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渡航 于 2023-8-6 20:19 编辑
怪哉,发现了有熊氏儿孙们遗物 中国历史朝代体系是经过二千多年,百代人努力研究而形成的,未见到古籍上有人类起源于黄河流域说法,我们不能把商周时期文物去证明五千年前历史。屈原《远游》:“轩辕不可攀援兮……,至南巢而壹息”。秦始皇寻鼎于淮汜,汉武帝到枞阳作《盛唐枞阳之歌》,司马迁“浮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等等。江淮之间为巢地,群舒之地,也称荆舒。舜帝时,封黄帝后裔十九个氏族居住,而此时地球上绝大多数地方还没开发,江河随水淌,人们基本上生活在水边的高地上,开荒辟壤,休生养息。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一百四十》、《通鉴前编》、《潜夫论》、《路史》:“有虞氏作,封黄帝之后,一十有九侯伯国,于郦者为郦氏,俪氏,食其氏,侍其氏。皋陶有子三人,长伯翳,次仲甄,次封偃,为偃姓。偃匽之后,有州、绞、贰、轸、谣、皖、参、会、阮、棐、鬲、郦、郾、止、舒庸、舒鸠、舒龙、舒蓼、舒鲍、舒龚,后各以国命氏”。舜帝分封他们时,每个姓氏不过几户人家,各自分得一片区域土地、山林等,从事生产和生活,不能与周朝、汉朝封分等尔,因为舜帝都亲自参加耕地。舒为禹地,据明朝方以智推算,夏后氏时,天下总人口约在一千三百万左右,以我看没有那么多人口。从夏到周朝建立的一千多年中,由于战争、灾害等因素,有的氏族为了繁衍,发生迁移,进行新的开发,有的姓氏之间进行兼并,有的以国为姓,有的变作他姓。
《通鉴》:“夏桀少子淳维逃居北野”。商灭夏,夏桀的儿子逃到西北,为匈奴一支,以致后来的西夏形成。《魏书·序纪》“昌意少子,受封北土……秦汉,獯鬻、猃狁、山戎、匈奴之属。”他们尊昌意为祖。周灭商时,箕子隐居朝鲜。据民间说法,阴康氏后人也是此时通过北令海峡逃居美洲,说美洲是哥伦布发现的,是一种强盗逻辑,印第安人才是美洲的真正主人。这些记载和传说均反映了人们是在不断迁徒。 近来,枞阳县境内发现了有熊氏儿孙们遗物,更好地证明了,史书上的黄帝子孙们是真实存在。
一、颛顼像的发现 【发现一】颛顼像。发现地点:枞阳县项铺镇白石村野外。呈不规则形状,材料为本地岩石,有晶莹颗粒,颜色赤黄色。羊头涂有黑色胶漆,面有一长纹,人物的身份不小。 【简述】正面由颛顼二个字组成的面像。下面为一羊头像,颛顼水德,金生水。出生年当在丁未。或即位在辛未年。史料记载:位七十八年,年九十八岁。 【存疑】①《竹书》:元年帝即位居濮。(笺按,前史疑问曰:同一颛顼元年也,而世史以为丁未,薛史以为辛未何也?今《竹书》不言,无从考也。《汉志》东都濮阳故帝邱。许敬宗曰:以颛顼所居,故谓之帝邱)【笔者认为,所谓“濮”应是“璞”,产玉的地方,玉出昆冈】 ②《春秋外传》曰:少昊之衰,九黎乱德,颛顼受之。乃命重黎,苍林昌意之子也。金生水,故为水德,天下号曰高陽氏。
【发现二】颛顼大小印节。大小印节材料来源于本地岩石,大印节灰色中有白色颗粒,小印节为灰色中带有赤黄色颗粒,属于混合岩石粉末烧制。印柱上有黑色胶漆,有隶书笔意。 A、大印节
