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是佛教最早传入地和佛祖祖庭
学术指导:原北京人文学院院长周宏兴教授
【温馨提示】本文有点罗嗦,请善知识者耐心看。不妥之处,请多提意见。 姚鼐先生在游浮山诗中写道“异哉不二门,兼绍洞山统。”自注:“远公本临济下嗣,而受洞宗太阳和尚记,以授青公,使遥嗣太阳,今洞宗皆其后也”。远公在佛教理论创新方面主要贡献是《九带禅》,宋朝仁宗皇帝赐为圆鉴大师,成为天下洞宗鼻祖。
佛教传入中国,一般认为在汉明帝时(28-75年),由摄腾、滕兰(法兰)传入,浮屠,浮图、符度等均是最早译音,字典解释为“佛陀”。浮山称符度山、也称浮屠山。 一、浮屠传入中国最早记载 《后汉书·本传》《宗藩部列传四》:“楚王英,以建武十五年(39年)封为楚公,十七年进爵为王,二十八年就国。母许氏无宠,故英国最贫小。三十年(44年),以临淮之取虑须、昌(濡须、东昌)二县益楚国。自显宗为太子时,英常独归附太子,太子特亲爱之。及即位,数受赏赐。永平元年(58年),特封英舅子许昌为龙舒侯。英少时好游侠,交通宾客,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八年(65年) ……诏报曰: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 楚王英、许皇后以及其舅氏许昌,他们居住彭城。龙舒侯为食邑,非地方行政建制,范围多大无法考证,此时的刘般为居巢侯移至襄安,汉末周瑜为居巢长属于行政设置,此时出现行政区划发生变化。彭城名称来源尧时彭铿。秦末汉初灌婴,筑城改为湓城,又写盆城,即今天的枞阳县项铺镇石溪村境内。《后汉书》是最早记录了楚王学浮屠斋戒,但浮屠祠具体地点,无法考证,据笔者判断应在白柳镇的柳子寺,前称竺公兰若。 张彦远唐正观御府中书、舒州刺史,其《历代名画记》:“汉明帝使蔡愔取天竺国优填王画释迦倚像,命工人图于南宫清凉台及显节陵上,以形制古朴,未足瞻敬。阿育王像至今,亦有存者可见矣”。永平三年(60),汉明帝派郎中蔡愔、秦景使天竺,求得佛经四十二章,及释迦立像并与沙门摄摩腾竺法兰东还,存于兰台石室。用今天的话说,藏在浮山张公洞里。 佛教从西竺最早传到震旦,受楚王英的影响和汉明帝支持下,在对佛教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注】张彦远,字存博(爱宾)。曾祖延赏、祖弘靖、父文规,清河张氏,高祖被封为河东侯,所以称河东平阳人。据《白杨张氏宗谱》记载,张文瓘与张说、张延赏近支。由于官宦转徙,居住散布多处。张文瓘为武城人,张文瓘后裔宋朝淳熙间,居住岱鳌山,元末明初张仕安做官返回后,在白杨定居,奉为白杨张氏始祖。张文瓘、张彦远,在唐朝时都是本地人,他们均为张良后裔。咸通二年(861)八月,舒州刺史河东张彦远,著《历代名画记十卷》,自轩辕时至会昌元年,能画者三百七十馀人。《禹会涂山图》、《殷汤伐桀图》、《洛中贵戚图》、画《列女》。是早期画史。 二、晋代佛教兴起 北宋杨杰于熙宁元年(1068),在浮山隐贤岩题刻:“在昔晋梁,浮屠始昌,为室为堂”。 《全晋文》:支遁,字道林,姓关,陈留人。或云河东林虑人。年二十五为僧,居吴之支山,后居剡之沃州。哀帝征讲于东安寺,寻归,太和初卒。有集十三卷。《真仙通鉴》:“晋哀帝兴宁三年七月,降句曲山”。 