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二三事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查看: 723|回复: 0

皖江北岸桐枞庐三地四支南阳叶氏同根同源考略

[复制链接]

13

主题

1

回帖

69

积分

新手入门

积分
69
性别
发表于 2023-4-2 08:2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道华公(峡山叶)族谱序文中关于世系源流记载
1、像赞摘录
(1)南阳侯琛公像赞“忠节炳朗日星,从来不多概见,国朝第一名臣”(备注:应该是丢了第一句“文章昭回云汉”)。
(2)袭封南阳侯道华公像赞:披赤心以扶国,食报无穷拓鸿业,以肇家庙祀何极。
2、谱序中关于世系源流记载摘录
(1)“…吾族之居峡山也,于今盖有十余世矣,始祖则推道华公。而史所载琛公者,其父也。以文学著中探花;目击元纲解组,国祚将移,遂隐居不仕。与刘基宋濂章溢诸公莫逆交,毋何我太祖高皇帝起崛于濠。四人俱往从焉。高皇帝称为先生而不名。后克南昌,命琛公镇之。时陈寇悉至,我琛公势尽力穷志在死敌,遂犯陈而亡。南昌父老沐其存日之恩膏,悯其没世之忠义,刻像于豫章忠节庙,四时享祀不忒。高皇帝嘉乃丕绩,封为南阳郡侯。时始祖道华公尚避乱于徽州之婺源,闻父已没奔丧南昌,后负像归。道经桐城爱峡谷之胜,廼居焉…”——《旧叙》〈崇祯九年(1636年)九世孙 玉芳〉
(2)“…始祖道华公与弟道蔚公,于高皇帝二十八年釐正其牒始自周之叶公,历汉唐宋元迨我琛公及道华公,其世系班班可考…”——《谱序》〈崇祯丙子年(1636年) 太仆寺少卿 倪应眷〉
(3)“…我始祖与峡山始祖,明初俱自婺源而迁桐城,而或先或后不一其时,或城或山不一其地,遂各成一族,所谓一而二,其实无二姓也。道华公始迁于桐之峡谷即厘正谱牒,系班班可考焉…”——《叶氏宗谱 卷首 酉序》〈乾隆32年 (1732年)族裔 酉〉
(4)“…吾宗先世姓肇叶公望出南阳至汉大中大夫。望始迁丹阳,后克承公适黄巢之乱,始迁歙之黄墩。厥孙唐承直郎林秀公,始迁婺源之忠平,子孙蕃衍,文章节义,簪笏蝉联为新安钜族。元至正间琛公厘正旧牒世次昭然。胜朝开国,琛公靖节南昌,子道华公荫爵,爱桐峡山之胜,遂卜居焉…”——《续修族谱自序》〈乾隆丁亥(1732年)七月十二世孙 麟书 士元〉
(5)“…受姓之始则首叶公。叙迁派之由,则推前明忠烈琛公之子道华公,而他处弗言,盖亦老泉亲尽不及之意乎…”—《重修族谱序》〈乾隆三十二年(1732年)王洛〉
3、谱文中关于世系源流记载摘录
琛公,元末探花,见元天运已去,人心已离,遂隐居不仕,与宋濂刘基章溢称莫逆之交。后明太祖崛起中原,公翻然曰“其真汉主也!”遂从之,为帷幄之臣,参密谋典词诰。太祖称先生而不名。后兵克南昌,陈寇争之,统军出击大胜之。友谅悉,兵围之月余,兵疲粮尽,复率十四将鏖战而死鄱阳。太祖登极,追封南阳郡侯,谥忠烈袭爵,立庙设像祀之。夫人朱氏,追封一品夫人。事载明纪。子,道华、道蔚。公葬桐城峡谷月山之顶,有碑。(该记载有误。据《南昌府志》记载,“琛公配享功臣庙”,他和行省都事万思诚先就义于南昌;其余十二人后战死于南昌周边,功臣庙统一建在南昌。)
