖,每一刀都要顺着木纹走,就像在和木头‘对话’!”郊区灰河乡五洲小学的刘维墨轻轻抚摸着凹凸有致的文字墙作品,脸上满是自豪,“用非遗版画刻出‘我命由我不由天’,感觉传统文化和电影里的英雄劲儿都活过来了!”不远处,陈列着小学生创作的趣味图案作品,色彩明快的画面中,生动的形象跃然纸上,尽显童真创意。而以铜陵地域元素为主题的立体装置尤为吸睛——陶土捏制的创意造型与柔和的灯光相互映衬,光影交错间,古朴与现代气息交织融合,碰撞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我们希望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孩子们真正触摸到艺术的温度。”市教体局美术教研员邢鲍国介绍,我市以“班级普及-县区集中-市级展演”三级平台为骨架,构建起覆盖全员的美育成长阶梯。市级层面通过艺术展、文化节等多样化活动,为师生搭建交流展示的广阔舞台;各校则因地制宜,探索特色美育路径:市一中创设现代化美育中心,音乐教室、美术活动室、舞蹈教室与艺术长廊彼此呼应,构建起沉浸式艺术空间,该校秉持“普及与提高、课内与课外、社团活动与文化建设”三结合理念,开展绘画展览、音乐汇演等丰富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艺术需求;市瑞龙小学则以“五育融合”为核心,将美育融入课程设计与校园生活,从培养审美素养到激发创新活力,全方位构建特色美育体系,让艺术教育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

从美术馆的创意艺术展陈,到校园课堂的手工绘画实践,艺术正通过立体化平台在青少年手中焕发新生。同时,依托“铜有强师、铜有优学”教育品牌,深度融合青铜文化、农耕美学等地域特色,系统开发美育课程体系,并通过班级互动、校级联展、区市精品展演等多层次活动,让艺术浸润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近年来,我市美育成果丰硕。在艺术展示方面,构建起全学段、全覆盖的展览矩阵:义务教育阶段连续三届举办少儿六一艺术展及一届中小学生实践艺术展;高中职业教育阶段推出首届职业学生艺术展;今年更创新开展首届音乐、美术教师艺术展演,形成师生同频、学段衔接的艺术生态。在省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我市学子勇夺影视类、手工艺制作等多个一等奖项,彰显卓越艺术素养。我市还通过“审美高级化、寻美身边化、创美生活化、传美普及化”四大路径,持续深化美育改革,推动审美教育从技能培养向价值塑造进阶,全方位提升美育育人质量。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如今,美育的种子已在全市校园沃土中生根发芽,正以多元姿态绚丽绽放,为培育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才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艺术课堂上的灵感迸发,到校园文化节里的才情展示,美育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化作学生笔下灵动的线条、舞台上飞扬的舞步、琴弦间流淌的旋律,助力他们在成长之路上,既拥有仰望星空的浪漫情怀,又具备脚踏实地的坚毅力量,向着未来,一路繁花相送,奔赴精彩人生。(杨竹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发图教程|( 皖ICP备19025135号-3|皖公安备案号34082302000108 )|网站地图

GMT+8, 2025-7-12 21:4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