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二三事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查看: 4546|回复: 1

[独家报道] 从朱元璋的一首诗说起

[复制链接]

217

主题

1008

回帖

7904

积分

荣誉会员

积分
7904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24-1-11 18:3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朱元璋的一首诗说起


     说起朱元璋、陈友谅的故事,枞阳的许多老百姓都能侃一段。《明史》和《地方志》未能查到朱元璋在本地活动记录,只有中山王徐达从无为方向过来攻打浮山、青山等记载。小时候听许嗣繁老先生说,朱元璋与马娘娘驻兵柳子(灵谷)寺,战败驻兵石溪、天真寺、浮山、青山等一带的陈友谅军队以后,准备发兵征战江南,他策马吴山(今名马埠山)之巅,大发诗兴:

万里车驱禹会同,江南岂许别疆封。
提兵百万鼎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注】“禹会”是指大禹会天下诸侯而计功。

     得江淮者得天下,江淮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除了地理位置、资源以外,历史上的帝王以正统自居。每一个朝代革命,占据祖宗之地,视为一项重要任务。商以舜之苗孙,周武王以黄帝之裔,秦始皇以伯益之后,汉代以尧帝为正统等等。三国的孙权称之为吴兴之地。“吴元年丁未(1367),朱元璋遣大将军率马步,被坚者二十有五万,渡江越淮”, 自称吴王的朱元璋,可谓是叱咤风云。清朝北平王源或庵在戴名世《孑遗录序》中写道:“自前世天下有变,桐必受兵。明高皇帝起江北,定中原,实由此兴”。

一、马埠山名称演变

     马埠山位于枞阳县项铺镇白石村,海拔48.47m,经纬度117.33E,30.87N,为独立山丘。站在山上,环视四周,有36峰。山在柳峰山——乌金渡口子午线的中心上。相形家说,马埠山为案山,卧牛山、柳峰山为坟山,案山为古代帝王燔柴祭天的地方。
1.jpg
     马埠山的古名有很多,每一个名字都有一段故事。据唐朝《括地志》记载:“雷首山,一名薄山,亦名蒲山,亦名历山,亦名首阳山,亦名襄山,亦名荆山,亦名渠猪山,亦名独头山,亦名吴山,亦名中条山”。又叫盛唐山,山上有麻姑庙,又称麻姑山。明代《安庆志》、清康熙《桐城县志》记载为马步山,清道光《续修桐城县志》记载为马埠山。马埠应该是因古代垦田屯军而得名,即史书称之为顿丘。
2.png

     据老先生说,吴三桂曾驻军于马埠山,周边山上插有“穆”字帅旗,清兵退让三十里。康熙《安庆府志·卷之六》:“康熙十三年(1674年)甲寅,吴三桂反,巡抚靳辅以安庆当水陆要卫,请兵镇守,大兵往来络绎不绝。割东鄙一半驻防,满兵迤北,添设营房为长江保障”。据我舅父说,1949年大军渡江时,马埠山的吴家享堂(今项铺中心学校),曾为陈毅的一支部队的指挥部,他的部下一个连长和二十多个战士住在我外公家。也许是历史的巧合,据石溪村疏根虎老支书回忆,渡江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在石溪苍岘山北的牛头山下,召开万人誓师大会和军事演练,山上的禅让台,为迫击炮演练标的。
3.jpg

     黄帝铸鼎,祭祀山川,有鼎山或荆山之名。《诗经·唐风·采苓》:“采苓采苓,首阳之巅。采苦采苦,首阳之下。采葑采葑,首阳之东”。这是尧帝时期的故事。《管子》“禹以历山之金铸币”,舜耕曆(历)山,古文“厤”字与“麻”基本相似。马埠山脚南的花园和原项铺初中的山上,以前有古代开采的铜坑。《路史后纪》:舜耕历山在河东,乃首阳山。《路史·卷二十五》:首阳山北有止阳,在舒地。明朝陕西布政司右使吴檄,家住马埠山脚下,自署首阳山人。
4.jpg

