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渡航 于 2022-10-20 16:39 编辑
这桩“无头”案,主人是谁? 说起娘娘凹(窪),现今枞阳县项铺、白梅、白柳、金社几个乡镇年龄大的人都知道。横在柳峰山东面与螺丝尘之间一条山岗,是火山爆发后形成的偃塞坝,二边坡度约75度。过去香客的路线:浮山过渡到石溪经扬子江口、天真寺(白云海会)到新(幸)庵、黄檗寺,过岭通往白云岩。另一条石溪——刘门——彭庄——安箕山——六儿巷——娘娘凹、白云岩、钱铺、无为等的一条古道。岭北有一地方称额头拐(读音),指的是人们上坡时,如果头稍向前低一点,有被岩石碰到的危险,故称为“仰”。现在的古道已被草木覆盖,很难找到原来的路了。 2022年10月7日中午,我和古文化爱好者汪艮明、东边小学退休教师王龙国二位先生从古墩头的救援水泥路上山。他们如数家珍地说,这是一凹冈、二凹冈、三凹冈……九凹冈,那是陈家山、余庄等等,以前在这里砍柴,就是爬着这个陡坡挑柴回家,诉说当年的艰辛。 不知不觉来到一座新修的庙前,我看到有几块古石头,用手拂去上面的残叶和灰尘,拿起手机就拍。王老师介绍说:过去,这个庙是石头做盖顶,里面有石头雕像,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几年,我和庄上几个伙伴从孙畈兴大涧回家经过此处,有一个年轻的村民用石头砸掉了石像的头,并抛到山下。我也曾认识此人,可能是某种巧合,他却英年早逝了。于是,本地都传得神乎起来。有二个村民曾将这个庙顶抬回当桌子使用,又被送还原处。 庙顶盖是不规则的六边形,有损坏,对角最大长度为148厘米,还有古庙残石余留。有一块赤黄色石头,十分高古,呈不规则形状,最长约90厘米,最宽约80厘米,周边没有凿痕,整块石头为天然石。上面有许多大小不同丁眼,非自然形成,有人工痕迹,排列有序,有的残缺、模糊不清,但能证明金属工具出现。我把二张照片与一些对古文化爱好人士交流,一致认为是远古时期的星象图。 后来,我又问本地一些人士,都说叫土地庙。我开玩笑说,这方土地太厉害,管到天上事,数起天上星星了。 寺庙文化是古人生活中不可少的文化。我想能否从石像的残留找点线索,据说这个庙是陶兆白新修的,于是,我又再次上山。陶老板介绍说:以前有二尊大的石像,五尊小的,小的去向不明,大石像的头甩到山下,只有身体部分还在,我请石匠做了头像,还在新庙里。我心里在想,这座土地庙严重地超编了。 以前,柳峰最南端的一峰上有二块巨石,一大一小,约在1972年前后的正月初一日,龙虎村几个青年用木杠将其撬掉,为首者有“力拔山兮”之勇,可惜英年早逝,见证者还在诉说。这块石头记载着大禹的治水的丰功伟绩,为蝌蚪文,《龙眠风雅》可找到诗的记载。曹操当年称这座山为“坟丘”。“会稽以坟丘”这块石头,像一座丰碑。曹操饮马长江,说他到浙江绍兴的会稽,那很荒唐吧。 我又问陶老板:据说柳峰山有一个庙,你可知道?他说:庙基还在,石像被人推到山下,我叫人抬过来,放在另一庙里。我们来到另一个庙里,他指着石供案和石像说:“石像是村民放到山崖上,让它从顺着坡滚下来的,头砸坏了半边。我请石匠修了,老石匠当时说,石像是一尊女像。他问我是什么庙?我说:大家都讲是龙王庙。老石匠就按龙王模样做了头像。他当时是说,这几尊石像的石头,我曾未见过,据我家祖传,石质和雕法相当的古老”。 我笑笑说:大水什么时候冲到柳峰山顶了?那山神不是很有意见了。龙王什么时候换成女的?你侪在瞎搞了。
看来收获不大,我又问周边可还有什么庙?他说:我这个地方叫古墩头,以前是个庵的遗址,我辟为菜地,下面还有一个叫黄檗寺的地方。我在庵的周边找不到什么有价值的证据,于是,前往黄檗寺。经过七拐八弯的山道,我们来到村民陶龙银家,他的家以前住在黄檗寺。于是,他拿起一把镰刀,边走边聊:“我父亲兄弟二人,以前住在黄檗寺,伯父出了祸事后,就搬到山下。我今年74岁,大约三四岁时搬下来,寺的后檐基脚,前檐的石头坎还在,以前是草屋,四开间。”陶老砍掉石阶边的刺和杂草,我们上了遗址,右边涧沟有一口水井,被土掩没一部分。站在这里,虽然是山风习习,四周苍翠,环境清幽,作为古代的僧人们在这里苦志清修,是十分难为的,怪不得受到人们敬仰。
据王老师介绍,他住的村庄王家老屋(黄泥冈)北头有一古遗址,现在人们称呼为毛古墩,以前没有这么大,可以看到青砖,后来队里兴塘,在上面增加了塘泥。另有一块地称塔地,以前有娘娘塔,已毁。看来这些遗址的名称入手,唯独从黄檗寺寻找线索。
