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渡航 于 2025-1-26 21:53 编辑
从宋朝王安石在枞阳过年的一首诗说起 学术指导:原北京人文学院初创校长周宏兴 小时候,背诵王安石《元日》这首诗时,我五叔祖说:小伢嘞,背错了,是“春风”,不是“东风”,“争插”,不是“总把”,“除日”,不是“元日”。王安石就住在新庄,南边的大师堂、小师堂为苏东坡和黄庭坚居住。当时在场的几位农民哈哈大笑。农民不知道此事,情由可原,读书人不知道,有点可悲。我奇怪的是,一个老农民怎么知道这些。就问我小奶奶,她说,他读过二年私塾,很笨,念不出来。我没有把这当回事,直到我看到王安石曾孙王珏编的龙舒版本《王文公文集》时,才恍然大悟。 龙舒本《除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争插新桃换旧符。 其它版本《元日 》 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曈曈日,许多人不能准确解释,指的是舜日,为双关语。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王安石曾孙王珏,使用舒州府的公文纸,印刷了龙舒版本《王文公文集》,它是宋朝遗物。没有人敢说是假的,其他人编的是真的。当时舒州府就设置在石溪,大部分情况是知州代县令。
一、有关龙舒的记载 有位舒城县的同志打电话询问我,龙舒王日休的事。我回答:龙舒不在舒城县。明朝《安庆志》有王日休多处记载,方以智《通雅》中也有记载,另有地方传说。我也查看过清朝《庐州府志》和《舒城县志》,《庐州府志》前面记载,龙舒在舒城县,后面又否定。唐武德二年割合肥、庐江二县设舒城县。江淮流域属于群舒之地,古舒在以今天的项铺镇、浮山镇为中心的周边区域,即古巢之地,只不过是在不同时期,称谓不一致。 舒即禹,龙舒、龙眠,所谓的“龙”指三皇五帝,他们曾经生活在这里。唐宋时期的龙舒称谓,是对舒州的别称,非行政建制。《后汉书·本传》中龙舒侯,是食邑,不是行政设置,楚王英、许太后居住彭城,即石溪,其舅氏许昌封龙舒侯,后有龙舒相等记载,均不是地方官员称谓。 关于龙舒的记载,除《寰宇志》、明朝《安庆志》、《桐城县志》、浮山石刻等以外,佛教书籍中还有多处记载。如:龙舒浮山、龙舒白云海会、龙舒白云岩等地理标识。 宋朝惟白《建中靖国续灯录》:“东京华严普孜禅师。建州建阳谢氏子也。幼习儒老。复看佛经。至识自心源。夙根启发。遂投太平兴国西律院僧可崇出家得度。具戒。游方参道。诣龙舒浮山圆鉴禅师法席。入室扣请,顿悟祖意。舒人请居甘露、太平二刹,道誉大播。后退居净因。元丰五年(1082),左右街僧录定居华严”。 元朝念常《佛祖历代通载》、清朝纪荫《宗统编年》、平江府报恩光孝禅寺僧 (正受) 编《嘉泰(1201-1204)普灯录·卷第二》:投子义青禅师。“熙宁六年(1073),还龙舒。道俗请住白云海会寺。计其得法之岁,至此适十年。以符太阳之记,是投子青祖受法于浮山时,乃英宗治平初年也。即以是年绍统,从天圣五年至嘉祐八年癸卯。中间三十七年”。白云岩还留有宋朝“青华岩方丈”的石刻,此块石刻记录在《安庆府志》里,有兴趣朋友可以到白云岩去看看。 除上以外,还有诗文为证。 南宋华岳《上运管张平国》 武城三载促公归,自合班行列禁闱。 计幕暂参知有在,野夫曾此便横飞。 【自注】野夫,平国侄,安国子,路漕管除龙舒守。明年。(张校:文义似未完) 石溪又称武城,有武城庙遗址,浮山有张公洞石刻。南宋武状元华岳《翠微先生北征录》中记载,沙湖水灌舒城、黄陂水灌庐江、吴塘水灌龙舒,吴塘即现今白荡湖的吴家觜,为上濡须。还有许多关于龙舒的诗,不再列举。
