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二三事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查看: 714|回复: 0

皖江北岸桐枞庐三地四支南阳叶氏同根同源考略(六)

[复制链接]

13

主题

1

回帖

69

积分

新手入门

积分
69
性别
发表于 2023-4-2 08:4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其四、新近发现官山派与道华公家族的合修谱卷
据谱载,道元公携长子福一(官山派)占籍岱鳌山(或桐城或枞阳,具体位置不详);而道元公次子福二后转迁至桐城吕亭开基创业,叶家河叶氏从此一支独秀,独撑支派。为查找官山派后裔,笔者调动人脉资源,发动附近宗亲查找,访遍庐江县乐桥镇境内叶姓人村庄,翻遍辖区叶姓人口信息,结果都与官山派无关。据此推断,道元公当年落户地应在岱鳌山南麓的桐城(含枞阳)境内,后看施泽在《叶氏源流小序》中提到“开基於吾桐岱鳌山之阳者,则道元也。”山之阳,那不就是在岱鳌山的南边吗?那么它现在的归属地,可能是在枞阳县钱桥镇或麒麟镇周边(尚待查证)。
就在本人撰写此文、苦于找不到官山派后裔、难以继续下笔之时,突然从枞阳官埠桥传来佳音。还是那位叶项宗亲给我打来电话,说他们家发现了一本官山派的支谱。真是冥冥之中,祖宗庇佑显灵!
他先用微信给我传来几张谱文照片,官山派谱书前页就有“福一公”的名字,但文字特别少,仅有寥寥19个字,“福一公,妣郑氏合葬周庄上首月形寅申向有碑”。据他说这本谱单独成册,记载的信息不是本家族先人,但是后面又印有和道华公家族同样的字辈。不久,又给我提供了道华公家族八次修谱的详细情况。我看后立马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原来官山派早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就和道华公家族合谱了。相隔两天,他再给我传来官山派专卷(第八卷)电子档。我翻看了一下,前几页记载的先祖世系信息过于简单。我推测这应该是官山派家族近两百年来的首次修谱。可能是因本支人丁较少,经历了十多世,自家想修谱而修不了,但又怕本支源流时间过长中断,就自然找到同宗同祖的峡山叶氏,请求与道华公家族靠谱合修,这样就有了“树德堂”宗谱第八卷——《官山派支谱》。345年前的合修铁证就摆在眼前,还要我多费什么文字呢?
其五、有关佐证
(一)贵公家族与其他三家交往不断,有序文见证
1、叶酉序论贵公与道华公两家迁桐时间相差无几。他在《叶氏宗谱卷首序》中说“我始祖与峡山始祖,明初俱自婺源而迁桐城,而或先或后不一其时,或城或山不一其地,遂各成一族,所谓一而二,其实无二姓也”。贵公迁桐稍微早一点,落户桐城西门余家冲(经商);而道华迁桐略迟一些,落户峡山,且在乡下。
2、叶灼序论“分居四支,同为琛公后,因议合谱”;且贵公家族与道元、道华家族来往频繁,关系密切。1827年,贵公十二世孙叶灼(号仲平,1793年进士)为叶家河叶氏重修族谱时写了一篇序文,他在文中说:“族兄鸣鹏修叶家河族谱,偕文质、向南,群从。以旧谱示予,嘱作序,欣然应之曰:此所以尊祖敬宗而合族者也,予方修谱,乐得稽世系,百证同异,敢谢以不文?谨按旧谱所载,吾族始受姓氏历世久远,元末讳琛公从明太祖,督师南昌,剿陈寇死,封南阳郡侯。子四人,道荣、道元、道华、道蔚,奉母朱夫人避乱居婺源。道元公先迁桐,居岱嶅山,长福一、次福二,未几,福二公改迁叶家河;道荣公亦迁桐,居西门;道华公迁桐,居峡山;道蔚公奉母迁南陵,复迁桐,居柳祖寺。