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渡航 于 2025-3-5 09:59 编辑
乾隆来枞阳做了见不得阳光的事 学术指导:原北京人文学院初创校长 周宏兴教授 小时候,听老先生们谈,康熙、乾隆来过我们这里。他们来时,石溪河里楼船列阵,龙旗招展,鼓声震荡,县官们还带着一排排百姓在河岸边跪迎,阵势浩大。姚鼐先生《圣驾南巡赋(并序)》:“古扬州之域,厥民轻心,火耕水耨。昔者尝蒙仁皇帝六莅之恩,及世宗十三年休养生息之福”。这篇赋反映了清朝皇帝曾经六次南巡。《桐城县志》没有具体记载,我查阅了清光绪年间重修《安徽省通志》,除康熙南巡不说,乾隆十四年、十六年、二十五年、二十七年、三十年、以及孝圣宪皇太后南巡等,有多处记载。康熙、乾隆、皇太后,他们来枞阳,不同时期,目的不一样。康熙早期来,是为了找出反清力量的幕后根源。皇太后来主要是休闲。乾隆来,除了了解民情以外,就是来搞文字狱。他们到枞阳来,主要落脚点是浮山,时间长短不一。还有没有被记载的故事,除了传说,不好追源。 一、本地迎驾官员 根据姚孔鋠《小安乐窝诗抄》记载,他和张暘舒于乾隆十四或十六年,在枞川迎驾。 《抵枞川陈子渭川、叶子汉邑矣,留适张暘舒、顾元起亦至,联舟酌月,竟夜剧谈。元起属赋诗、用李丹壑盘十景韵,得五言绝句十首·其二》 姚孔鋠 老梅舒寒香,万彚有生色。 江天春倍融,六飞下南国。 【自注】时余与暘舒赴江淮迎驾。 乾隆二十七年春,乾隆母亲南巡和七十大寿,姚鼐参加迎驾,其《圣驾南巡赋(并序)》文中提到:“兹念我之弗释,又再莅乎我里”。 《桐城续修县志》记载,张若(火甬),字莱羹,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参加迎驾。他当时官阶不够,为了迎驾,乾隆一下给提升为五品官。
二、康熙、乾隆本人诗文记载 1、枞阳几个重点遗址 今枞阳县金社镇金渡村灵山,称灵鹫山,为东灵鹫,现名灵山寺,可分东西二条路到庙里。达摩浮海而来,到达震旦之鹫峰,历代文人墨客吟咏较多。《安庆府志》记载,明末清初陈灼的《焦楼赋》:“月斧修其户牖,娲石助其厜仪。奚罗浮之足艳,信灵鹫之乍移。惜轩辕氏之未剧,岂威丈人之龙窥。带柳峰而语曲,俨蓬岛之在兹。”此段文字和释文,反映了女娲炼石,佛教西来,从灵鹫山到小岭一带的佛教播,轩辕氏、大禹曾据此,古代曲阿在柳峰山脚下,浮山为蓬岛等等。 鹫峰寺 清 · 姚鼐 寂寂青溪水,萧萧祇树园。 江潮春入郭,海月夜当门。 银杏风前活①,金容世外尊②。 陈隋销落后,来听道人论。 【自注】①寺有银杏已死今复荣。② 殿中佛像,传犹江总舍宅时造,金色独异他像。 【按】这首诗的注释,江淹曾经捐宅造金佛像。 驻跸灵鹫峰文殊寺 清 · 玄烨 地敞层台近,林开法象遥。 香泉分乳钵,佛火簇松寮。 绀马迎銮入,珠幢引队飘。 竺兰遗迹在,选胜历山椒。 白云寺小憩 清 · 弘历 白云深处称禅栖,便访云关一觅题。 密雪埋蹊僧未埽,韶春入树鸟先啼。 三间静室依然也,五载流阴亦迅兮。 北去鹫峰应不远,玉丛林里望丹梯。 【按】白云寺在今天枞阳县白梅镇,灵鹫山在金社镇,南北相约在五、六公里。 送桐城张先生暂假归里(雍正癸丑) 清 · 弘历 丹凤衔书下紫廷,枞阳早已望台星。 新恩优渥荣旋里,旧德绵长肃荐馨①。 北阙丝纶方待掌,东山弦管暂教听。 即看稳步沙堤上,飏拜从容对御屏。 【自注】①时以故大学士文端公崇祀贤良祠于本籍赐祭。 【按】“东山”指今天的项铺凤凰山,其南为张氏祖堂,现为项铺中心学校。 