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渡航 于 2022-10-4 15:48 编辑
不荒唐,夏都在枞阳 ——初探“三仞城” 【写在前面】我既不是考古学者,也不是史学人士。没有这个方面的题课和任务,更没有哗众的必要。只不过是想将过去老先生们口述,有必要传承下去。经过清朝文字狱和扫“四旧”那场运动,本地古文化遗迹几遭覆灭。笔者通过查阅一些文字记录和本地留存的蜘蛛痕迹,粗浅归纳一下。欢迎大家批评。 读过《楚辞》、《史记》的人都知道中国古代史。屈子曰:“轩辕不可攀援兮,至南巢而壹息”。太史公曰:“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从“禹会嵞山”到“桀放南鄛”,从“太甲放桐”到“周公向商高学筭,桐乡遗爱以及周礼南镇曰会稽”。从“秦始皇汜水寻鼎、观会稽碣石”到“汉武帝射蛟枞阳,作《盛唐之歌》”,还有曹操的《列精》。这些都是可圈可点的史实。明代赵釴《古今原始》、方明善《浮山赋》等对古代文史都有记述。只不过是,不同时期同一地方的名称有所变化。 上世纪二十年代,房秩五先生族弟房瑞在《游浮山公学》一文中写道:“余谓同侪曰:以数十年有限之光阴,而欲究五千年之史迹,如伏羲制作、轩辕丰功、尧帝仁、舜禹德、汤武义、桀纣暴、幽历昏,秦王汉武之穷兵黩武,下至历代君主,国势之强弱,政治之得失,宛然可见,学术之变迁,文思之新旧,因时而异,皆可稽考”。据传当时浮山公学师生曾对伏羲、尧舜等古代文化有过研究。 据枞阳近些年考古资料以及本人所知道的,现今枞阳县境内有古代文化遗址多处,枞阳人称大神墩、小神墩的地方基本属于夏代以前台城,另有夏代的墓葬“墎”。简而言之,今天的枞阳县项铺镇白石村束庄和陈墩为尧、舜城,后为夏桀所居,邗城为伯益所居。石溪三仞城为鲧所筑,后为舜所居,再让禹。下面就“三仞城”遗迹,作简单介绍。
一、简述 现今枞阳县项铺镇石溪老街正南面,原新庄西边黄土山岗,有一古代台城遗址,称为新庄大台地。整体占地面积约有十余亩。最高的一块正方形地,称为台地。其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依梯次而下,三个层次及台面线条轮廓非常清晰。台城、南堂以及东边的地,明末到清朝道光年间为姚家所有。我家先居钱桥镇宣庄,后移居白柳镇古楼山边的土桥。清朝嘉庆年间,我十九世谋道公随父挑鱼往来石溪与罗河之间,先是借宿学堂门外东边一间闲屋,并负责看管学堂。约1850年前后,从姚家购得新庄房屋及周边田地。解放后,这片土全归集体所有。以前,明堂上有许多乱石堆积和部分痕迹留存,我家大叔曾祖只是在空隙间种些瓜、豆,没有移动上面的石头,台城一直当作神迹保护着。1958年吃大食堂时,新庄撤并到石溪老街,后来生产队做牛栏和队屋时,才将上面石头搬走,并垦为地,搬石头时我五叔祖还责怪他们。早前,上面不准葬坟,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那时兵荒马乱,才开始葬坟。
2022年3月2日下午,铜陵市文物保护中心领导一行来石溪考察,方主任在台城遗址上发现了夏代以前陶片。 整个台城地里,有许多陶片、瓦砾残留。农民锄草,锄出的焦土。 明堂东北角,有明显夯土,有人工堆积痕迹。 三仞城的位置与形状。用手机GPS定位,三仞城最高处的明堂,也是整个山岗最高位置,海拔42.84米,经度117.299,纬度30.89,中轴线在子午线上。有一天,笔者与汪艮明先生从中线步行,南北距离约为75步左右,以此计算明堂周长约为300步。 从石溪苍岘山向西南方向延伸至南门口(紫芝山,有铜坑,现名老坟窠),为蛇形地,石溪老街为乌龟地,灵龟顾海,必有青龙,为苍岘山向东南到徐家山一条山岗。龟蛇交汇之处为黄精园,西对浦口。台城位于蛇身。其东有徐家山,西有紫芝山,南与拔茅山隔水相对,北有石溪老街龟形地,其周边是一片水域。此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前川北泽,左右陂湖”。 从三仞城的方位看,它体现了河图易象理念。东方为木,南方为火,西方生金,北方生水。在此城位置西边有古代开采铜坑。