     据宋朝《食货志》记载,马步是马军的军事单位,以前曾在山前驻马军,历代建制不一,白石村后头房为营房驻地,有武(五)昌庙。北边有牧马市场(齐安厂),小步约有三千兵马,“小步桥”地名至今沿用,浮山还留有宋代判府御带马帅安抚节使太尉孟侯珍翰题诗的石刻。

     《桐城县志》无“马埠寺”记载,有白扬寺记载,查清朝《庐州府志》有马埠寺记载。“香炉”来源于黄帝造鼎祭天,原金鼎不见,原有赤黄色石鼎不知始于何时。手抄本康熙《桐城县志》、嘉庆《庐州府志》有“香炉寺”记载,地理标注虽然不一致,有诗文可证。潘江诗《香炉寺》诗中提到“崇山、华屋”。考方拱乾、吴伟业选编《寒松操禅师拈来草》,为浮山山足和尚语录及《一茎诗集》合集,其中《白云八咏·香炉寺》:“雾霭楼台日上迟,沉檀烟煖喷金狮。欲寻芳馥来山谷,只在氤氲未篆时”。
5.jpg

     现在的马埠山寺,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建的三间庵堂基础上,于1997年重新扩建的。1949年前,马埠山有庵堂三进,后进较小,为吴家小姑在里修行,整个庙的规模比现在的小。庵前有赤黄色石鼎,直径、高约有1.5米,石案长度约二米,庵门口有二个石人牵二匹石马。

     我约在1971年到山上玩时,毁坏的庙基还可以看到,山顶上有一堆乱石,石案、打碎的石鼎残片还在。笔者在龙虎村陶兆白茶厂找到原庙中麻石(玄武岩)制成的石像雕件。
6.png

     庙边还留有二个古代的大石礅,直径约50cm,石质为红麻石,可以想象,古代的建筑规模不小,其年代悠久。

二、“吴”、“虞”的来历及演变
    说起“吴”,现代人们的脑子里就是周武王封虞仲曾孙周章为吴国概念上。“吴获乘车,楚屡奔命”。所谓的“吴头楚尾”,吴楚相争的“吴”与“楚”都是高阳氏后人。吴、楚二字原意是指,头不同,尾相同。相形家说,以马埠山为中心周边几条长岗构成“虎”的形状,虎头为鸡足状,去掉虎头成了“吴”字,因而马埠山称为“首山”,“虎丘”,也称“吴山”或“虞山”。
7.jpg
     《路史》记载,吴权是炎帝神农氏时代的人,黄帝母亲吴枢,名符葆。颛顼高阳氏孙子叫句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帝王世纪》曰:“舜嫔于虞,虞城是也。亦谓吴城”。虞城应为高阳氏所建,舜帝母亲叫虞美人,舜小时候受到后母的加害,从石溪逃到舅氏虞家,承母亲姓,称有虞氏或虞舜。从舜帝到周朝的建立,时间相隔一千多年里,商朝有虞公遂,吴令伯。商朝末,亶公三个儿子,泰伯、仲雍(虞仲)和公季,泰伯、仲雍让位于弟,即姬昌的父亲,太伯、仲雍奔荆舒的句吴城。屈原《天问》:“吴获迄古,南岳是止,孰期去斯,得两男子”。古注释是指太伯、仲雍二人止于古岳山。

     《史记·索引》:“夏都安邑,虞仲都太阳之虞城,在安邑南……故曰夏虚”。这里“太阳”是指太山之阳。安邑,查宋版毛氏汲古阁《史记·王子列表》,淮南厉王四个儿子分别封侯为阜陵、安阳、阳周、东城。淮南厉王次子为安阳侯。“孝文十六年,阜陵侯安为淮南王,安阳侯勃为衡山王,阳周侯赐为庐江王,皆复得厉王时地,参分之”。这个安阳明显不是今天的河南省的安阳。

