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644|回复: 0

[独家报道] 枞阳发现了遂人氏时代使用的天然钻石

[复制链接]

219

主题

1015

回帖

8540

积分

荣誉会员

积分
8540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24-1-31 10: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枞阳发现了遂人氏时代使用的天然钻石
学术指导:周宏兴教授
      老先生徐扬武生前喜欢雕刻木头、桃核、牛角之类的。有一次,石溪南庄疏平老师拿一块硬度比较大的石头章坯,请他雕章,他试了几次叹气作罢。我当时问道:我曾看过许信一表爷能雕刻玉石章,那是怎么雕的?他说那起码得用锰钢刀雕。我问,那古人雕玉是怎么雕的?他说用昆吾刀,即金刚钻,“没有金刚钻不揽磁器活”,除此之外,上面还要在面上涂几滴防滑剂才能雕刻时不走刀。过去经常有人采来矾母山(昆山)石头雕刻章。
1.jpg
      古籍记载,昆吾石可以冶铁铸剑,古人把能雕刻玉的刀称昆吾刀。关于昆吾这个人,《史记·楚世家》:“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吴回儿子陆终,吴回在帝喾时替代兄祝融为火正,他的父亲陆终与尧帝年龄相仿,昆吾生活在唐虞时期,夏朝有昆吾伯,应为其后人。笔者认为,昆吾刀是用金刚石制成的。
2.jpg
     据清代李澄渊《玉作图》记载,一件精致的玉器制作,有十二工序,其中切、砂磨就很重要,所谓砂玉是要使用砂轮的,雕刻要使用金刚钻的。
一、天然钻石的发现
       “佗山之石,可以工玉”。本来是“佗(tuó)山”后来人们改成“他”,古音读(tuó),现在读( tā)。“委佗”古写“委蛇”。女娲蛇(tuó)身,即为佗身。就是说女娲还不能完全直立行走。佗山的石头能雕刻玉,也就是今天人们所说钻石,古称遂石。
       石像的发现。这块石像,经过了高温处理。其阴、阳面是人物面像,顶面为一兔像,左边有“兔”字雕刻,灯光下,兔眼里衔有一颗晶莹耀眼的物体。
3.png
      取出晶莹颗粒,颜色为茶黄色,测得最大边长约1cm,重量约0.2克,在灯光下光线强烈四射,用它在玉石上划刻,能够划出痕迹,所以,判断为一枚天然黄色钻石,非常稀有。
   4.jpg
      遂人氏头像发现。测得最大长宽:34×18cm,呈不规则形状,材料为本地赤黄色岩石,灯光下有晶莹颗粒闪烁,人物正面鼻梁上有一圆镜状。

   5.png

6.png
     背面梭的左右构成古写“遂”,见上图,从字结构可以看出,遂是一“止”持发光体之像。上面青铜燧镜是用来对比用的,晚于燧人氏时代。
参考索引
遂。金文編(中華書局),頁.行:1183.1102.2
遂。金文詁林補(中央研究院),冊..頁:1.2.586
7.png
       1999年枞阳县项铺镇龙虎村花头凹连续发生了几桩无名起火案,当时惊动了公安部门,案情发生时,柴草堆、床底下发生自燃现象。起初怀疑是不是有人故意纵火。值勤民警和村干部蹲守多日,有一次他们在吃饭时,睁眼看着门外的草堆自燃,这样排除人为所至,但这引起村民非常恐慌,又请来道士作法。后来,龙虎村老支书陶德惠先生与我及谈此事。我说,听说古代制砖需要灰沫,经常有人到花头凹来挑,花头凹这里也称作花佗山。可能是古人制作钻石用物时留下粉沫残留,经过了几千年,在相对封闭状态下发生裂变,产生高温,钻石本身含碳,这样就容易燃烧起来,与道士作法无关。老支书说:你说的有道理,我小时放牛,在这一带捡过石英石。下面是我在尧城发现的有人物雕像的发光物。
  
     宋朝王十朋《李伯时赠英石》诗:“英石来从并玉堂,铃斋几案耸锋铓。平生性有好山癖,袖得两峰归故乡”。说明我们这个地方以前就有许多奇石的发现。也有人认为燧石是石英石,地质部门资料显示,花头凹一带有石英矿产,但石英石攻不了玉。

二、砂轮的发现
      玉制作过程的扎碢、冲碢二个环节,都需要用上砂轮。这块砂轮是在尧陵碑发现的,还有铁勺残片一枚。砂轮残片:环宽:5.5cm,厚度1.7-1.9cm,内环壁有固定木轴的粘和物留存,砂轮的砂粒粗糙,大小不均匀,含有发光的晶莹颗粒。
   8.jpg
      尧陵碑发现的铁勺残片,说明当时熟铁已经用于日常用品,有一句古语:久炼成钢。意谓着尧帝时可以炼钢了。

