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二三事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查看: 853|回复: 0

皖江北岸桐枞庐三地四支南阳叶氏同根同源考略(八)

[复制链接]

13

主题

1

回帖

69

积分

新手入门

积分
69
性别
发表于 2023-4-2 15: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婺源与桐枞庐四支南阳叶氏关系密切
(1)婺源是其发源地。叶琛于1344年—1348年底在徽州府治所在地歙县任县丞。一干就是五整年。在歙县任职,叶琛有两大收获:一是当官获得了好名声。因叶琛为民办了许多实事、好事,留下好口碑,歙县志书记载“至正任,修儒学文庙,平邑金课有惠政”。1353年叶琛奉命到婺源平乱,摄州事一年,筹资修复朱文公庙;每天亲自上街施粥,救苦救难。宋濂的《叶治中历官记》记载至正“十三年三月,辨章三旦八公帅师平徽、饶,辟侯(叶琛)为行军都事,使者凡八至,然后令侯就道。八月,师次婺源州。州民素熟侯,诣辨章,乞侯摄州事,从之”。为什么“州民素熟侯”呢?因为叶琛早几年娶了朱氏,州民知道他是婺源人的女婿。二是另建一个家庭,繁衍了数万子孙。他聘娶侧室朱氏,育有四子,随后就一直带在身边生活,直到带至南京上清河,定居为止。四支后裔开枝绵蔓,集于皖中,遍布各地,为国为家,光宗耀祖。
(2)婺源是其中转避难地。婺源是朱夫人娘家。按中国传统说法,它不是孩子们的祖籍地,所以有人称他们“世居婺源”,很不准确。朱氏生于斯长于斯,成年后嫁给官人叶琛做了偏房,随迁相夫教子。与叶琛在一起生活不到20年,年纪轻轻就守寡,而且独自含辛茹苦抚养四个小孩。叶琛殉职南昌,被封为“大中大夫、轻骑都尉”,后被追封为南阳郡侯(见《明太祖实录》);嫡子仕绂至去世(1385年)都没有“承祖荫”(见丽水叶琛族谱),而是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叶琛嫡长孙叶永道(明史记载有误,记为叶琛之子)才被太祖接见,任命为“閤门使”(六品官)。丽水叶氏家谱记载“文修,字永道,行京九十九,由祖荫官授閤门使陞观察使”。从以上丽水叶琛家谱记载信息看,正室都没有受到什么朝庭优待,那么作为侧室就无须多说。为了维持一家人生计,朱氏夫人无奈让长子道荣(贵公)弃学经商,撑起家门。明朝建立后,明太祖为了江山社稷的稳固,不择手段,滥杀功臣,“火烧庆功楼”,制造“胡惟庸案”、“蓝玉案”,大把大把杀人。有的满门抄斩,有的竟被灭了九族。金陵城血雨腥风,白色恐怖。朱氏夫人为了安全起见,被迫携四子躲到婺源娘家避乱(因其它地方人生地不熟,无人可作依靠)。在娘家婺源躲了一段时间(十来年左右),孩子们纷纷长大,需要开基立业。婺源毕竟山多地少,娘家无法容下,必须寻找新的生存空间。这时,道元、道华自然就想到奔丧途中留意到的桐城峡山和岱鳌山两个地方了,他们就向母亲和大哥极力推荐。兄弟四人稳打稳扎,陆续迁徙桐城。先是道元第一个“吃螃蟹”,甘当迁徙“先锋”;其次是道荣(靖难之际1399—1402迁桐),见火叶谱《贵公传》;再到道华,道蔚是先同母亲迁至南陵,之后再迁至柳子寺。
(3)婺源是道元公归葬地。据道元公家族宗谱记载:道元“宦游皖桐岱鳌,爱山水之明秀,乐风俗之,遂卜宅于岱鳌山之旁,厥后临老复归婺源祭先祖墓,终于源,葬椒冲,有碑。配夫人王氏,生卒未详,葬岱鳌山大窊”。朱氏夫人带着一大家子,从婺源向山外移民,翻大山,过丘陵,穿皖南、跨长江,一路颠簸来到江北桐城。兄弟四人散开立基,各自白手起家,开荒筑室,忙里忙外,扎根成家,结婚生子。再加山水阻隔,婺源成了一家人遥远的“梦中之乡”。朱氏夫人一去不复返,抱憾终生;道元临老时,带着母亲的遗嘱,代表其他三兄弟,越过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回到“家婆窝里”扫墓祭祖。没料到,这一去竟把自己永远留在了他乡,葬于椒冲。但因椒冲地方太小,地名又不起眼,再加年湮代远,可能情况有变,至今都没有找到隶属哪个镇、哪个村,只有备考。