黄檗寺,明朝的《安庆志》《桐城县志》均可查到。湖隐堂释氏子晓莹禅师,于南宋绍兴乙亥(1155)十月撰写的《罗湖野录》记载:“沩山小秀禅师与法云大秀禅师。久依天衣怀公。号为饱参。俱有时名。故丛林以大小呼之。因结伴探诸方。首谒圆鉴远公于浮山。远欲罗致。乃示以偈,并所编《禅门九带集》而谕之曰。非上根利智。何足语此哉。大秀阴知其意。即和偈曰。孰能一日两梳头。繓得髻根牢便休。大底还佗肌骨好。不搽红粉也风流。于时。南禅师居黄檗积翠庵。小秀闻僧举三关语。悚然惊异。欲往见之。大秀曰。吾不疑矣。小秀于是独行。大秀迟其不复。潜令僧窥南公作为。僧至。期月见其孤坐一榻。泊如也。返告大秀曰。此老无佗长。但修行道者僧耳。大秀由是让小秀曰。这措大中途失守。负吾先师。大秀寻游淮上。首众僧于白云。而端禅师举之出世四面山。小秀于黄檗。久而有契证。闻大秀迁栖贤。以偈寄曰。七百高僧法战场。庐公一偈尽归降。无人截断黄梅路。刚被迢迢过九江。又尝颂三关话曰。我手佛手。谁人不有。分明直用。何须狂走。我脚驴脚。高低踏著。雨过苔青。云开日烁。问我生缘。处处不疑。语直心无病。谁论是与非。小秀。弋阳应氏子。家世业儒。环安院乃其故居也。若大秀因人之言。昧宗师于积翠。而能依白云。盖得所择。小秀疑三关话。而求所决。真不自欺矣。尔后俱为法道盟主。其所决所择。亦何可訾哉”。 环安院以前为齐安王所居,后改为天承寺和天庆观,总称为白云海会,与黄檗寺相距三四里,在今天的项铺镇柳西村朴树小学后面。《庐江县志》记载有白云海会,《桐城县志》记载为天真寺。老先生过去说:天真寺,过去叫天承寺或承天寺,名字是后来改的。《浮山志》:晓云禅师,首参与端禅师,受远公开悟。即法云大秀。远公、南公、首端、法云、祖机、法演等禅师从有关资料上都可找到记录。 沩山小秀禅师所居黄檗积翠庵,与遗址相符,后人称为寺。沩山也称仰山。《汉书》云:妫墟为西城舜居于此。伏羲山、女娲山上有女娲庙、药父山。 《尔雅》云:“水北曰汭,亦小水入大水之名。盖两水合流之内,故从水,从内。又二泉下南流者曰妫,下北流者曰汭,异泉而合流也。釐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即此。上有舜庙,周宇文护所建”。根据这一记载,娘娘凹有三条泉涧,中间一条涧有古道,东边为黄檗积翠庵,西边是来自柳峰山一侧,三条水汇入下面水库。出水库水经六儿巷、陶家祠堂,前是一块田坂,约有千亩良田,有陈墩和束庄古城遗址,其中百箩湫称为舜耕田。这条水经女儿桥从百箩湫前(束庄与远庄之间),古称涑水到夏子河,《桐城县志》记为暇子巷。禹子启本名開,唐太宗时,避讳改成启,启的小名叫不暇子。 陈墩遗址前的马步(埠)山以前有麻姑庙,原白云供销社油库(花园)有铜坑、原项铺初中(木瓜山、牧马山)有铜坑。资料记载:舜耕歷山,禹用歷山之铜铸币。“歷”与“麻”字同源。我在这一片区域发现过石锤、石耒头、石药杵、粗陶、细陶、瓦等古人遗留的工具和器物。 《史记》云:“女娲太昊之妹,太昊没,共工氏作乱,女娲乃灭之,以继治天下,都于中皇之山,是为女皇,在位一百三十载而崩”。“女娲炼石补天”。我的理解,“炼石”应该找各种颜色石头进行冶炼,提取金属。补天,“補”字出现在战国时期。应该是“研考”天象,并刻录下来,并不是人们夸大神话。姚文爕的《浮山篇》诗句:娲皇功竟炼已罢,玄黄丹碧犹鑽研。时间经历了几千年后,还能见到这块古石,也是万分奇迹了。 有巢氏后人燧人氏,燧人氏后人伏羲氏、女娲,他们都是风姓,他们生活在巢地是无可非议的。说女娲发明笙、箫、笛,我在山上找到了制笙、箫、笛的蒿桐,准备叫人仿制一管。 已故陶中培先生曾坚持说,娘娘凹就是伍子胥过的韶关。我查阅《庐州府志》有“韶关”记载,我们这个地方在春秋战国时称之为“吴头楚尾”,当时的楚都在寿春。现今唐山圩一带水域,有一名称叫濑桥湖。汪艮明先生还写了一首《娘娘窪怀古》诗,留以存考: 一夜昭关悬白发,千鞭芈塚打王尸。 天哀九族亲情血,地舞三军他国旗。 鬼泣故园争霸马,史书战国夺权词。 他年伍子胥何在,吴楚苍原挠费思。 《庐州府山川考一》:“伏羲山,在城东七十里,上有伏羲庙,浮槎之支龙也”。清嘉庆《庐州府志》:太山在城北。有伏羲山、伏羲庙、女娲庙等记载。《桐城县志》没有记载。桐城应该不缺进士,按理修志时应该有几个大官作序,道光《续桐城县志》只有一个举人作序,想想当初也是很寒碜的。庐州府前身是由庐江郡沿革而来,合肥、庐江县、石溪都有庐江郡设置,而合肥、庐江县城,均没有此样大的山。唯独环石溪东北有此山,再者,《龙眠风雅》中有诗词描写太华山等,我想应该是新志延续了旧志的记录吧。 问题是丰碑已毁、庙宇已砸、老祖宗头已被砍掉,留下了身子,请大家断一断,这二座庙的主人究竟是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