唐代崔致遠《孤云先生文集》:“东晋哀帝诏竺僧法深,讲般若经于禁中,及辞还剡山。支遁寓书,求买沃川北岭而归隐。答曰:未间巢许,买山而隐,及卒,帝赐钱十万而造塔”。 《伽蓝摩经纶》:“晋咸康六年(340),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王羲之,置以舍梵僧,那连耶舍尊者,一名达摩多罗,故有右军墨池”。 据《禹贡·山川图》:沃州,古代庐州、舒州均称沃州。句曲、曲阿、四面、山阴均指柳峰山西南麓盆地,主要在石溪村境内,柳峰山古称太山、太华山等。支山即女歧山,即项铺镇原白石村所在地。兰台在浮山张公岩前,有洗墨池、伏羲八卦遗迹存留。巢父、许由隐之卧牛山,见《南畿志》。 由于支遁、王羲之、谢安等名人的影响,佛教又受到当时晋哀帝垂青,加速了佛教的传播。东晋佛驮跋陀罗翻译了《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最早出现在魏晋时期。
三、耶舍尊者到来 明末无异禅师撰写《浮山舍利塔赞》“耶舍尊者,始从西域。”耶舍尊者译名:达摩多罗,达摩又写成达磨,为简称,后又在前面加上菩提二字。达摩浮海而来,到达震旦之地鹫峰,即灵鹫山,为东灵鹫,现名灵山寺,在金社镇金渡村灵山。如果站在马埠山(首阳山)向南看去,灵山就像一只金乌鸟,浮在水中。上灵山寺有一百五十步石阶。 从佛教书籍来看,达摩从西竺而来,应该是经云南,向北至今天的长江,浮江而下,古代宽阔的长江称为海。 南唐《祖堂集》: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和尚者,南天竺国香至大王第三太子也。得般若多罗法,般若多罗乃告曰:“汝今得法,亦莫远化,待吾灭后六十七年,当往震旦,大施法药,汝勿速去,当有难起,衰于日下”。 震旦,原注指唐国。“震”来源于《易经系辞》,伏羲氏生于震,伏羲氏为华胥国最早的皇帝。般若多罗知道有“震旦,”说明伏羲文明早已传入西竺。唐国指陶唐氏尧帝称谓,均是指同一地点,达摩进入中国时,还没有唐朝。
《五灯会元》记载,南梁菩提达摩,谶 其四 震旦虽阔无别路,要假侄孙脚下行。 金鸡解衔一颗米,供养十方罗汉僧。
宋朝杨杰《雨花台 》 空书来震旦,康乐造渊微。 贝叶深山译,曼花半夜飞。 香清虽透笔,蕊散不沾衣。 旧社白莲老,远公应望归。 【注】雨花台是指浮山滴珠岩、一线天、雨花岩等名称,我们称滴水洞。
四、梁武帝诚信佛教 中兴元年(501年),梁武帝推翻东昏侯,天监元年(502年)登基。《南史》:“梁武帝天监十三年(514),用魏降人王足计,欲阻淮水以灌寿阳,发徐扬丁夫及战士二十万人作堰,南起浮山”。此法如同孙权筑濡须坝灌合肥一样。 梁武帝平侯景之乱后,大通三年(公元529年)九月十五日,脱下帝袍,换上僧衣,舍身出家,九月十六日讲解《涅盘经》,二十五日由群臣捐钱一亿,向“三宝”祷告,请求赎回“皇帝菩萨”,二十七日萧衍还俗。