据《龙眠丛书》马宗琏的《左传补注·卷一》记载:“明堂,坛也。谓巡狩至方岳之下,会诸侯,为宫,方三百步,四门坛,有十二寻深,四尺加方明其上”。明朝方以智先生认为,明堂不是坛,是古代天子议事的地方。
方苞《目耕帖》云: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阶。四旁两夹窗,白盛。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见方苞撰《考工记析疑》。
《周礼·冬官·考工记》:“夏后氏世室,白盛。〈订义〉郑康成曰:蜃,灰也。盛之言:成也,以蜃灰垩墙,所以饰成宫室”。 意思是夏氏宫版筑结构的墙,进行了石灰刷白,我想?山石灰开发的时间应该很早了。
二、遗物发现 我平时把发现的古人遗物收集起来,其有含铁的石铲、石锛、石刀、石锤、石耒耜头以及陶片。据《考工图记》记载,耒耜头广五寸二分。本地发现的石耒耜头,对角长为16×10cm,厚度3cm,重630g,有磁性。 许多古籍记载,炎帝、尧、舜、禹时代,是大兴农业时期,开沟洫,置井田。从事生产劳作,都离不开工具,这些石铲、石锛、石锤、石刨、石耒耜头等,见证了我们远古先民们的劳作身影。 2022年5月16日,我陪古文化爱好者吴东付先生在台地里走着,发现一枚瓦钱。像这种瓦钱,以前散在地上非常多。宋朝李诫《营造法式·卷十二》记载,瓦钱径一寸,厚三分。另一枚古瓷上有雕刻痕迹,不可辨认。这种古瓷即使不当钱使,年龄也不小了。 “钱”古代写成“泉”。瓦钱、石钱、玉钱,《钱谱》和《食货志》记载不多,古人的文学作品中有记录。从石钱上看有"", “行”字刻文,应当作流通货币。古时碧玉钱是一种绿色的石头,非今天所说的玉,上面的雕刻,有二杆,呈波磔,根据吴文炳《泉币图说》记载,青铜刺布在伏羲时就已出现,太昊氏、高阳氏谓之金,有熊氏、高辛氏谓之货,陶唐氏谓泉。宋朝洪遵《泉志》记载,龙文钱,以(石俞)石,非铜。说明石钱古代有之,作流通使用,属于早期玉钱。这些“泉”做工没有后来的那样精致。 《汉语大词典》“玉帛:圭璋和束帛。古代祭祀、会盟、朝聘等均用之”。把玉帛解释为“圭璋”,未见得准确。“圭璋玉帛”在古文中是并列使用的,多处可找,如:陈朝徐陵《徐孝穆集笺注》“吾以圭璋玉帛,通聘来朝,属世道之屯期”。《左传》子服景伯曰:“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今存者无数十”。《郊祀志》记载“三祀:大祀用玉帛牲牷天地宗庙,次祀用牲币。”《拾遗记》:“傅说赁为赭衣者,舂于深岩以自给。梦乘云绕日而行,筮得利建侯之卦。岁馀,汤以玉帛聘为阿衡也”。阿衡指伊尹。显然“玉帛”是一种见面礼物。夏后氏用璜。笔者认为:“金帛”,相当于金泊,“玉帛”是当时一种较簿、等级较高的玉,与璜相似或为璧。清朝光绪三十一年编的《钦定书经图说·卷二》中,《班瑞群后图》舜帝的案上摆放的,属于玉帛的形象图。古代祭祀中没有纸钱,使用玉帛。古人惜字如金,不可能把“圭璋玉帛”重复用。古时的瓦钱、石钱相当于后来铜钱,属于一种找零的流通货币。 话外题。根据宋朝李孝美《钱谱》和清朝吴文炳《泉谱图说》,葛天氏时泉就有隶书出现。他们称葛字泉和神农泉为巢子泉,就是说葛天氏、神农氏生活在巢地。