就此而论分居四支,同为琛公后,因议合谱。…近世以来,人心不古,一本九族视若途人,分支礼渐远,情意愈疏,有患难不相恤者,安用谱为?余忆少时见文质之祖鸣鸾、伯祖鸣谦诸公,执子姪礼来谒,先大父诸父诸兄,意气相孚,缓急相顾,会晤无虚。曰敦睦有古风,不啻一门叔姪弟兄之相亲爱焉。峡山族繁,人皆醇朴,荆三先生敦孝友,竭力延师课子华清,蜚声庠序,与予至厚,惜乎不寿!老年课孙大椿,督责更甚。癸丑(1793处)予成进士过峡山,谒庙题匾,肃然起敬。后十余年见大椿於村学,能读父书,忻喜劝勉。不数年冠童子军,补博士弟子员,登贤能书,诚足光大吾门也。而峡山之华清与文质之祖若父,俱系屡世深契而未尝合谱,盖因聚散无常,艰於总汇,固耳虽然凡吾族姓同出叶公,木本水源皆当追溯,兄修新谱而深尊祖,敬宗合族之心,孝悌油然而生,洵善举也!吾愿后世子孙睹此谱牒,城乡连为一体式,相好而无相尤,如昔日先大夫之视鸣鸾诸公。予今日之视鸣鹏、文质,虽未合谱较善於合谱也,则幸甚!”他在文中称鸣鹏为“族兄”,自称“族弟”;并叙述了往来走动情况。
3、叶球序论“断之支派有四,固兄弟行也”。1847年贵公后裔叶球(字叔华,又字琢斋,1840年进士)为“井边叶氏”四修族谱作序时,说到“…吾族自春秋楚子高公得姓以来,数千年有奇,顾其代荒远,略之可也。由明初之由婺迁桐者,断之支派有四:贵公,迁桐之西门,球之始祖也;道华公,迁桐之峡山;道元公,迁桐之叶家河;贞一公,迁桐之柳峰井边地。贞公之四世有思贤公、思铭公,铭公仍贞公之旧,贤公后徙庐之双涧,世为庐人焉。人之称叶氏者,往往区井边、双涧、西门、峡山、叶家河而五之,而不知吾叶氏之始迁祖者,固兄弟行也。”
以上三人同为贵公裔孙中的娇娇者,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期,且都是清朝进士。三人为家族宗谱续修,作出过很大贡献。虽然明知四家是同本同源,但贵公支派仍然在族谱中没有承认。
我常闲坐静思:贵公支派人文蔚然,裔孙考中进士者多,而左光斗给出的叶氏祖源之说竟然默示领受至今。三百年来,期间1830年,贵公第十二世孙叶灼在《重修叶家河支谱序》中对祖源问题有过发问,“按吾家旧谱,迁桐始祖讳贵,世居婺源,明初商于金陵上清河,靖难之际卜居桐之西山,传为汉太尉讳尤四十九世孙,唐讳林秀二十一世孙,不详其祖若父名。大约先后来桐,乡城远隔,并不知同祖。迁居事参考新安新谱。唐长兴元年,岁大饥,衢寇纷扰,林秀公率义勇到婺源忠平镇剿捕,始平,发廪赈济民,深德之遂在焉,诏授越州司户,勋民昭著如此。乃君家旧谱载太尉而不载林秀公,似我两家分派已在林秀公以前耶。新安新谱未载琛公事,岂公之发迹不在婺源?而其子奉母避乱暂居,旋即转徙耶。昔石林公谱序云,太尉而上十有三世,俱未可尽信,故新安旧谱镌自明嘉靖戊子(1528年),亦云太尉以上盖阙无征,所以传信也。虽然家人之萃涣,情谊之疏密,又不在乎谱之分合也”。叶灼之言,实事求是,“不详其祖若父名”;而并不如叶灿所说的,“余叶之处桐者,亦洞若观火,识其所由来矣”。可能是怯于八世祖叶灿的定论吧?他在序文中说到,“此其世图世系考据分明,付之剞劂后,之子若孙当以吾言为权舆巳”。
直到现在,桐城贵公支派的祖源问题,依然如旧。这令我很纠心和闹心,同时让我滋生了写作此文的初心。我想通过全面考证,寻根问祖,为先祖叶琛追远收族和睦族(没有攀附名门望族之意),让四大家族达成共祖共识,认祖归宗,家人相认,枝繁叶茂,光宗报国。携手并驾齐驱,共赴美好前程!
关注枞阳人,了解枞阳事,欢迎访问《枞阳二三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