浮山“三宝塔”,藏有耶舍尊者舍利。南宋张孝祥《于湖居士文集·卷二五》记载,有《请舜老住浮山疏》、《重修三塔偈》,三宝塔南宋时期重修过一次。明朝太史公吴应宾为首,朗目禅师题额的“三宝塔”,于万历三十年在原址重修,塔后有二小塔,左刻“卧云禅师之塔”,右刻“方山宝塔”已毁。现查不到二位高僧释历,但必定是耶舍尊者衣钵弟子。报恩寺为卧云禅师建。 太清六年(承圣元年壬申)即公元552年,南梁中卫长史乐子云,在浮山题刻有“梁廡” “爛柯亭”,“南關”三块石刻,现在还可看到。 结合《庐州府志》、《江宁志》、《安庆府志》、《桐城县志》、明朝桐城文人的诗、佛教资料以及本地老先生说法:梁武帝女儿出家于薜萝庵修持,布施金谷。刘裕是彭城人,东安寺为宋武帝旧宅,在寿丘北。称竺公兰若,梁武帝女儿扩建为道林寺,支遁,字道林。又称开善寺,唐朝改为太平兴国寺,后名灵谷寺,朱洪武、徐达攻打浮山寨时驻此,后将柳子厚《涂山碑》移至凤阳,改为柳子寺,灵谷寺名称后移到江宁。解放后,为原白柳公社政府所在地。《安庆府志》:“太平兴国寺,乃调露年间碑,《图经》载为薛稷书,及有唐碑亦有古法”。宋僧洪琏禅师、东京华严普孜禅师柱锡于此。由于受到梁武帝一番炒作,佛教在南梁时大振于天下。这个东京非是河南省的洛阳。
五、隋唐时期佛教繁荣 隋初,隋炀帝为晋王督扬州诸军事,一统南陈,晋熙郡演变成晋州,志书有记载。他驻兵本地,佛教也迎来繁荣阶段。 1、隋炀帝诚信佛教 隋炀帝信佛,以“和南”自称。与《释智ダ书》有三十五篇之多。中间一字,被人涂改。过去有佛学研究者认为是华严二祖智俨。智俨生于开皇二十年,杨广已当太子了,道行没那么深,不相稳合。《氏族总部杂录》:“牛头一祖姓韦,二祖智岩姓华”。石溪苍岘山,又名牛头,称放莺精蓝,即古梅庵所在地。我认为是智岩,过去一祖、二祖、三祖等都是皇帝赐封的,属于本土禅师。 《五灯元会》:智通禅师。……寄浮山远禅师。使为求法器。偈曰。“杨广山头草。凭君待价焞。异苗翻茂处。深密固灵根”。 《五灯元会》:龙蟠圣寿昙广禅师:僧问。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师曰。杨广山头云霭霭。月华庵畔柏青青。曰。恁么则投子嫡嗣。大阳亲孙也。 《浮山法句》:使杨广山头异草,翻茂会圣岩前。从杨广诗中还可找到,他在这一带活动证据。
杨广《步虚词二首 其一》 洞府凝玄液,灵山体自然。 俯临沧海岛,回出大罗天。 八行分宝树,十丈散芳莲。 悬居烛日月,天步役风烟。 蹑记书金简,乘空诵玉篇。 冠法二仪立,佩带五星连。 琼轩觯甘露,瑜井挹膏泉。 南巢息云马,东海戏桑田。 回旗游八极,飞轮入九玄。 高蹈虚无外,天地乃齐年。
杨广《早渡淮诗》 平淮既淼淼,晓雾复霏霏。 淮甸未分色,泱漭共晨晖。 晴霞转孤屿,锦帆出长圻。 潮鱼时跃浪,沙禽鸣欲飞。 会待高秋晚,愁因逝水归。
杨广《谒方山灵岩寺诗》 梵宫既隐隐,灵岫亦沈沈。 平郊送晚日,高峰落远阴。 回幡飞曙岭,疏钟响昼林。 蝉鸣秋气近,泉吐石溪深。 抗迹禅枝地,发念菩提心。 【注】灵岩寺就是灵山寺。
韦应物《游灵岩寺》 始入松路永,独忻山寺幽。 不知临绝槛,乃见西江流。 吴岫分烟景,楚甸散林丘。 方悟关塞眇,重轸故园愁。 闻钟戒归骑,憩涧惜良游。 地疏泉谷狭,春深草木稠。 兹焉赏未极,清澹期杪秋。 经过杨广的推崇,佛教经书翻译开始增多,对唐朝的佛教繁荣起到很大推动作用。
2、浮山大通禅师 大通禅师名神秀,陈留人,年龄约八十岁,被唐太宗、中宗、武后请为国师。《佛祖统纪》:武后敕神秀禅师入京行道,历三朝,皆礼为国师,神秀以神龙二年(706)卒,士庶皆来送葬。有诏赐谥曰“大通禅师”。又于相王旧宅置报恩寺,岐王范、张说及征士卢鸿一皆为其碑文。 宣和已亥(1119)季冬十二日,陆游父亲陆宰元钧在金谷题:浮山予既与客集金谷,遂穷览诸岩,知大通禅师结庵于太守岩下。客有请以“大通”易去旧名者,而又请易“金谷”为“胜集”,以识吾侪今日之游。东廊下第一岩谓之“皇甫岩”,询诸耆旧,莫知得名所自;坐客亦欲易去,而未有以处也。予遂以“陆子”名之。