     石溪曾设治阴安、东安、齐安、同安等。《淮南子》记载,大禹父亲筑“三仞城”,舜即位后都此,禹也都于此,遗址尚存今天的石溪。
8.jpg
     武王十一年灭商以后,访其仲雍后人,得周章,吴的范围才扩大到江南,也称东吴。夏虚为北吴即虞仲所住的句吴。《尧峰文抄·卷二十七》:“《史记》谓武王灭商,封仲雍曾孙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南),故夏墟是为北吴是也。”这条记录中“周之北”明显是“南”字,笔误,句吴不可能在“周之北”。过去吴、虞、仲不分。

     有人把周、秦与汉代行政设置搞混淆。综合史料,郡县设置始于周,县大郡小,县近京畿,郡在县外,分四镇,南镇曰会稽,镇相当于今天的几大军区一样,周朝行政区划没有过长江。周公辅政时,芮伯为旅巢命,春秋时有皖公监国,相当于镇守。周朝国有四千多个,为地方封建诸侯,有的小国附庸大国,后来发生兼并,形成了地方割据。

     顺便简要解读一下陈地得名,陈的最早记录是尧帝母陈丰氏。《左传》:“虞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武王。【杜注】,遏父,舜之后”。又曰“武王以元女太姬,配虞胡公而封之陈,以备三恪”。陈本舜帝之后,为虞姓,因虞遏父铸赤铁剑佐武王有功,周武王在虞地宛丘之侧封为陈,即陈胡公满。其后因犯法,废除,陈的后人有的依附齐,为田姓。原陈封地大约是现在的龙虎村到尧城这一带,并不是后人理解陈国有很大,几百亩田地山林,几户人家非常富足了,至今的龙虎村娘娘凹一带还称为陈家山。孔子困于陈蔡的陈国,应在今天枞阳的横埠、周潭、老洲、陈洲、汤沟一带。
有人急着要问了:泰伯、虞仲墓不是在江苏么?我只能笑笑说:那里至多是个衣冠冢。理由很简单,周章封王时,泰伯和虞仲已经不在人世了,江苏不是夏墟,更没有太山之阳,这一点很明显,其儿孙将其葬到江苏可能性不大。根据各种资料描述,如果我推测没错的话,虞仲的真墓应在今天的白石村境内,即《马埠吴氏宗谱》记载的一世祖墓。商封周文王为西伯侯,还将他的父亲季历“葬于楚山之尾”。春秋吴国与楚国结仇是在吴王寿梦二年。
9.jpg

     周朝八百多年中,地方政权演革变化很大。我们这里被徐(齐)占领过,吴楚相争,一会儿被楚占领,一会儿被吴占领,一会儿被越占领,最后楚灭越,属楚,秦灭楚属于秦。吴楚边界一段时间有过相对固定,在今天的舒城和庐江交界,吴与楚因二国的姑娘采茶发生争执,结果引发了一场战争。三国时期魏吴争战,我们这里基本是先魏后吴,后又被曹丕占领。历史上除朱元璋为吴王以外,五代杨行密建立的杨吴政权,吴王宫曾设在庐江。

     宋朝叶梦得撰、汪应辰辨《石林燕语辨·卷五》:“尧称陶唐氏,舜称有虞氏、禹称有夏氏。唐、虞、夏氏其封国,或其所生土名,故其先皆命以为氏。后因为国,则尧舜禹者”。这段话的意思是,尧舜禹是以地名为氏,当了帝王后,才命为国名。
   