【简析】大印节正面左侧面,有明显隶笔“高陽”二字。背面左侧有“颛”字。我请问了周宏兴教授,“颛”字左“耑”右“页”,能不能把“页”放在下面,他说:可以。 B、大小印节合照,其雕刻的形与风格基本相同,且有隶书“陽”字笔意文字。 【简述】根据文献记载,隶书出现在葛字泉和黄帝布上。古代也有学者认为苍颉生活在伏羲氏前。 又据明朝吴道明撰《庐州府志》记载,颛帝时,天下分九州,扬州得名高阳氏。古字阳、羊、扬、杨同源。白扬里得名于白帝和阳帝,汉朝设有青阳巷和白扬巷,而非柳峰山有许多白扬树。今天扬州古称广陵郡,扬州府为明朝设置。古之扬州治所在曲阿、六、寿阳等。《禹贡》“淮海维扬州,彭蠡既都,阳鸟所居。三江既入,震泽致定”。《安庆传》、《桐城县志》等史料记载,古之三江,指今天枞阳一带江面。震泽、雷泽,当为一亿多前,浮山火山爆发所形成的周边水域。
二、颛顼七星铁斧及兆的发现 【发现三】颛顼七星铁斧。发现地:尧陵碑。材料为熔化的铁合金范模制成。 A、干燥状况下图像 B、潮湿状况下图像 【简述】颛顼七星铁斧。阳面由北斗七星组成的侧面像,阴面由颛字组成颛顼图像,额为干戈之状,星图组成须,午眉。斧是古代的权力象征,“帝”是后人前代帝王的尊称,古代称父。这枚斧,证明了颛顼观天文,察地理,将人与天上星宿联系在一起,也证明了颛顼时具备和掌握铁的冶炼和范模技术。 【参考索引】①《竹书笺注》:生颛顼于若水。(笺按《星傅》曰:北斗第七星曰瑶光,诗含神雾曰:瑶光如蜺贯月。正白感女枢,生颛顼。《风俗通》曰:颛顼戴干戈,是谓清明节移度,盖象招摇。) ②郑樵曰:北斗七星,在太微北,一曰天枢,二曰璇,三曰玑,四曰权,五曰玉衡,六曰开阳,七曰瑶光,一至四为魁,五至七为杓。 ③《路史》:颛顼通眉带午。
【发现四】颛顼几字兆。发现地:白石村。兆卜用具。材料为岩石粉制模烧制成,弧的边线可以看到制模痕迹。阳面有颛顼图像,阴面模糊不清。 【简述】这枚是不是史书所称的“玑”,目前不能确定,但可以用于占卜。古籍记载有三兆,玉兆、瓦兆、原兆。夏朝以前只有玉兆和瓦兆。
【发现五】颛顼牙兆。发现地:白石村。兆卜用具。材料为矾硵和其它矿物质混合制成。正面有棱两边构成颛顼像,背面为三个人物图像。 【简述】颛顼玉兆,明代赵釴认为,兆是颛顼发明的,颛顼玉兆,似玉。
三、与颛顼有亲缘关系的物品发现 【发现六】昌意斧,材料为本地岩石烧制而成,赤黄色,含晶莹颗粒,右下角有缺损,重量955克。 【简述】从遗物可以看出,阳面、阴面模糊,顶面呈“飞龙在天”之象。易曰:“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父母为天,顶面二个图像为少昊、昌意父母。
【简述】左侧面一“昊”字,笔法与下面的昊天氏陶制印节的“昊”字相同。右面为“昌”字构成图像。这把斧是子为父作,证实了少昊、昌意为黄帝子。 【参考索引】 《路史》:黄帝有熊氏,元妃西陵氏,曰傫祖,生昌意。元嚣龙苗,昌意就德,逊居若水,有子三人:长曰乾荒,次安,季悃。乾荒生帝颛顼,是为高阳氏。安处西土,后曰安息。悃迁北土,后为党项之辟,为拓跋氏。〈注〉《姓书辩》昌出昌意,则昌或始封也。然任后自有昌。 《史记·五帝本纪》:昌意娶蜀山氏,曰昌仆,生高阳。
【编号七】少昊金天氏印节。发现地:白石村。形状不规则,最大长度10cm,磠水疑固成。顶端为印面,有黑色残留物。
【简述】正面为古写“金”字组成面像,侧面有“昊”字,北面为雕刻“少”字。少昊金天氏,史称白精之帝,又曰青阳。
【编号八】少昊金天氏陶印节。这枚印节正面棱长5.5cm,印面对角长分别是5、4.5cm。材料来源于本地岩石烧制,赤黄色。印柱上有黑色胶漆,有字符,背面分为顶、左、右三面,有星图,三面组合有一人物像。