鳌山(乾隆己巳) 清 · 弘历 蓂英春恒识,韶茎夜自吟。 惯生空里象,解幻古为今。 火树争璀灿,冰泉细酌斟。 灵通能尔绝,未免有机心。 【按】鳌山在金社镇,南宋张浚及后人居住地。这首诗反映了乾隆南巡的船队,在白荡湖里经过吴家嘴。 2、枞阳浮山重要景点 浮山最早记载《山海经》中,浮山最显著的地质特征是浮石、洞穴。据地质专家说,浮山独特火山岩地貌,洞壑幽邃,在地球上找不到第二个。为人类发源地和佛教祖山,浮须弥、华严、妙高出于梵语。妙高峰,浮山最高峰,宋朝时有妙高亭,为长老文照建造,有苏轼雕像。《安庆府志》记载,光明岩在妙高峰上。“妙高”,宋朝苏轼、杨杰及宋代文人诗文中出现非常多。熙宁元年(1068),杨杰作《隐贤岩》,而后作《休老堂铭》,讲述了达摩事迹。苏轼神宗元丰八年(1085)、宋元佑五年(1085)五月,诗中均使用了“妙高”一词,自此以后,“妙高”一词,在后来诗文中出现非常多。 休老堂铭(1068) 北宋 · 杨杰 妙高峰顶,不住正处。 毗耶离城,别闻一路。 铁钵铜瓶,葛巾草履。 付者不取,取者不付。 谷有归云,木凝甘露。 师子嚬伸,象王回顾。 门外老胡,一苇横度。 再和并答杨次公 其二 (1090年5月) 北宋 · 苏轼 毗卢海上妙高峰,二老遥知说此翁。 聊复舣舟寻紫翠,不妨持节散陈红。 高怀却有云门兴,好句真传雪窦风。 唱我三人无谱曲,冯夷亦合舞幽宫。 【按】杨次公,即杨杰。 妙高台 清·玄烨 台高绝众鸟,临眺畅清襟。渺渺沙洲树,青青远岸岑。 波涛岩下接,洞壑槛边深。江水明如镜,弥徵天地心。 妙高堂(乾隆乙巳) 清 · 弘历 苏子登台趣,名堂御笔书①。 居高俯世迥,得妙自尘祛。 林海无央致,水天惟一如。 昨年浮玉景,南北岂殊诸。 【自注】①“妙高堂”为题,金皇祖御笔题额,盖取苏轼山,妙高台之义。 【按】乾隆自注金皇祖,应为顺治。 石林精舍(乾隆己巳) 清 · 弘历 三间敞白屋,万笏列青瑶。 少坐消尘虑,兴言托朗霄。 天花云外落,仙乐柏间飘。 不必天台畔,依然过石桥。 【按】石林精舍,在浮山渡仙桥北,有桃花涧。 雨花室(乾隆己巳) 清 · 弘历 林谷无过静,山房底用多。 翠霏峰四面,青罨户千螺。 门外杂鸣雨,崖间纷捲波。 那须天女散,一室俨维摩。 【按】雨花室,即浮山雨花岩。 题柯亭(乾隆辛未) 清 · 弘历 陈留精博物,椽竹得奇遭。 昔已思边让,今兼传伏滔。 琴同识焦爨,剑比出洪涛。 汉史无能续,千秋恨董逃。 【按】柯亭,即浮山烂柯亭。为太清六年(552),中卫长史乐子云父题刻,题刻还在。边让,东汉时人,曾作《章华台赋》。伏滔,指伏波将军路博德,汉武帝时,以楼船军队征讨东瓯和南越。 3、枞阳境内的古代遗迹 谒大禹庙 清 · 玄烨 古庙青山下,登临晓霭中。 梅梁存旧迹,金简纪神功。 九载随刊力,千年统绪崇。 兹来荐蘩藻,瞻对率群工。 【按】此大禹庙在石溪,在古梅庵边。相传禹庙的梁为梅树做的,后化龙飞去,神话不可信,但梅树做庙梁,还有诗文记载。 题禹王台(乾隆辛未) 清 · 弘历 沂沭不相见,神规禹所馀。 自从归以壑,谁复叹为鱼。 绩岂资堙障,功惟利瀹疏。 巍然石台下,即此溯权舆。 【按】禹王台,即三仞城,志书记载为重城,在今天的石溪街南边的新庄大台地。夏代居台城,上面宫殿基石,1958年左右,被生产队搬去做队屋和牛栏屋。方苞曾作《夏氏宫图》,遗址尚在。 谒舜庙(乾隆戊辰) 清 · 弘历 孝称千古独,德并有唐双。 历下仪刑近,城中庙貌庞。 春风馀故井①,云气护虚窗。 缅继百王后,钦瞻心早降。 【自注】①舜井即在庙西宇。 