不过,道元公作为南阳叶氏一个支派(岱鳌山叶)的开基始祖,虽然承父荫被封为“忠显御史”,但临终没能叶落归“根”(岱鳌山),回到自己的创垂之地,死后没能与夫人合墓,与子孙永远地分开,这是他根本没料到的人生最大不幸。而且,道元公在西天看到了自己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福一、福二兄弟失和,子孙们由此分道扬镳,各自立万(官山派、叶家河派);一年到头,没有子孙来祭拜自己(不知葬地情有可原);埋在大凹口的夫人坟茔,没有子孙知道葬在哪,更谈不上修坟、扫墓了。
而作为裔孙的我,会不遗余力,尽心帮助;同时,也希望能得到道元公子孙们的积极支持和响应,让福一、福二后人早日相认!
综合以上五个方面考证,皖江北岸毗邻的桐城、枞阳、庐江四支南阳叶氏都来源于浙江丽水,他们的共同先祖,就是明末元初的南阳郡侯叶琛!
三、关于两个重要问题之释疑
(一)贵公家族宗谱为何不叙明其父和兄弟,而接上婺源中平世系
对此问题,我试作解析。答案是“他们”心知肚明装不知。当然,这个“他们”是指肇修时领修、作序和主编等少数人,与其他绝大多数贵公后人无关。为什么这么说呢?前文已说过,左光斗去婺源中平肯定是没有看到《叶氏家谱》。因中平那时已没有叶姓人居住了;早于南宋年间就举家迁往外庄(云庄)。而外庄与中平不在一地。中平现属江湾镇,外庄现属溪头乡。他说的“贵公为汉太尉四十九代之后,而唐秀州司户林秀公二十一代之裔也”,现在通过查证,发现此说法明显错误,前文已作过论述。
左御史是“外人”,不知道“贵公之父是谁”可以理解。那八世孙耀公和灿公总不能不知道吧?如果连此二人都不知道“贵公之父是谁”,那还修什么家谱,从何修起呢?
其实,太素公(叶耀)在修谱前就已清楚婺源中平叶氏世系渊源了。因灿公在序文中点到“幸余兄太素公司铎昆陵,有叶生者携其家乘,历叙叶氏之木本水源,支分委折,忠平一派是其嫡传”。据此分析,明显是“有而不用”。但贵公支派要明接中平世系肯定是接不了,也无法接得上;硬要往上凑,只能来个“囫囵吞枣”。
再说灿公也是知道贵公之父的。灿公在序文末尾说,“余叶之处桐者亦洞若观火,识其所由来矣!”既然对处桐者“洞若观火”,又知道从哪里而来的,不可能不清楚贵公之父是谁吧?
综上所述,我认为有三个因素。
首先是“他们”不愿认。为什么呢?贵公的子孙们认为,一世祖贵公作为叶琛的长子,“没沾光,只受累”。家谱,都是各姓氏子孙后代纂修的,首修一般在十世左右。仙逝数百年的“一世祖”,是无法“左右”领修子孙的意志和观点。贵公作为叶琛和朱氏的长子,按说叶琛被追封后,“承祖荫”的应是贵公。但事实上“承祖荫”的却是老二道元(道华族谱上记载的是“自己”,明代不可能出现“一家有两人世袭”,这也许是道华族谱没有记载道荣和道元的内在原因)。据其本家支谱和贞一公家族宗谱记载,官名为“忠显御史”。当初,有可能是老大道荣经商已上路子,事业有成,不想受体制束缚,或者是别的原因,而推让给了老二。另道荣还要帮助母亲,扶养三个弟弟成人。
其次,是“他们”不便认。贵公支派修谱时,太素和灿公等人在朝为官,也可能受当时政治方面因素的影响。因琛公在世,先仕元,后投明。明代末期,社会动荡,朝廷上“东林党”和“阉党”之争激烈,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蒙古人虎视眈眈,国家内忧外患。1625年,左光斗就被奸党陷害下狱致死。接着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清贵族入关,举国抗清,反对投降派。左光斗有个学生,名叫史可法,就是明末著名的抗清民族英雄。