三、古代祭祀和鼎的发现 古代王者祭先祖之大礼称祫禘(xiá dì )。除此之外还有郊祭,春祭在东。枞阳县金社镇杨市有社城。近年来,枞阳考古分别在金社、官桥、浮山,即东南西三个方向发现了六个不同时代的青铜鼎。其中有二鼎为生坑铜制作,古称紫金,与《考古图》庚鼎、辛鼎高度相似。清朝嘉庆《庐州府志》记载,寿阳有紫金山。 明方以智撰《通雅·卷三十三·器用》:“宣和元年,安州得商六鼎,上之。大观三年,以铸鼎之地作宝成宫,宝箓宫神霄殿,遂为十八鼎《博古图》,历代之鼎形制不一,有腹着饕餐,而间以雷纹者,父乙鼎之类是也。”
四、相关记载 嘉庆《庐州府志·卷五二》中有一篇杨子芳《巢伯论》,也记述夏代王城遗址在巢地。唐朝罗隐《登瓦棺寺阁》诗:“懒指台城更东望,鹊飞龙斗尽荒丘”。说明在舜陵、舜祠附近有台城。 宋代程公许诗“恨无春色浮山之杰句,空有帝乡愁绪之孤忠”。浮山被称为帝乡,在前人的诗句中还可以找到。《四库禁毁书目》中的《龙眠风雅》有许多古桐城文人描写禹陵、禹穴、禹庙的诗文。明朝杨巍《存家诗稿》诗集中《寓安邑 》诗: 回首同安路,忽惊岁序徂。 腐儒惭饩廪,多病梦江湖。 涑水寒云合,条山夕照孤。 荒凉城郭里,惆怅禹王都。 《康熙字典》记载,禹即舒。龙舒为古代天子所居,还有龙眠称谓。杨巍这首诗描写了禹王都城在古同安,枞阳县石溪曾为庐江、舒、晋熙、晋州、熙州、阴安、齐安、同安、东安、盛唐、舒州、宁江等郡县的设置,由于历史上朝代更替,不同时期设置名称不一,区域范围大小也不一。宋朝高僧释德洪的一偈,指同安在石溪。
北宋僧人释德洪《石门文字禅·卷十三》中有《送英长老住石溪 》一偈: 三玄三要沈埋久,正令重烦振此宗。 陷虎机关须毒手,活人眼目贵藏锋。 真诚莫负丛林志,大愿当追佛祖风。 覆顶把茅休取相,同安曾著老黄龙。 【注】“三玄三要”佛家语,为九带。宋朝远禄禅师有九带禅,浮山“九带遗踪”石刻和远禄禅师的遗迹。浮山九带,《康熙字典》、民国版《词源》均有条目。 姚鼐先生诗:“故乡东里隔齐安,马首才旋去不难。略似霸陵临渭上,瑟声清怨走邯郸”。 此诗说明姚鼐先生家乡有如同霸陵类似的地方。汉代刘向《论起昌陵疏》、《旧唐书》、《资治通鉴卷》等许多史料均有霸陵描述,《御定骈字类编·卷八十九》有“三仞”词条,三仞:《唐书虞世南传》(臣愚以为霸陵因山不起坟,自然高显,今所卜地势即平,宜依周制,为三仞之坟。明器,一不得用金银铜铁,事讫,刻石陵左,以明示大小高下之式,一藏宗庙,为子孙万世法,岂不美哉?管子坠岸三仞,人之所大难也,而猿猱饮焉。《淮南子》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
这些意思是:汉文帝的霸陵,因山势,不起坟,为坟三仞,没有越制。姚鼐先生故乡齐安也有像霸陵的地方,“三仞城”,此城东有夏氏陵,即墎。根据前人对禹陵描述,禹陵边有一池。我家祖传,以前在墎周边三丈之内不准建房,栽树,甚至连牛都不准从上面走。
汉代淮南王刘安记录了“三仞城”为大禹父亲鲧所筑,禹会天下诸侯于涂而计功,大有计功。涂,古写成“嵞”,即会稽山。“会稽者会计也”。说明了夏朝出现了账簿和记账制度。计功奖赏,古人省略了后面,奖赏金、玉,那时的铜、铁等金属非常珍贵。
《吕氏春秋》曰:“舜有子九人,不予其子,而授禹至公也”。明正德《安庆志》以及《桐城县志》有至公山记载,至公即大禹。禹会涂山,又称会计山,即会稽山。 元朝黄镇成《会稽山 》 沈筠仪在姚孔鋠《小安乐窝诗抄》序概述:“百子山头,阿衡再世。然而龙舒著姓,必推沩汭流长。”。【注】阿衡,指伊尹,商朝太甲老师。太甲放桐,三年思过。沩汭,指舜帝居地,舜帝陵遗址在石溪黄精园。这一段概述本地历史文化渊源。从尧舜到商朝太甲放桐的历史都发生本地。 总之,台城起尧终于桀,三仞城由禹父鲧所建,舜和禹都作为明堂,为行政中心。枞阳考古的青铜鼎,反映了古时祭祀制度,石耒耜反映了我国早期的农业生产,瓦钱与石钱反映了古代经济制度。最后,希望有关部门进一步论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