据《全唐文》记载,唐朝张说《谢赐御书大通禅师碑额状》一文: 右。内侍尹翔宣示:御书“大通禅师碑额”六字。画起平云,点蹲芒玉。戈矛攒倚,鸾鹤交飞。神功发于至想,睿思成于元德。实谓天龙捧持,虚空称赞。逝者如在荐福知归,臣栖志禅门,撰碑灵塔,幸遇圣情崇道,御书假贷,刻星辰于嘉石,烂日月于封丘。感极悲生,恩深无答,臣无任望外,殊泽之至。 此文没有时间,我在《文学典第一百六十七卷·碑碣部汇考》查得,“张说撰分书,开元十年四月(722)建”。 宋朝道原《景德传灯录》:“神龙二年(706年)于东都天宫寺(天承)入灭,赐谥大通禅师。羽仪法物,送殡于龙门,帝送至桥,王公士庶皆至葬所。张说及徵士卢鸿一各为碑诔”。浮山古称龙门石室,东边岩区称太室,西边岩区称少室。从伏羲氏建都到夏朝,都城均在今天枞阳县项铺镇境内。这个东都非是现在的河南省洛阳。 菩提达磨禅师传楞伽法,有《首楞严经直指科文》,信男信女三皈五戒,称优婆塞、优婆夷。这些文字石刻,在浮山、白云岩还可以找到,首楞岩在浮山大佛顶上。 《明一统志·卷六十二》:“隋仁寿时,(大通)卓锡玉泉(双溪寺),谈经析理,劝诱愚俗,南北学徒几万人,时有能禅师居曹溪学者宗之,因号南能北李”。至于大通禅师是达摩六世还是四世,这要看达摩是什么时间来到东土,如果达摩是在梁武时来此地,那大通禅师就是四世,唐朝有许多文章被人润色,杂乱不堪。 《指月录》载神秀禅师谒:“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题于岩廓。六祖慧能禅师题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大通禅师五祖不传,传六祖。浮山有宋朝吴德常浮奴“指月台”石刻。“掬水月在手,拈花袖带香”名句,这是我的老师徐扬武解释“指月台”的含意。 浮山胜集岩有许多名称:金谷、大通、太守、皇甫、选佛等等,每个名称都有一段故事。洞壁上有二十九尊者像,达摩为第二十八尊,罗汉像虽遭破坏,但还存留金谷岩佛翕上。独孤及《舒州山谷寺觉寂塔隋故镜智禅师碑铭【并序】》,文中称僧璨为第二十九尊。在周武灭佛时,僧璨逃到司空山十二年,后还回。 金谷岩以前有按大小顺序排列六尊祖师塔。我小时侯,除平时上山以外,每逢正月初一都上浮山,有二尊塔比较完好。1985年秋,我陪同徐杨武、疏获老师在塔边查看,只有大塔,由于塔额被破坏,碑刻不见,无法定论,后在清理时发现舍利宝函,藏在枞阳博物馆,我看到宝函,未发现上面有文字,一直悬而未决。但有一点,胜集岩中几尊祖师塔,为隋唐时期祖师塔是肯定无疑的。 《桐城县志》、《安庆府志》记载:浮山“昔大通禅师安禅在此。郡守赵寿祖更名为滴珠岩,曰首楞岩,高挂山巅,登此则湖山在目”。《首楞经》为达摩传来,大通禅师疏注,他是隋唐时期人,非宋朝的。宋朝可以从圆鉴始,第二代投子义青,元丰六年(1083)示寂。祖演元符二年(1099)有刻石,按25年一代算,宣和已亥,大通未见得出家,有人将陆务观刻石记载的太守,误成赵寿祖,他是明朝人。南宋晓莹绍兴乙亥(1155)《罗湖野录》,这是宋朝留下的原版,没有查到大通的名字,如此有名的祖师怎么可能没记载。苏轼与大通在一起是个伪作,或是智通。
