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铜陵新闻网—铜陵日报
近年来,我市不断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奏响了一曲从理念到实践、从体系到群体全方位变革的创新“交响乐”——
协同共治焕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与社会持续进步的根基所在。近年来,我市不断探索基层治理的新路径,奏响了一曲从理念到实践、从体系到群体全方位变革的创新“交响乐”。
体系共建:从“单兵突进”迈向“组团作战”
传统治理体系下的“属地管理、条线负责”虽有明确责任分工,但在实际运行中,资源分散、合力不足的问题逐渐凸显,矛盾纠纷化解时常陷入困境。同时,众多同质化的矛盾纠纷化解平台林立,缺乏统一调度,群众在寻求帮助时反而陷入迷茫,“多头跑、重复跑”成为常态。面对这一实际困境,我市创新打造出“铜心解纷”综合平台,开启了一场“物理整合”与“化学反应”并行的变革。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物业纠纷日渐突出,若矛盾不能及时化解,小则影响社区秩序和居民生活,大到给社会和谐带来挑战。前不久,铜官区综治中心就通过多轮调解,成功化解了辖区一小区物业公司与业主间关于“物业费缴纳”的矛盾,拖欠物业费的业主心甘情愿缴齐了拖欠多年的物业费,物业和业主双方握手言和。
我市通过大力推动综治中心与信访接待中心、矛盾联调中心、法律服务中心等“多心合一”,抽调自然资源和规划、住建、人社、生态环境等12个行业主管部门入驻“铜心解纷”综合平台,集成司法服务、法律援助、人民调解、访调对接等功能,健全“重点部门常驻、一般部门轮驻、涉事部门随驻”工作机制,破解群众办事“进多扇门、找多个人、跑多趟路”等难题。同时,充分挖掘法治资源,在各乡镇、社区创新嵌入实体化“法治超市”79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政法系统选派等形式,健全“三官一律”驻点轮值制度,为群众提供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物业管理等方面法律咨询服务。整合了37个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5个诉调对接室、5个检调对接室、46个警民联调工作站、1个律师调解中心和10个律师调解工作室力量,健全统一受理、分流交办、跟踪督办、限时反馈等机制,深化人民调解优先、行政调解补充、司法调解兜底的“三调联动”模式,将调解前置嵌入矛盾纠纷“事前、事中、事后”全周期,做到“调解优先、应调尽调”。
市综治中心副主任杨华告诉记者,在“物理整合”层面,通过推动多个中心融合归一,让关键行业部门入驻“铜心解纷”综合平台,同时在“法治超市”配备专业法律人员,让群众办事有了“一站式”的便捷体验。而“化学反应”则体现在整合各方调解力量,优化“三调联动”模式,将调解贯穿矛盾纠纷化解的全周期,使得矛盾化解率大幅提升,真正做到“事了人和”。
理念共治:由“外在塑形”转入“内在铸魂”
我市深谙文化在治理中的深层价值,积极从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两方面着手,推动基层治理从“外在塑形”向“内在铸魂”转变。
我市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汲取养分,以枞阳县先让村为“墨”,书写“礼让”新篇。先让礼让“八步工作法”如春风化雨、滋润人心,特色品牌层出不穷,矛盾纠纷在礼让谦和中消弭无形。通过不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我市大胆探索、积极创新,总结提炼了“铜草花议事园”“有事找书记”“和悦工作法”等一批特色品牌,全市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保持在98%以上,每10万人口命案发案率远低于全国水平,百姓和顺、城乡和美、社会和谐的“铜都新枫景”初步形成。
同时,“传育立行”教育工程似春风送暖,将优良家风播撒四方,“村规民约”成为乡村新约,信用铜陵建设成绩斐然,道德“防火墙”高高筑起,让善者畅行、恶者却步。
我市“中国好人”“安徽好人”当选人数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浮渡村、金塔村、群心村的“村规民约”入选全国优秀范例。纵深推进信用铜陵建设,城市综合信用指数创历史最好成绩,位列全国地级市第14位;在全省率先成立企业信用唤醒服务联盟,引导失信企业重塑信用、重返市场,相关做法入选全国市场监管创新案例。
群体共创:化“风险变量”为“治理增量”
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蓬勃兴起,助力城市发展。做好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服务管理工作,事关经济健康发展,事关基层社会有序运转。
我市出台关爱举措,打造工会驿站、青年之家、“暖新驿站”等,为新就业群体营造温馨的工作生活环境,增强其归属感。出台了《铜陵市关心关爱新就业群体若干举措》,通过集成服务资源、政策项目,推动解决一批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凝聚力号召力。目前,我市已建成挂牌工会驿站611家,基本覆盖了全市行政区域和各户外劳动者行业领域,其中6家被全国总工会命名为“最美驿站”;先后在青年集聚的“两企三新”、园区楼宇等处建立起70个青年之家,在新社会组织成立249个妇联组织,启动“骑手友好社区”创建,打造一批“暖新驿站”,挂牌一批“暖新店铺”,多措并举共建新就业群体友好“生活圈”。
我市现有80个城市社区、349个行政村,共划分为2954个网格,实现了网格“全覆盖”。为充分发挥新就业群体“走街串巷”“民情前哨”和“移动探头”的优势作用,我市探索建立相关激励机制,鼓励平台企业加强物质奖励、精神激励,引导新就业群体积极参与异常情况预警、突发事件直报等基层治理事项,收集上报环境风险、安全隐患、治安线索等问题。
外卖员左奇在柳园社区柏庄春暖花开小区送餐时,还不忘向临街商户发放预防电信诈骗的宣传单,宣传反诈知识。身兼柳园社区“流动网格员”的他对自己的“新身份”十分认同且骄傲:“我们在送餐之余,帮助有需要的人,用自己的力量,助力城市建设和管理,非常有意义。”
柳园社区党委书记古琴表示,通过与新就业群体开展共建合作,保持紧密的沟通联络,吸纳他们参与社区的基层治理,让他们在日常送餐、送货过程中,随手做政策宣传、随手拍安全隐患、随手帮居民小忙,“变身”基层治理新力量。新就业群体也实现了从“治理对象”到“治理力量”的转变,为基层治理增添了新的活力与效能。
“在基层治理的征途上,我们以创新为笔、融合为墨、协作作纸,书写体系、理念与群体协同发展的精彩篇章。我们希望能让基层治理的硕果挂满枝头,惠及每一位市民。”市委政法委副书记赵孝荣表示,这份独特而生动的基层治理“铜陵答卷”,会让城市的未来更加和谐、美好。(邓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