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898|回复: 3

[独家报道] 枞阳县发现了唐虞时代敲击乐器

[复制链接]

219

主题

1015

回帖

8540

积分

荣誉会员

积分
8540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24-5-23 10:5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枞阳县发现了唐虞时代敲击乐器
学术指导:周宏兴教授

        现今枞阳县项铺镇白石村束庄遗址,即《枞阳县文物》所载:柳阳村唐山文化和束庄文化遗址。因高速路修建挖掘,笔者有空时,前往探看,发现了唐虞时代的明堂敲击乐器和带雕刻痕迹的陶瓦片。

一、瓷的打击乐器发现
【发现一】拊搏
1.jpg
2.png
【辨识】遗物呈圆盘状半缺,直径20.5cm,厚度0.5cm,中心孔直径0.4cm。为双层高土烧制而成的,阳面青色较重,阴面白色成份较多。圆面有轻微阿起,有古写“二、二、三、四”,四个数字符号。
【分析】遗物中心的一个孔用于线绳悬吊,在不同位置敲击,能发出不同声音。《虞书·益稷篇》有“搏拊”记载,《礼记·明堂位》言拊搏。它属于三代以前的宫殿敲击乐器。圆面上面留存的“二、二、三、四”属于前四拍。尧舜时代的《八伯歌》:“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宏予一人”
       今天的枞阳县项铺镇白石村束庄、陈庄台地为尧舜时期明堂遗址。由于我们的地方志书被毁,但从其它资料还可找到“唐”的记录。见参考索引②。
二、瓷碗及其残片发现
     枞阳县项铺镇白石村,唐山文化文化遗址东北约三百处,名叫尧陵碑的地方发现了陶片、缸的残片、铁勺等。
【发现二】瓷碗和缸的残片
3.jpg
【发现三】瓷碗。
    夏朝以前,古人在坎边用砖砌成“墎”,再在上面堆土,前面留一个人能钻进去的门。传说中一但人的尾巴变焦,认为是临死前兆,于是人就进入“墎”里等死。我小时候看到的许多“墎”,里面放置着一个陶罐、一个陶碗或瓷碗和沉积的泥土,没有见人体任何东西遗留。老人们说,罐主要是用于装干粮,要死的人进入“墎”后,门是开着,其家人每七天探看一次,如果人没死就继续添加食物。死了以后就用砖将门封起来,子女要在墓边守三年孝,在“墎”前烧着火把。经常听到枞阳人骂人“焦之尾巴”,意思是:你这个要死的。焦尾,现在有的人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了。
4.jpg
5.jpg
    《礼·檀弓》:“夏后氏堲()周”。《淮南子·汜论训》:“有虞氏用瓦棺,夏后氏堲周,殷人用椁,周人墙置翣,此葬之不同者也”。堲周,就是用土烧成砖,然后砌成“墎”。这是夏朝以前的墓葬形式。唯有等级较高的人才能享用,平民只能用石头堆成。笔者近来发现,黄帝以前“墎”的封砖,说明“堲周”不唯独是在夏朝,初步判断是从神农后到夏朝,基本上用“墎”。
三、白色高黏土烧制装饰品到古瓷器制作
【发现四】白色高黏土及烧制装饰用品。
6.png    
【发现五】早期白色高黏土器品残片。从残片上看,有纯白色和青白色的混合土烧制。
7.jpg
       古人从用白色高黏土制作饰物,到日常生活用品的应用,是一个历史渐进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一直在不断地创新的民族,进一步证明了人类发展史是一部进化史。拊搏乐器的发现有力地证实了史载真实性,同时发现了陶瓷的使用,在唐虞时代就已经具备。

参考索引
《古逸诗载·卷一》,作者:明朝麻子孟璿编辑,方以智作序。
清张玉书《御定资治通鉴纲目三编卷三十》:“桐城唐县,明属安庆府今皆因之”。元朝马端临《文献通考》:“桐城(唐县有盛唐山,大江枞阳水)”。“舒(古舒国,唐县有龙舒水)”。康熙《桐城县志》:舒县又名阴安县。《史记》元封五年,汉武帝南巡,作“盛唐之歌”。
8.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2392

回帖

7464

积分

五星会员

积分
7464
发表于 2024-5-23 15: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束庄,是不是庄子里束姓的比较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20

回帖

1011

积分

三星会员

积分
1011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24-5-23 16:4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发图教程|( 皖ICP备19025135号-3|皖公安备案号34082302000108 )|网站地图

GMT+8, 2025-5-1 13:4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