六、浮山华严寺是天下名寺 华严寺,原全称为“浮山大方广佛华严护国禅刹”。自唐朝以来,历代均有皇帝行幸于此,或赐经书、匾额,可谓是名震天下。现存的明朝万历二十八年,圣旨锡桐城县大华严寺《大藏经》。据传,此碑被僧人藏在华严寺后水沟的里,幸免逃过了被毁的劫难。 由于明、清初修的《浮山志》,在清修四库全时,被掳作它用,只有从其它资料着手查找浮山华严寺的历史。至于唐高宗、唐太宗、武则天是否来,有待进一步论证,但武则天兄武攸绪隐居浮山,有资料可查。 1、唐玄宗到舒州来 现查不到直接记录,只能从唐玄宗侍从人员着手。独孤及任舒州刺史,皇甫曾为侍御。 A、独孤及《舒州山谷寺觉寂塔隋故镜智禅师碑铭【并序】》中写道,“皇帝即位后五年,岁次庚戌,及剖符是州,登禅师遗居,周览陈迹,明征故事”。这篇文章被人改动过,明显出现时间上矛盾,唐朝庚戌年分别是:高祖武德三年、太宗贞观十四年、高宗上元元年、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德宗兴元元年。一篇完整的碑铭,应该有具体时间。此碑由张延赏行书,李阳冰篆。 独孤及官职。他的《谢加司封郎中赐紫金鱼袋表》称,“加臣检校司封郎中使持节,舒州诸军事兼舒州刺史,充当州团练守捉使,仍知淮南岸当界缘江贼盗,赐紫金鱼袋……此乃古荆舒之地,诗人惩其剽轻”。此文反映独孤及的官职,以及本地诗风倡盛。
独孤及《暮春于山谷寺上方遇恩命加官赐服詶皇甫侍御见贺之作》 天书到法堂,朽质被荣光。 自笑无功德,殊恩谬激扬。 还登建礼署,犹忝会稽章。 佳句惭相及,称仁岂易当。 唐玄宗加封郎中和赐独孤及紫金鱼袋,《谢加司封郎中赐紫金鱼袋表》是这时作的,此诗反映皇甫曾伴驾,以侍御身份来的。从首诗可以反映唐玄宗到舒州来。“犹忝会稽章”,严重怀疑,山谷寺在现在潜山。
严维《奉和皇甫大夫夏日游华严寺(时大夫昆季同行)》 初第华严会,王家少长行。 到宫龙节驻,礼塔雁行成。 莲界千峰静,梅天一雨清。 禅庭未可恋,圣主寄苍生。 严维这首诗反映了皇甫曾首次侍驾唐玄宗来华严寺,且是他们兄弟三人同来。皇甫冉、皇甫曾,他们兄弟三人,还有一人暂没有查到。陆子岩,又叫皇甫岩。
严维《岁初喜皇甫侍御至》 湖上新正逢故人,情深应不笑家贫。 明朝别后门还掩,修竹千竿一老身。
严维《陪皇甫大夫竭禹庙》 竹使羞殷荐,松龛拜夏祠。 为鱼致美后,舞羽降神时。 仗卫瞻如在,精灵信有期。 夕阳陪醉止,塘上马咸迟。 【注】浮山有大禹庙。
B、皇甫曾,字孝常,皇甫冉弟。玄宗时进士,历侍御史。后坐事贬舒州司马,移阳翟令。工诗,出王维之门,诗名与兄相上下。有诗集。时人比之晋张载、张协。我和陶根红先生在浮山还找到皇甫氏石刻。
C、皇甫冉,字茂政,玄宗时进士第,张九龄呼为小友。皇甫冉《集一卷》(案唐书艺文志作三卷),唐左补阙丹阳皇甫冉茂政撰与其弟曾齐名,集有独孤及序。 D、严维。家居桐庐,他的简历基本找不到,其家居位置,皇甫冉有诗记载。
皇甫冉《秋夜宿严维宅》 昔闻玄度宅,门向会稽峰。 君住东湖下,清风继旧踪。 秋深临水月,夜半隔山钟。 世故多离别,良宵讵可逢。 【注】《南齐书》:玄度宅,萧子显高宗明帝,小号玄度。会稽山,即拔茅山。东湖,即白荡湖东。这首诗明显标注出严维家的地理位置。皇甫冉宿严维宅诗共有二首。他们在以淮为中心的诗有多首。
严维《奉和独孤中丞游云门寺》 绝壑开花界,耶溪极上源。 光辉三石坐,登陟五云门。 深木鸣驺驭,晴山曜武贲。 乱泉观坐卧,疏磬发朝昏。 苍翠新秋色,莓苔积雨痕。 上方看度鸟,后夜听吟猿。 异迹焚香对,新诗酌茗论。 归来还抚俗,诸老莫攀辕。 【注】云门寺,即白云岩。