其三,认林秀公为先祖“两全其美”。朱氏带四子正好停留过婺源,后又从婺源迁来;而婺源中平叶氏是名门,接上它可以光耀门庭。
当世同胞兄弟情同手足,无话可说。可后人们(指“他们”)却不这么看,总认为本支派先祖吃了亏、受了委屈。所以,干脆就来个“一不做、二不休”,谁也不认了。
对以上的“他们”,我并没有指责之意、也不敢有,因“他们”按辈份也是我的先祖。我作主、客观分析,算是模仿和复制“他们”当时的心境罢了。
还有,就是灿公说的“贵公有族弟居上清河”。我推测不应是贵公族弟,而应是二世祖“兴公”的二弟“昱”、或者三弟“清”,有可能是上辈们把它记错了而误传给叶灿。看“火叶谱”记载的一世祖贵公、二世祖兴公、三世祖文信、文忠、文礼三人“生卒娶育葬”信息都很齐全;怎么就“昱、清”二人词条,都是“生卒娶葬未详”呢?这二人完全有可能,是被贵公后来送回南京重振家业了。六世祖桐冈公来金陵应试时,还受到上清河族人的盛情款待。包括后来的贞公十二世孙履文,携表弟许可镳到金陵“同试南闱”都住在昌组家。 
(二)道元和道华两家族谱记载的道蔚公及其子等信息,与道蔚公族谱记载不一致问题
贞一公族谱记载,“贞一:自婺迁桐. 字号生未详,配吴孺人;吴氏生未详。子四:寿一、寿二、寿三、福四”。而道元公族谱记载“道蔚,行兰五,因兄居桐城,同母朱氏迁南陵,生子茂九。茂九复迁桐城柳祖(子)寺”。 道华公族谱记载与道元公族谱记载的大体一致,“道蔚,行兰五,因兄居桐城,公同母迁南陵,子一茂九”。 
两相比较,就贞一公本人而言,自家谱上没有他另一个名字“道蔚” ,没有记载随母迁南陵事,也没有记载兄弟排行顺序;而另两家谱上没有记载道蔚“讳贞”或“讳贞一”的别名。彼此正好互为补充。我族是在十世左右肇修宗谱,首修时因年代久远,一世祖个人及家庭的有关信息留传下来不多,掌握得少,所以只记载了这么多.修谱人不敢”添油加醋”。我族一修谱只是手抄本,仅有两套,桐、庐各一,未付梓。二修前,在庐的一套被“寇毁”,好在桐本尚存。现在,通过信息“共享”,我们家族终于知道了一世祖“贞一公”另名“道蔚”,在兄弟中排行老小,迁桐前随母还在南陵某地暂住了一段时间;据说还是到儿子当家时才迁桐的。长子寿一娶夏氏生子文,入军籍后中断;三子寿三公娶周氏,无后。现在的贞一公后人主要是次子寿二和四子福四两支延续下来。福四迁至舒城,到第六世光世(皆以贞一公为第一世),于成化年间又迁回庐北妙光寺;寿二支派第四世思贤(同前)携侄永鑑(思铭公长子),于成化年间迁庐江双涧口(罗河镇高桥村)。
另就贞一公与吴孺人生子取名情况而言 ,贞一公四子,取名“寿”和“福”字 ,前三个以“寿”字排序;第四个儿子为什么改叫“福四 ”,而不叫“寿四”或“福一”呢?有点让人莫名其妙。而另两家记载的都是“子一茂九”。那“茂九”从何而来呢?我们先盘算一下,老大道荣公养了三子,老二道元公养了“福一、福二”二子,老三道华公养了“茂一、茂二、茂三”三子,一共是八兄弟。依此推断“茂九”先是从道华家开始起算排序的,再到老大、老二家,最后是老小道蔚家.老小道蔚结婚要迟一些只记载一个,且仅以“茂九”代之。后来因没有及时跟进和添加信息,再加上不涉及本家族,所以无人过问,也就不了了之;续修时照录就行,没人追问。至于贞一公第四子,按常理应叫“寿四”,为何改名“福四”呢?我揣测,可能是与福四出生的时辰——俗称“命八字”有关。“寿”字在五行中属“金”,与“金”相生的是“水”,相克的是“木”;“茂”字在五行中属“木”,“福”字在五行中属“水”。兄弟只能相生,怎能相克呢?所以取“福”而不取“茂”。正好在自家又排行老四,故取名“福四”。它也不是按道元子排序而来。
关注枞阳人,了解枞阳事,欢迎访问《枞阳二三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