【简述】顶面、印面、背面左右两面共构成四个星象图。根据《皇极典》中《太微帝座图》标识:紫微在北斗星座上,北斗下为太微帝座图。印的顶面为紫微帝座星,印面疑似北斗星座图,背面右侧面比较明显,为《太微帝座图局部》有南屏四星,左侧面痕迹有点糊。 【参考索引】①《竹书纪年》:帝挚少昊氏母曰:女节见星如虹,下流华渚,既而梦接意,感生少昊,登帝位。 ②《路史》:少昊氏行二十有八宿,而民事定。〈注〉天祐紫薇经云:少昊明二十八宿,颛顼立九寺、九卿以应上象也。
【发现九】陆终哀祭文。发现地:尧陵碑北约五十米的一地埂边。据村民介绍,以前有几个墎(远古时的墓),已毁。
【简述】正面为“句吴回”三字,后面为“陆哀”二字组成图像,与尧陵碑发现“舜哀”式样相同。左右二面分别有“千古”、“奠”字。 【参考索引】①《史记·楚世家》: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 ②《通鉴前编》:帝初娶邹屠氏之女,生骆明。又娶胜濆氏之女,生卷章。庶子曰:穷蝉其不才。子曰:梼杌、骆明,姒姓,生伯鲧,鲧生禹,是为夏后氏。卷章妻曰女娇,生黎及回,黎与回代为祝融,于高辛之世,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曰樊,曰惠连,曰篯铿,曰会人,曰曹姓,曰季连。樊封于昆吾,篯铿封于彭,是为彭祖。 ③“颛顼之虚,故谓之帝丘。夏后之世,昆吾氏居之”。说明颛顼到昆吾这几代人同住一个区域。据《庐江县志》和《无为州志》记载,昆吾山为樊山。
【发现与探究】、颛顼制造浑仪 颛顼为历宗,他创造的历法八百年相差一天。《张胄元传》。按历帝纪,颛顼造浑仪,黄帝为盖天,以古未有岁差之法,如颛帝历,冬至日宿牛初,今宿斗六度,古正月建丑,又岁与岁合。……颛帝造浑仪,黄帝为盖天,皆以天象于盖,非今之所谓浑也。
【简述】1989年,安徽省枞阳县周潭镇七井村汤家遗址出土的方彝,笔者认为是颛顼所造。理由是:1、颛顼时,具备铁合金熔炼和范模技术。2、此彝图像体现了伏羲氏,以潜龙司历,少昊以凤鸟为历正。黄帝有盖天之说,以云记官的理念。3、金木水火土,以形见象,盖为五辰之图,四阿之像。4、底部为四时、八节之像,日、月、星为三光。以牛指丑,以子建极,用乙卯历法。5、盖天有《周髀》之法。盖口,按20×18cm勾实法切取,比例为5﹕4。覆盘底部为矩形12.7×10.5,比例约为5﹕4。高为44 cm与侧面底边10.5 cm约为4倍。“高逢白帝,禹梦玄彝”,这个彝没有传给大禹,可能被人私下转移了。
总而言之,经历了四千多年风雨洗涮,还能见到这么点遗物,实在是非常幸运。这些遗物发现反映了:一、约在四千六百年前的父权文化以及人文特征,那时不称帝,帝是后人尊称,当时称为父。二、金属的冶炼和范模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三、《周髀》的理论来源于盖天浑仪。四、发现黄帝家族成员的体系与史书记载的一致性。五、古代的帝王亲自参与社会生产活动或掌握一门专项技艺。六、我国真正历法完备性始于颛顼。从伏羲到颛顼是一次历史的跨越,说明了江淮文化是中华历史文化乃至于世界文明的先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