道华,行兰四,生元末八月二十二辰时,因靖节南昌,兵贼未息,偕母朱夫人居徽之婺源,后明太祖扩定中原,思琛公之忠义,袭封南阳郡侯,赐铁券二道,娶杨氏袭封一品夫人。子:茂一,茂二,茂三。公宦游桐城,爱峡山之胜遂居焉。公葬祠后月角东嘴午向,妣葬祠后小塘东嘴酉向。
道蔚,行兰五,因兄居桐城,公同母迁南陵,子一茂九。
〈三〉道蔚公(井边叶)族谱序文中关于世系源流记载
1、像赞摘录
(1)南阳侯琛公赞曰:文章昭回云汉,忠节炳朗日星。从来不多概见,国朝第一名臣。
(2)谥锡忠显御史道元公赞曰:道元之德,朝野相蒙;道元之功,岱岳并崇;厥德厥功,伊谁与同?
(3)叶家井始祖贞一公赞曰:贞公仪容,盖世之雄;忠信孝友,正气所钟;迁桐自婺,卜居柳峰;古井之畔,永为华宗。
2、谱序中关于世系源流记载摘录
(1)“…独至琛公,当元季时隐于浙之处州,与刘基、宋濂、章溢诸先生相友善,及明兴同应聘为佐命,后膺简出守南昌。陈寇大举困城,饷援俱绝死…夫以孤城久困而志不少屈也,烈烈大节非即张巡、许远其人哉!明太祖嘉其忠,而赠以南阳侯,建庙致祭宜矣。公之子道元、道华因父难奉母避乱,与昆季贞、贵二公同处徽之婺源 ,继复偕昆季分徙于桐。迁柳峰北者,贞一公也;迁西门者,贵公也;迁峡山、岱鳌山者,道元、道华也。贞公传四世至思贤、思铭,贤公复徙庐至双涧…”——《叶氏源流宗谱序》〈万历辛亥年(1611年)  章应斗再撰〉
(2)“…历传至林秀公为秀州司户参军,值朱温乱,克全唐节。历新安之婺源,实始于林秀公。昔余与表兄履文先生同试南闱,寓金陵上清河表兄族人昌组家。叙居婺迁桐有数支,溯其源咸属贞公之从兄弟也。贞公为汉太尉四十九代之后,唐秀州司户林秀公二十一代之裔也。迁桐西门讳贵公者,今曾城先生是其后也;迁峡山讳道华者,茂一二三是其后也;迁叶家河者讳道元者,福二公是其后也。贞公迁柳子寺井边,即余外祖父之始祖也。公之家于柳子寺有年矣。历四世传思贤公、思铭公,思贤复徙庐至双涧,迄今十有余世。…家乘之修。将竣,命余为之序,余即以平昔阅之史鉴,闻之上清河昌组者述之于首,以俟叶之后世子孙知所由来耳…”——《叶氏宗谱序》〈万历辛亥年(1611年)赐进士第愚外孙  许可镳〉
(3)“…第溯叶氏地祥之祖,则自明之贞一公始。公世居徽之婺源,因避乱红巾,遂渡江迁桐之东乡,见黄山峙其前,方溪带其后,龙山耸翠于左,柳峰挺秀于右,山水奇秀,固桐之武陵区也。于是手 剪蒿蓬,遂开基兹土以耕凿,诗书世其家。生子四人,伯寿一,仲寿二,叔寿三,季福四。寿二传茂春,茂春传思贤、思铭二公。贤公之裔后复徙潜(川)之双涧口以家焉。福四传庆熙,庆熙传克昌,克昌传祥瑞,祥瑞传光世,而复迁庐之北乡妙光寺居焉。自今数支昌炽,家声几甲潜桐…”——《叶氏宗谱序》〈康熙四十年(1701年)邑庠生  王梦豸〉
(4)“…余族系何基而昉乎?始自南阳,继迁婺源,迄元末我贞公偕兄弟避红巾乱,遂由婺源迁桐,卜居柳峰之北。生四子,长寿一,次寿二,次寿三,次福四。寿二传茂春公,茂春传思贤、思铭,思铭仍留于桐。我祖思贤于明成化三年复徙庐邑,筑室双溪焉。传六世至我和公与桐守泉、思泉、象朴、逸宇、桐郊、芳林于明万历辛亥岁,崇修家乘。今又百余年,…今年夏四月,有杨子又瞻自宛陵来,挟姓氏之图以献,族之少长咸翕然称快,爰授杨子以家乘之任。杨子按次而考之,上遡元明,下逮本朝,其中不可知者盖阙之,纂订一谱,派衍一十六世…”——《重修宗谱序》〈康熙辛巳年仲冬月(1701年)十三世孙 维典〉
