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类巢居时代 学术指导:周宏兴教授 【写在前面】我小时候经常听到舅父背诵古代史口诀:“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上古纪,凡四氏。五龙纪,越五氏。摄提纪,五九氏。合雒纪,凡三氏。连通纪,凡六氏。叙命纪,凡四氏。右四纪,继而治。循蜚纪,廿二氏。因提纪,十三氏。禅通纪,廿八氏。疏仡纪,凡六氏”等等,并不时地讲说。这与我在学校学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完全不同。1982年至1991年,我订阅了《文史知识》刊物,当时有学者在文章里提出,为了改革开放,考古也要与世界接轨,并提出“旧石器、新石器”一说,以石头打磨未打磨进行划分,后来写入历史课本。我对“打磨说”持否定态度。我曾经做过一个小实验,一天傍晚,与汪艮明先生散步,在石宕边捡起一块天然石头,三面平整成形、光面,另一面有锋,利用这块石头,可以割断细树枝。假若这块石头被古人用过,当今的人们能判断是旧石器还是新石器?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而不是只有五千年。我翻阅许多古藉,学者们是从穴居、巢居、火的利用、陶器、物件制作、服饰、人的发育变化等方面进行论述,反映着人类发展进化历程。他们根据古人留下的遗物进行分析,如:有巢氏生俾人,燧人氏挽髻、赫胥发明木梳二十四齿,伏羲女娲(guā),蛇身、方牙等等。 随着洞穴人类的人口增长,原有洞穴不能满足人们居住,逐渐离开洞穴。古人类完全离开浮山洞穴大约在次民氏时期,约在一万年前。 没有文字图像,是难以找到远古时期先民们信息的。从现有书籍记录来看,早在二、三千年前,学者们就在不断求索,一是根据历史传承,二是根据古人留下的遗物。《汉书·人物表》、《皇极典》、《通鉴》、《路史》等史料均有大量记录,现将本人在枞阳县项铺镇白石村远庄台城遗址,收集到远古时期的祖先们留下的遗物梳理出来,与史书对照进行简述。以下遗物都是当代考古资料上没有涉及的,即使考古系的博士生看到,也是两眼瞪瞪。
一、次民氏时代 次民氏在《帝纪部汇考一》中排在循蜚纪最后一位。古人类逐渐离开了穴居后,在浮山周边山冈上进行巢居生活,每个代部落政教、文化中心在今天的项铺镇境内。
【发现一】次民氏人物像。材料为赤黄色岩石经过高温后,进行雕刻,另一面破损,有碳的残留。 次民氏,也有学者解读成次屈氏。《说文》:“次。不前,不精也”。“民。眾萌也。从古文之象。凡民之屬皆从民”。《路史》“次是民没,六皇出,天地易命以地纪,穴处之世,终矣”。
【参考索引】 次。金文編(中華書局),頁.行:622.1 民。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湖北教育出版社),頁.行:1020.9
二、辰放氏时代 辰放氏排在因提纪之首,次民氏之后,也是人类巢居后,进行原始制作时期,辰放氏经历四世。 【发现二】“辰”字人物像。遗物材料为铁矿石含有晶莹颗粒,经过高温后进行雕刻,另一面破损。 古字“辰”与“震”相通。先天图以“震”为“辰”。《说文》“辰。震也。三月,陽气動,靁電振,民農時也”。《易》曰:“帝出乎震,谓伏羲也”。就是说,这个“震”字古写为“辰”字。
【发现三】“辰”字人物像。材料为紫沙岩石经过高温后,进行雕刻。 遗物阳面为“辰”字构成人物像,阴面模糊不清。 【参考索引】 辰。九年衛鼎,西周中期集成2831。《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華書局),字號.頁:4592.1425。
【发现四】“辰”字人物像。材料为黄泥制坯,经过高温烧制,上面土红残留。 阳面人物像涂有土红,有雕刻痕迹。阴面为“辰”字人物像,侧面暂不能辨读。