    所以,吴权、吴回、虞仲等是因地得姓,吴周章时的吴是国名,“吴”字起源于神农氏时代,吴权的“吴”,因地相形得来的。

三、遗物的发现
【发现一】陆终哀祭文。发现地:尧陵碑北约五十米的地埂边。据村民介绍,以前有几个墎(远古时的墓),已毁。

   10.png

【简述】正面为“句吴回”三字,后面为“陆哀”二字组成图像,与尧陵碑发现“舜哀”式样相同。

【发现二】吴姖像。发现地:白石廉镇。材料为铁冶炼范模制成,包浆应为高粘土之类的矿物质。当时有这样的金像,非一般人所能拥有。


11.png

【简述】阳面看由“吴”构成女子图像,鼻梁到左眼为“吴”字刻痕。阴面右为“巨”字,左为“女”字,组成“姖”字。姖或与姬同源。“巨”字,说明此时已使用矩尺。
【参考索引】
《说文》:“规巨也。从工,象手持之。小篆变之,取整齐耳。《大学》:絜矩之道。注云:矩或作巨。此古文之遗也”。
《康熙字典》姖:【山海经】金门之山有人,名曰黄姖之尸。又吴姖,山名。【卢柟·放招赋】吴姖晻昧,日月所翳。“日月山,天枢也。吴姖天门,日月所入。”
《康熙字典》姬字一条解释:又九鱼切。同居。【列子·黄帝篇】姬将告女。【注】姬作居。
【发现三】采桑图。发现地:白石廉镇。材料为铁矿石,外镀有矿物质。

12.png

【简述】根据干燥和潮湿二状况下的显像,是一幅《吴女采桑图》。尤其是在潮湿状况下,一个古写的“桑”字①非常明显。此图发现,证明了古代的桑蚕养殖。
【参考索引】
①桑。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湖北教育出版社),頁.行:564.1、564.4
【发现四】“虞”字发现。尧禅位金印上有虞字,玉蝉上在唐、虞、夏字。
   13.jpg
【简述】尧禅位金印左侧面上,上面有虎字头,下面一个“吴”字。二枚玉蝉上,分别由“虞”字组成舜帝面像,还有“唐、夏”二字构成尧与禹的图像。
【发现五】麻姑像。我在马埠山脚下发现一尊麻姑图像,材料为麻石(玄武岩),有明显刻痕,雕法简朴。搬到马埠山寺后,用水清洗后,逐渐变成绿色,而背面的一个男子像不变,寺里的师傅也感到惊奇。第三天,我又上去,在干燥的石像上浇水,又变成绿色,如此反复几次,效果相同。
14.png
15.png
     伏羲八卦,轩后绿图。笔者判断麻姑庙里供奉的麻姑石像,为黄帝次妃嫫母像。嫫母小时候得天花后,脸上留有痘痕,叫麻子。旧时小孩子过天花(麻子)时,都到麻姑庙里祈祷。据传嫫母不喜欢照镜子,晚上干活,白天出门,面前总是戴着纱巾。后人把这种石头称麻石,又叫丑石。

     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和明朝罗颀《物原》等资料显示,有巢氏有着人类的远古时代“四大发明”——衣、食、住、葬。今天的我们虽然不能看见古人拨麻纺织,下面的陶瓦片上留下的卉草,麻布粗细纹,还可以看到手搓的麻线痕迹。
16.jpg
     人们过去农历称为夏历,把麻布称为夏布。麻线由粗变细,反映了由手工绕组到机杼纺织的一次次创新改进过程。《浮山志》有胡麻溪记载,麻溪吴氏、麻溪姚氏缘麻溪而名。

     同一座山有不同名称,每个名字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首歌。反映着人类的历史进程,文明的进步。

【参考索引】
《淮南子·汜论训》:(黄帝时)伯余初作衣,丝麻索缕,手经指剑笪獭
《路史》:“炎帝神农氏教之麻桑,以为布帛。黄帝有熊氏,命庸光辨乎,南以为司徒,种房谷以应戊己之方。〈注〉谓中种麻”。
清代金昌翕《三渊集拾遗·卷之九》诗“天地饶清淑,如何尔禀顽。娲皇未施手,嫫母巧同颜。凿凿千锥入,瘢瘢万痘斑。作磨研(缺)物,妙用在中间”。

关注枞阳人,了解枞阳事,欢迎访问《枞阳二三事》。

217

主题

1008

回帖

7904

积分

荣誉会员

积分
7904
性别
保密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 22: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汉书地理志》云:淮阳古陈国,舜后胡公所封也。太皞又号虙戏,故连言之虙戏,即伏羲,字异音义同也。帝舜之胄,有虞阏父者,为周武王陶正,武王赖其利器,用与其神明之后,封其子妫满于陈都,于宛丘之侧,是曰:陈胡公,以备三恪,妻以元女大姬。
关注枞阳人,了解枞阳事,欢迎访问《枞阳二三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