(5)“…可合之时则不得不分之者,往往然矣。余叶之自婺源而迁桐者众矣,若道华公、道元公、贵公与余贞公兄弟也,此本合而不可分者,故畴昔之谱同。乃迄今三百余年,子孙蕃衍以数千计,里居星散以数百计,散而徙四方者,道阻且长,以数千里计,欲如畴昔之合, 势必有所不能。何则?昔之人亲,今之人疏;昔之人寡,今之人多;昔之人聚,今之人散,则虽起昔人于今日,亦不得不听其分而不合也。故兹谱之修,独分之而不合之,专详柳子、双涧、妙光寺之一脉,于贞公一十六代之世系则序之,而外此弗序也…”——《续修家谱序》〈康熙四十年(1701年)十三世孙 雄〉
(6)“…即如吾祖贞、贵二公,兄弟自婺迁桐徙庐,其谱具在。有明之际所载,贤者若而人,不贤者若而人,才者若而人,不才者若而人。今按籍而稽之,其愿为贤者乎,抑愿为不贤者乎,其愿为才者乎,抑願为不才者乎,此不待智者而后辨也。予尝读之,每掩卷太息,以为不能与…”—《续修家谱序》〈康熙四十年(1701年)十三世孙 可俊〉
(7)“…吾家系出聃季,继迁婺源。自周而秦汉,由晋魏及唐宋,前后五代中各有传人。逮元末我贞公避乱迁桐柳峰,始有叶氏,群奉公为一世祖,其发源于积石岷嶓也…”——《重修家谱序》<康熙辛巳年(1701年)十四世孙&#160;&#160;万荫>
(8)“…余南阳叶氏,其先楚人,司马公戌生子高公诸梁。子高公靖楚难,老于叶。叶,封邑地名也,子孙因以为姓。得姓以来,代有闻人。吴有都尉公雄,唐有处州公法喜,宋有宰相颙公,有参政公梦得,有水心先生,适继有南阳侯琛公,有谥锡忠显御史道元公,其他垂声名、光史册者盖多。惜乎,遭逢元季兵燹流离,我始祖贞一公自婺迁桐,未携旧牒,世系缺如,可胜叹哉…”——《三修宗谱序》〈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十三世孙&#160;&#160;月盛〉
(9)“…我始祖贞一公,其先居徽之婺源也。因元末避乱红巾,渡江适桐,卜居井边,传至四世讳思贤、思铭二公。贤公素爱山水,于明成化三年遊至庐之南乡。环宅左有双涧溪焉,绿竹丛生,猗猗增华…”——《三修宗谱序》〈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十三世孙&#160;&#160;瑞〉
(10)“…吾邑东乡叶氏,始迁祖曰贞一,元至正间与其从父昆弟曰贵、曰道华、曰道元,由徽之婺源辟地至桐。贵居邑之西门,道华居邑之峡山,道元居邑之叶家河。而贞一居柳峰北麓之井边,遂为井边叶氏…”——《叶氏四修宗谱叙》〈道光廿七年(1847年)修职郎、副举人&#160;&#160;房聚五〉
(11)“…至春秋时,楚沈诸梁食邑于叶,以受姓,历数千载,代有传人。至贞一公于明初由婺源迁桐,宅于东乡柳子寺,此南阳叶氏发祥之始祖也。历四世至思贤公、思铭公,相为济美。贤公谋迁于庐邑,铭公仍居于桐…”《叶氏四修宗谱序》〈道光廿七年(1847年)赐进士出身&#160;&#160;方宝庆〉