【按】舜庙,即瓦棺寺,在石溪黄精园边。 云松巢(乾隆丙申) 清 · 弘历 白云亦有形,去来乃无定。 青松自无情,作息颇有应。 云松本莫逆,有无更谁竞。 欲寻巢居氏,持此以为赠。 胡为乎多言,殊觉弗相称。 【按】居巢城在项铺镇境内。 还有诗文不再枚举。康熙、乾隆诗文中找不到“浮山”记载。明亡后,有一批明朝官员削发为僧,他们隐藏在浮山、白云岩等寺庙中,以浮山、白云为中心进行反清复明活动,非常活跃。枞阳“浮山”受到禁讳,为了削弱“浮山”在人们心地位,康熙十年,在山西省另设浮山县。枞阳浮山又称南浮山。清兵入关后,华严寺被烧毁过一次,后来,以吴道新为首,与山足和尚又重新修建。 三、乾隆在浮山留下石刻 据许嗣繁老先生说,清朝在修《四库全时》时,乾隆曾带着纪晓岚一行来到浮山,将王安石“ 水帘洞”、苏轼“上浮山”诗等名人的石刻抹除以后,他看到“黄山谷读书岩”几个字,左思右想,叫人拿来纸笔,信手写出“阮集之读书处”,在场的人拍手叫好,称神来之笔。乾隆搁下笔,对纪晓岚说,剩下交给爱卿了。纪晓岚拿起笔,前题“钱虎仲题”、尾题“吴中郎书”。乾隆将眼光移向纪晓岚,问道:爱卿是什么意思?纪晓岚答道:回皇上,汉武帝来此称虎,不称龙。皇上您就是第二只虎。如果用了御题,岂不是又让此山出名了?“钱”与“乾”谐音。乾隆听后哈哈大笑,又问道:那尾题是什么意思?纪晓岚解释道:此处吴头楚尾,皇上您是虎,臣下只能是陛下的一条狼!众人听后又是大笑一番。便命石工上石,此匾明显比浮山其它石刻的边框要深,有二次雕刻痕迹。这件事不可外传,后来还是庙里和尚传出来的。 老先生说,阮集之是马埠吴氏女婿,他的诗稿《咏怀堂诗集》孤本,藏在吴家祖堂,后来拿出重新印时,有的诗题人物被人改了,其中有二首涉及钱虎仲的诗,本来是写钱谦益的,改成钱虎仲。明末清初,整个桐城文人对阮集之印象不是很好,认为他误国。乾隆如此作法,主要是恶心当时的桐城人。 我对此说法疑惑很久,后来看到阮集之的《咏怀诗集》,确实有写钱虎仲的二首诗,并在《马埠吴氏宗谱》看到以“小阮”落款的谱序一篇,《龙眠风雅》中有“黄庭坚读书岩”诗作。查阅了相关资料,明末没有钱虎仲、吴中郎此人,能写这样字的,也非一般人。以前,能在浮山上石刻的非富即贵。为了更能证明老先生说法,找了几幅乾隆的笔迹进行比对,有兴趣朋友,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手段鉴别一下是不是乾隆写的。 浮山古代石刻。翁方纲,号覃溪。少时寄居在外祖家,附近有夕照寺。苏米斋诗见于姚鼐和翁方纲诗文中。 张菊坡刑部以浮山石刻拓本三种见贻各为一诗奉酬 其一 (己亥) 清 · 翁方纲 一气金茎下,徘徊想谷神。 何如龟负字,冀幸得其真①。 【自注】①唐玄宗《龙角山纪圣铭》。 【注】《金石录》:《唐龙角山纪圣铭》(明皇撰并八分书,开元十七年九月)。原碑已毁,碑文目前查不到,《全唐文》也没有记载。 厥□隶通古,无人续字原。 不徒筋胜肉,大智在开元①。 【自注】①史惟则书《金箓斋颂》。 【注】《金石录》:《唐金箓斋颂》(崔明允撰、史惟则八分书,天宝二年十月碑在晋州。浮山老子祠改为“庆唐观”。乾隆《山西通志》中将“崔明允”篡改成“崔元明”。 近接盐池石,家家拓右军。 始知弘福寺,七佛谢声闻①。 【自注】① 宋张仲尹《神山县净居诗》,沙门静万集右军书。 【按】《净居诗》帖收录在《北京图书馆藏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宋代分册·卷三八》,王羲之生活主要区划在江淮。 