三、关于古代玉器件制作
      这块古玉璧是笔者收藏的。直径10厘米,最簿0.14厘米,最厚 0.27厘米。没有经过砂磨,内外圆不同心,也不像有床车车过那么圆,凹凸不整,厚薄不均匀,内圆掏空也是手工用拉线打磨的。
9.png
       从字体上看,与尧帝的货币上的“尧”字相似,是块璧为子向母献寿璧。史籍上有尧帝沉璧记载。《尚书·中候》:尧沉璧于河,白云起回风摇落。即使玉璧上这个字不读“尧”,也能证明,早前玉制作没有砂磨现象。
10.jpg
11.png
      这枚玉带钩为笔者收藏品。绿色,测得最大长宽度:11×2.2cm。此玉带钩有砂磨,与后来的玉制品还是显得粗糙。
  
       从形状上看,其头为牛像,尧帝属牛。从雕纹上看,有“风云会”和“句龙”纹。从文字上看,中间突出为一子像,构成“尧”字,呈父子寓意,与在尧陵碑发现的祭砖上的“尧”字相似,云纹中有“唐”字。
今天我们看不到宋朝李公麟的《博古图》,参考宋朝吕大临、薜尚功《考古图》,夏后氏有带玉钩鰈、鹿盧玉具剑,使用了昆吾刀,用胆矾作防滑剂。
12.png
      尧帝玉带钩,史籍上查不到记载,从“风云会”的雕纹来看,理应指尧帝禅让舜帝的大会。唐朝李先芳《舜庙》诗:“重华遥想风云会,元德空瞻日月徂”。笔者判断,此玉带钩为尧帝出席重大典礼上的穿戴用品。
      在舜帝时有玉管雕刻和竹笛制作,因为掏空内圆,需要长的刀具。《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九年,西王母来朝。〈注〉西王母之来朝,献白环、玉玦”。《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四十二年,元都氏来朝贡宝”。《宋书·符瑞志》:“帝舜有虞氏,母曰握登……西王母献白环、玉玦”。所以,这块玉带钩有文字,而雕刻技术不是十分成熟,还有史籍记载依据。
      笔者在本地还发现了夏后氏制作玉雕件多枚,现选择有特色的雕件作以分析。如图:
1、玉蝉。玉蝉为天然玉石,上面刻有尧舜禹图像的唐、虞、夏三个文字。“禅”文化是舜禹时期重要文化特征。
    13.png
2、禹至公。大禹又称禹至公。《吕氏春秋》曰:舜有子九人,不予其子,而授禹至公也。《艺文类聚·十五·启母涂山颂》:“涂山静居,玄郎悟几。大禹至公,过门不归。明此道训,孩胤是绥。仁哲以成,永系天晖”。枞阳县境内的拔茅山又名至公山,明朝《安庆志》有至公山和盛唐山记载。
14.jpg
参考索引
禹。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湖北教育出版社),頁.行:1206.31206.9
至。甲骨文編(中華書局),頁.行:462.4
       3、夏朝“有巢氏”文字。这枚玉雕件,为天然玉石雕刻而成,是用文字构成人物头像。

15.png

16.png
       从正面上看,右边为“有”、左边为“巢”二字构成人物像。《说文》:鳥在木上曰巢,在穴曰窠。

  
      “有”字正面像为一“爪”持“月(肉)”之像,倒立像为一人物像,有与宥、囿同源,此字为夏后氏雕法,就是说夏朝人记录了有巢氏。《说文》对“有”字解释,“不宜有也”。汉代成玄英解释“宥”为区域。宋代叶梦得、汪应辰认为,有巢氏、有虞氏、有夏氏等,“有”是朝代符号,如同大汉、大唐一样。
4、有巢氏封砖。有巢氏的墎(陵墓)已毁,但还是发现了他的墎的封砖。


      先天有巢氏居住洞穴,史书上又称大巢氏。此封砖为后有巢氏,在神农氏之后,黄帝之前。先秦许多文献就记录了有巢氏的存在,我想那时留下的证据更多。这些遗物的发现进一步证明,有巢氏、遂人氏、尧、舜、禹等历史是真实的。
17.jpg
      关于碳的同位素实验室检测,我也请教过中国地质大学的一位博士生导师,他说用碳的同位素实验室检测,对标本取样要求十分严格,即使现场取样,也未见得做得十分准确。好在玉件上有文字,来源十分清楚,同时发现了制作玉的工具要件——钻石和砂轮。玉石能找,但一块精致的玉雕件,在远古时代是非常不容易的。据史料记载,夏朝官员才开始普遍佩带玉雕件。如上所述,精致玉器制作时间距今只有4400年左右。如果有人要说一枚精致的玉雕件有超过这个时间,那必须得有充分的证据,否则,那个碳检测是有误差的。

       一个民族不知道自己的历史起源,或者是惑乱自己历史,那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中国文字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国家,距今约有八千余年。所谓的“文化”,是指以文化人,没有文字,何来教化?没有文化真可怕,朋友你说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发图教程|( 皖ICP备19025135号-3|皖公安备案号34082302000108 )|网站地图

GMT+8, 2025-5-1 13:3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