【发现五】辰放氏墎门封砖。 墎是古代的墓,在地面上用砖砌成,上面堆土,因为当时没有深挖的工具。墎葬都是身份地位极高的人,大约在夏末商初才开始棺葬,也就今天人们所说的坟或墓。 【参考索引】 辰.甲骨文編(中華書局),頁.行:561.10 放。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華書局),字號.頁:0685.426
三、离光氏时代 洛书称离光氏为次民氏,古代有学者称皇覃氏即离光氏,皇覃氏传七世。现今发现的辰放氏、离光氏人物像的共同特点有虎头标志。 【发现六】皇覃时代人物头像。以下材料均是不同岩石粉末混合物制坯烧制而成。 头像阳面为“皇覃”二字构成人物像。阴面为离字,倒立像为“光”字。由此判断“皇覃”和“离光”不是同一人,他们系父子关系。元朝金履祥《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前编》记载,皇覃氏在燧人氏之前。 【史料参考】 《說文解字注》:“离。周禮正義引服氏左傳注:螭,山神,獸形,或曰如虎而噉虎”。 《路史》:“皇覃氏,一曰离光氏,兑头日角,官天地,府万物,审乎无假。是故死生同兆,而不可相陵。治二百五十载”。
【发现七】“离”字人物像。 【发现八】离光人物像。 左氏称之为火虎,论语称之为阳货。 【发现九】离光人物像。 【发现十】“离”字人物像。 【发现十一】“虎”字人物像。 【小结】《易》曰:离为火。从以上实物可以看出,火的使用在燧人氏之前,燧人氏是发明了燧镜,将太阳能转变热能的首创者,或钻木取火,方便了人们使用火,而非开始使用火。这些遗物有力证明了约在一万年前就使用火。
四、有巢氏时代 关于有巢氏论述,史书将穴居时代称之为“大巢氏”,离开浮山洞穴后称之为有巢氏,即巢居时代。神农氏之后有巢国。夏朝灭亡后,商汤降桀为南巢伯。巢的称谓历史跨度非常大。
【发现十二】“巢”字头像 【发现十三】有巢氏头像 【发现十四】有巢氏头像。材料为铁砂烧制而成,有破损。 【发现十五】巢字“墎”的封砖。 巢字呈鸟入树之像。《说文》鸟在木上曰巢,在穴曰窠。《说文》不宜,有也。
【发现十六】“巢国哀悲”哀祭砖。 从砖二面字体来属于穗书,应在神农氏之后。
【发现十七】“巢居”二字
《說文解字注》居。“有凥,有居。凥,處也。从尸得几而止,凡今人居處字,古衹作凥處”。古人写的凥處,今人写成居处。《盗蹠篇》: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发现十八】“巢”字铁货币 【发现十九】“巢居”二字 巢居应在东扈氏之前。《子思子》:“东户氏之熙载也,绍荒屯遗,美好垂精,拱默而九寰以承流。当是之时,禽兽成群,竹水遂长。道上颜行而不拾遗,耕者馀饩宿之陇首。其歌乐而无谣,其哭哀而不声,皆至德之世也”。
六、关于巢的历史记载 明朝《安庆志·地理志七》“巢,桀死于此”。明朝《南畿志·巢》:“卧牛山,在县治后,形如卧牛,世传巢父、许由隐此。今紫微观是也。东山,在县东三里,相传即箕山,许由弃瓢之处”。台湾出版的《释地三种•耆辜勇阵》曰:“郭巢,故巢城在桐城县南六十五里,其城一重是此,时所郭也”。《一统志•卷七十六》“古巢城【在桐城县南六十五里,《太平寰宇记》即古南巢城俗号古重城,城三重,故名。南北川泽左右陂湖】漅湖【在桐城县东,郦道元《水经注》施水又东经湖口戍,即此湖也。《太平寰宇记》在桐城县东二百一十里,其水发源庐江县界三公山下,入县界】。”《庐江县志·艺文》“古巢城在桐城东南六十五里”。 青山也可作证。“远庄古城遗址”位于卧牛山向南延伸火龙冈的最南端,现今枞阳项铺镇龙虎、白石、柳西三个村的交界处,又名安箕山。据明朝赵釴《古今原始》记载,筑城始于高阳氏,结合遗物发现,“远庄古城遗址”为高阳氏所筑,帝喾生于此。以上遗物的发现,反映了早前就有古人居住在这里。南巢三重城,即“三仞城”为鲧所筑,在今天的枞阳县石溪古镇。“桀放南巢”。夏末,由于人口增长,需要越来越多的台城提供居住,桀强迫人民建筑台城,引起了非常大的民冤,为商所灭,但没斩杀他,而是降为巢伯。台城建筑止于夏桀,商太甲毁城,那是后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