二、王安石的诗文被篡改 收录在《四库全书》中的,宋朝李壁《王荆公诗注》、《临川先生文集》中的《化城阁》与龙舒本《王文公文集》的《化城阁》诗句对比: 从这首诗可以得知王安石年少时,曾在此处吟诗。龙舒本王安石的《化城阁 》诗与《金山部艺文二》记载是一致的,而《四库全书》收录在《临川先生文集》则不同,修改别人文集名称,润色前人的诗句。不知道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是不是觉得自己水平比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要高? 一首诗改一个字都影响对诗意理解,更何况改动四句。其它版本与龙舒版本《王文公文集》不同的诗题还有多首,如:《次韵送程给事知越州》,而龙舒本诗题作《次程公辟韵》,并没有知越州,《王文公文集》中还有一首《寄题程公辟物华楼》。
《临川文集》中《次韵送程给事知越州》: 吴楚东南最上游⑴,江山多在物华楼。 遥瞻旌(张本作知玉)节临尊俎,独卧柴荆阻(张本作门隔)献酬。 想有新诗传素壁,怪无馀墨到沧洲。 湡浯(张本作偶陪)南望重重绿,章水还能向此流。 ⑴ 张本作“千里名城楚上游”。张本与龙舒本是一致的。
诗题相同的,内容不一致。如:《耿天骘惠梨次韵奉酬三首》。 还有被改的诗就不再举例。王安石曾封荆国公、舒国公、舒王、谥文正。当时人称荆公、荆王、舒王、王文公。谥文正的北宋有三人,王旦、王曾、王安石,所以称王安石为王文公,没有临川先生称呼。根据《庐江县志》记载,有临川故城,湖洲故城。桓伊为江州刺史,,《桓伊传》:“进督豫州之十二郡扬州之江西五郡军事。今之所谓江北,昔之所谓江西也。故晋《地理志》:以庐江、九江自合肥以北至寿春,皆谓之江西”。这说明《临川先生文集》是在恶意篡改,当然这不是当今人所为。
二、王安石诗《化城阁》到底在哪里 宋朝惟白《建中靖国续灯录》中青原思公下有一谒:“师云。妙高台畔,龙象骈阗。化城阁前,圣会贤合”。枞阳浮山会圣岩留有南宋绍熙壬子(1192)端午《会圣岩主思公辞世颂》石刻尚存,浮山有妙高峰,宋朝化城遗迹、青原思公遗迹还在。 浮山“化城开翠”遗迹 浮山会圣岩,宋朝思公石刻 明末阮大铖《谷日为太恭人礼忏入山因坐青莲阁偶成 其一 》 永祝南陔日,斋心礼化城。 兼之苦尘役,迫此爱山情。 冰弱通泉脉,林高越鸟声。 悠然感香雨,天女鬓华生。 诗中提到的化城,现名渡仙亭。青莲阁与浮山遗迹相符,诗中的青莲阁也在此,化城北面为石林精舍。明朝林悌写的《石林精舍重修文》“白云瑶草,远公为四海之神山。古木回岩,谪仙游三日于楼阁”。青莲和谪仙,不用我解释了。
三、龙舒本《王文公集》中的谢安墩 谢安、王羲之、孙绰、许询、支遁等为好朋友。《南畿志》有谢安、王羲之等记载。 《谢安墩二首》 其一 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 公去我来墩属我,不应墩姓尚随公。 其二 谢公陈迹自难追,山月淮云祗往时。 一去可怜终不返,暮年垂泪对桓伊。 桓伊曾任江州刺史。这二首诗反映了王安石与谢安石的住处距离不远。 《桐城县志》白云岩山,有“安石台”记载。《庐州府志》有谢安的居所记载。谢安因淝水之战而成名,被封为太溥。谢太溥墓在今天的钱桥镇的石马潭,石马的名称因墓前石人、石马而得名。《龙眠风雅》记录了多人吟咏。 方学箕《谢公墩》 古今余胜迹,延伫傍花宫。 落日千峰螟,平林万象空。 放歌吾辈乐,逸兴几人同。 僧解前朝事,犹能说谢公。 历史除了书中记载,还有口口相传,更需要确切证据,朋友你说呢?
步王安石《除日》韵 新人总把旧名除,岁焕轮回草木苏。 借得春风传祝福,山河永贴久安符。 祝各位朋友在新的一年,事业发达,平安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