张籍《赠华严院僧》 一身依止荒闲院,烛耀窗中有宿烟。 遍礼华严经里字,不曾行到寺门前。 人物考证十分麻烦,如同观斑知豹吧。还有许多涉及本地的诗,不再枚举。
2、 唐宣宗到来 《安庆府志》记载与唐宣宗黄糵禅师联句,唐宣宗还有《赠黄糵山僧希运》诗曰:自从大士传心印,额上圆珠七尺身。挂锡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江滨。一千龙象随高步,万里香华结胜因。拟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裴休在青山石屋修炼,唐宣宗曾对他的评价:“休真儒者。然嗜浮屠法,居常不御酒肉,讲求其说,演绎附著数万言,习歌呗以为乐。与纥干□素善,至为桑门号以相字,当世嘲薄之,而所好不衰”。《桐城县志》记载,宣宗为法萧寺,原为昭明太子读书处题额。后名承天寺、有天庆观,总称白云海会。《安庆府志》:“海会寺在白云山之麓,宋朝王伦题曰:淮西第三禅刹。端、演禅师尝阐法于此”。白柳镇山河村有腊鹅地,据资料记载,丁贵妃墓在此,石溪有太子墩。
唐宣宗李忱《幸华严寺》 云散晴山几万重,烟收春色更冲融。 帐殿出空登碧汉,遐川俯望色蓝笼。 林光入户低韶景,岭气通宵展霁风。 今日追游何所似,莫惭汉武赏汾中。
由于皇帝临幸和赠赐,独孤及、沈佺期、岑参、宋之问、张说、张九龄、严维、刘长卿、钱起、孟浩然、司空曙、李端、皇甫曾、皇甫冉、韦应物、李白、杜甫等等,或家住本地,或做官于此,或奉命行差,或游玩。无论是佛教传播,还是诗词相和,使得浮山华严寺盛极当时,名扬天下。
3、唐朝佛教对朝鲜半岛的影响 朝鲜半岛在唐朝时称新罗国,其王子金乔觉,释地藏,我们都称九华老爷,他放弃王位,来到浮山礼佛参禅后,经东山,到白云岩等处,寻找归隐之地,后来隐居九华山,九华山是李白取的名字。地方广泛流传他的名谒:“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度尽众生,方能成佛。”人们为了纪念他到来,浮山、东山天门寨前、白云岩的岩石上均凿了一个脚印,称九华老爷大脚印,有兴趣可以上去找。 韩国文献。唐代崔致遠《孤云先生文集·卷之三》有一篇赞:《华严佛国寺绣释迦如来像幡赞(并序)》 ……庄严告毕。斯乃三归励志。五彩伏栖者。薰修日益。汲引日深。果希骥于东林。觊攀龙于西土。眷言福地。乃作颂云。 东海东山有住寺。华严佛国为名字。主人宗衮亲修置。标题四语有深义。华严寓目瞻莲藏。佛国驰心系安难。欲使魔山平毒嶂。终令苦海无惊浪。可爱苾刍所设施。能遵檀越奉心期。东居西想写形仪。观身落景指崦嵫。各于其国兴福利。阿閦如来亦奇异。金言未必辨方位。究竟指心令有地。妄生妄号空对空。浮世修行在慎终。既能安堵仰睟容。谁谓面墙无感通。景行支公与远公。存殁皆居佛国中。 这篇赞反映了在唐朝时期,佛教从本地传入朝鲜半岛原始记载,诗文中提到伏栖、支遁、慧远,东海东山为佛教首传之地,华严寺是昌盛佛教之地。也证明在唐朝时期佛教在本地盛行状况。此文中还一个信息,朝鲜半岛上的金氏,为少昊后裔,金乔觉也算是落叶归根吧!朋友你说说,朝鲜半岛上的人算不算炎黄子孙?现在的人离开家乡把祖宗都忘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