(12)“…吾族自春秋楚子高公得姓以来,数千年有奇,顾其代荒远,略之可也。由明初之由婺迁桐者,断之支派有四:贵公,迁桐之西门,球之始祖也;道华公,迁桐之峡山;道元公,迁桐之叶家河;贞一公,迁桐之柳峰井边地。贞公之四世有思贤公、思铭公,铭公仍贞公之旧,贤公后徙庐之双涧,世为庐人焉。人之称叶氏者,往往区井边、双涧、西门、峡山、叶家河而五之,而不知吾叶氏之始迁祖者,固兄弟行也。故前代之谱从合。支分派别,土著各远,始支其祠与谱 以从便。而井边、双涧,虽异郡而接壤,为贞公后者,祠分谱仍合焉…”——《南阳四修宗谱序》〈道光廿七年(1847年)赐进士出身 南阳后裔&#160;&#160;琢斋球&#160;〉
(13)“…桐庐叶氏久称望族,粤稽春秋时,楚沈诸梁食邑于叶,乃更沈而以叶为姓,历数千年,代有闻人。至贞一公避元季兵乱,由婺源迁桐,卜居柳峰北。传四世至思贤、思铭二公,贤公迁庐, 铭公仍居桐邑…”——《五修宗谱序》〈光绪八年(1882年)赐进士出身 正一品 刘秉璋〉
(14)“…夫谱之作也,所以明昭穆,定尊卑,收涣散,敬宗所以睦族也,谱牒之事不綦重哉。我叶自楚诸梁授姓以后,代有伟人,文臣之功绩,武将之忠烈,在在有声,不烦文之细赘也。由元季琛公之子道元,因父难避乱徽之婺源,与昆弟贞、贵二公偕处焉。迨其后,贞、贵二公与道元、道华诸公渡江迁桐,各散居焉。其先则一也,其后则分也。文之始祖贞一迁居柳峰之井边…”——《五修宗谱延文序》〈光绪八年(1882年)十七世孙 延文〉
(15)“…有族焉,支延派衍于两邑之间,传世将三十,历年逾五百,丁口累千且万,相望而并盛,比疏而益亲,远近称之,是曰桐庐叶氏。叶氏之先有贞一公,元明之交由婺迁桐,卜食柳峰井边,为其始祖。四传至思贤、思铭,贤公徙庐双涧。于是叶氏在桐称井边,在庐称双涧,而溯源则同祖贞一。综称桐庐谱,创于万历辛亥,而续于康熙辛巳、乾隆己丑、道光&#160;丁未、光绪壬午,凡已五修。壬午距今四十有三年…余按其旧谱所载,贵公、道元、道华与贞公之后之在井边、双涧,谱虽未分而祠亦自别建。今者祖贞公者合力共建一祠于柳峰之北…”——《叶氏六修宗谱序》〈中华民国十三年(1924年)安徽省第一届议员&#160;&#160;方琛〉
3、谱文中关于世系源流记载摘录
(1)贞一:自婺迁桐.&#160;字号生未详,配吴孺人;吴氏生未详。子四:寿一、寿二、寿三、福四。公妣终未详。葬次子寿二公私下坟嘴山。赞曰:植木有本本,固枝芳流水;有源源远流,长肇基鹫岭;云树苍苍王,宫之谷华子;之冈谋及卜,筮终焉允臧。修德垂荫,奕叶缥缃。
(2)寿二(贞一次子),字号生未详,配吴氏,生未详。生子三,茂春、佛保、佛关;公妣终未详。合葬刘家嘴子山午向。赞曰:天性孝义,毋惮流离,从亲避乱,鶺鸰分飞泉甘境僻,媚兹永栖创业垂统,式谷相贻!
道元、道华、道蔚三个家族,宗谱肇修各自时间不同,有先有后,且相互音讯不同;但是从文字记载的信息看,有许多内容惊人地相似和相近,诸多信息保持了一致性。如四个兄弟姓名和字号、排行顺序、配偶姓氏,男孩姓名,住家方位,叶琛及道元公官衔名称、赞词,举家迁徙原因和路径等。
综上所述,现散居在桐城、枞阳、庐江的三地四支南阳叶氏子孙乃是同根同源。道荣、道元、道华、道蔚为同胞兄弟。当初“因父难避乱徽之婺源”,“由明初之由婺迁桐者,断之支派有四”,“迨其后,贞、贵二公与道元、道华诸公渡江迁桐,各散居焉。其先则一也,其后则分也。”(续前)
关注枞阳人,了解枞阳事,欢迎访问《枞阳二三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