当代的学者只凭清修《山西省通志》记载的晋州或晋阳,将隋朝的“晋州”解读在山西省,应该是错误的。隋炀帝为晋王,淮南总督,如何做镇山西省,攻打南陈?即使现代通讯技术发达,也没这种指挥法。 《陈书·卷五·本纪第五》:太建八年(576)冬十一月。丁酉,分江州、晋熙、高唐、新蔡三郡为晋州。 明朝《南畿志》:同安郡梁置豫州,后改曰晋州,后齐改曰江州,陈又曰晋州,开皇初曰熙州。统县五,户二万一千七百六十六。 《桐城县志·之二十三兵事》:“武德七年甲申春三月,赵君王孝恭及李靖师次舒州,击辅公柘,别将于枞阳,破之。(淮南道行台仆射辅公柘反丹阳,诏孝恭为行军元帅,讨之,进克丹阳,公柘弃城走。) 翻阅清乾隆时修的《山西省通》记载,发现有许多地名与我们的地名雷同。浮山上有华池,下有洞穴,还有天柱、霍镇、司空、桐乡、曲沃、月山、岳阳楼等,古之岳阳楼在东洞庭。商太甲放桐,伊尹为相,伊尹家在白柳镇山河村尹家凹,如何放到山西省?查《浮山县》其序明称嘉靖十一年修,上下册共186页,使用过去的公文纸,不是雕版或毛笔撰写的,其中记载,晋州神山、平阳在其东,浮山在其西,其中有晋州南接丹州,古丹阳郡在今天的铜陵和池州,其中地名与我们地名雷同多处,明显是修修改改的东西。
四、清朝文字狱 据老先生说,乾隆时期,我们这里许多古城遗址、名人碑刻都被移走或毁掉。清朝在修四库全书时,一句“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整个桐城县文化几乎遭到毁灭性打击。表面上说法是桐城文风太盛,深层次原因,反清复明斗争根深蒂固,许多文人自称宋遗民、唐遗民、汉遗民等等,有的文人学做陶渊明不用新年号。 查阅重修《安徽省通志·卷七》(乾隆四十四年)“上谕:据阁鹗元奏:各省郡邑志书内,如有登载应销各尽名目,及悖妄著书人诗文者,请一概俱行剷削等语。……各省郡邑志书,往往于名胜古迹编入伊等诗文,而人物艺文门内并载其生平事宦,及所著书目应逐加芟削以杜谬妄,云云”。我在道光续修《桐城县志》看到乾隆时期,李士桢一篇序,查不到乾隆时修的《桐城县志》,或修了的县志是此时被毁,与这道诏书有极大关系。旧桐城县的吴氏,明朝和清初,进士有十余人,他们的著述全被销毁或掳作它用,有的籍贯被移走。 清朝除销毁以外,还将一部分志书改为他用。我们明朝和清修的《浮山志》就是一例,我查阅《罗浮山志》,有许多遗迹和事件与浮山相同。也有学者认为,清修《罗浮山志》与罗浮山不是很相符的。 清修《浙江通志》收录的唐朝郑鲂《禹穴碑铭》,其中“宝历庚午秋九月”,唐敬宗李湛使用宝历年号只有三年,分别为乙巳、丙午、丁未,根本没有庚午,经比对,还有少数文字改动。根据河南省出土郑鲂墓志铭,他根本没有到浙江任职的经历,而清修《浙江通志》有郑鲂的任职,这明显的篡改。 清修《山西省通志》、《山东省通志》、《湖南省通志》等分别都记录的尧舜禹,难道尧舜禹有孙悟空的分身术?当代,有的学者考证只看清修地方志上文字,没有考虑到清朝文字狱。 清朝编写《四库全书》抽出那么多文人参与,可谓是浩大文化工程,所编的内容东涂西改,张冠李戴,甚至连皇帝亲自参与,其目的是虚无化和碎片化中国历史。尤其是身为一国之君乾隆,尽干些与自己身份不相称的工作,开辟了中国文化史上抄袭之风盛行时代。 不过,枞阳人从来没有把乾隆的题字当成一件荣耀的事,觉得是一次严重伤害,已经在人们的记忆中渐渐抹去!这幅字如果落其它地方,可能是嗽叭吹碎,要轮换多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