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973|回复: 1

[独家报道] “人从江西婺源来的”是欺世谎言

[复制链接]

219

主题

1015

回帖

8540

积分

荣誉会员

积分
8540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22-8-18 08: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渡航 于 2022-8-18 09:57 编辑

“人从江西婺源来的”是欺世谎言
     经常听到枞阳一些人说:“讲我这块人是从江西婺源(原)来的”或“人都是江西源来的”。曾与之辩论,我就问:“既然你知道是江西骛源来的,你的祖居地在骛源什么地方?分支流派如何?祖坟在什么位置?中国人最讲究的传统风俗是祭祖,不管你在什么地方,离家多远,清明总是要祭扫祖坟的。源距本地不远,既然从骛源来的,总要回去祭祖,对吧?不会连祖坟一点信息都没有!”都无言以对。其实,清朝源县属于安徽省管辖。
      我听到老先生有这种说法:从前,我们家乡“五里一进士,十里一翰林”。这些在外做官的,有的在外落家,有的回来了,一般情况至少留一房看守祖业。还有,以前有许多人到江西伐木,我们称江西木材为横木,是建房优质材料。石溪是最大的竹木市场,从江西伐的大排放回来,改成小筏,销往庐江、舒城、合肥一带。这些伐木工,有的回来了,有的留在外面。
      有一天,我问白云中学陶阜匋老师:“请问老先生,您这支陶姓可是源来的?”他说:“瞎扯!我这一支是陶安后人”。陶安留存的871首诗,没有找到家在源的诗句。
       我有时在想,许多姓氏的一世祖坟怎么在枞阳,其前面的祖坟到底在哪儿呢?近来我翻开明朝赵釴撰的《无闻堂稿》,看到了一些睨端。
       赵德昭为宋太祖赵匡胤次子,封为燕山王,史称燕王,赵釴为其后裔。赵德昭曾居在宋朝首都汴京,这是没有异议。《无闻堂稿》记载:“赵釴,字子举,一字鼎卿,别号八柱野人,先世燕山巨族,自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壬子,藻公从母弟、王公大辅教授泾川,游青阳县九华山,转桐城老洲,见山川秀丽,以为可家,遂筑室牛头山下。越五世彝道公因元末寇乱,盗贼扰扰石灰河六百丈之间,遂徒居桐邑诸市巷,明洪武三年(1370),给帖立户始祖”。
      就是说,1252年赵澡王爷随舅舅王泾川来到枞阳的牛头山定居,传到第五代彝道公,为赵姓一世祖迁到诸市巷。赵釴祖居地在鹞子石牛首山下的房子称“鷃林山庄”。他晚年居在麒麟石鼓山叫助山堂,其坟墓也葬在石鼓山。赵釴兄弟四人,父亲赵一竹,老师冯午翁。其子赵鸿锡,号赵枞江,曾孙赵襄国,妻子马埠吴幼玉,赵襄国诗:我家浮山下。这是赵釴家系大至流程。
      从这个支系也就不难看出,赵氏一世祖是明朝洪武三年立户始祖,前面还有五世生活在枞阳,至少有四代宋朝的王爷居住本地。我曾看到有人写的文章说赵釴有一女嫁给方学渐,《无闻堂稿》中记载是嫁给方学惠,说明考据失实,《无闻堂稿》在国家图书馆,可以查阅。
1.jpg
      赵釴《张君玉亭奉使南归赠喜游篇》:“昔龙门司马氏,奉使巴蜀、南略、邛笮还,过江淮,上会稽,探禹穴,北陟汶泗而著作。……下徐沛、淮阴,访问豪杰归,上会稽,拜二亲,萧然山下,日与里彦道故宴游,岂不适哉”。此文中也记载,赵釴父母生活在家乡会稽。我想作为赵匡胤的后人,明朝进士,政府官员,不会乱讲家乡历史的。
2.png
     我翻阅了麻溪、豸(zài)岭吴姓家谱,据谱上分支流派图,最近也是宋朝来的,祖墓尚存,因受清朝文字狱,记录较模糊,整个吴氏家族的书籍几乎全部被焚毁,麻溪六世祖时,生活在洪武年间,吴(志)善、吴志高洪武年间当官,吴(志)善为广平知府,孙吴泮为进士,《桐城县志》也有记载。三槐王氏,尤其是白杨的山边王为土著王,为宋朝王祐后人,其宋代“显谟堂”遗址尚存。陇西李氏,以李公麟为代表,为南唐李昪四世孙。朱姓,朱翌,见《夷坚志》和《桐城县志》。钱澄之是钱越王之后,也是南宋来的,见《田间文集》。石溪徐氏自唐朝徐有功创东海派,到南宋徐复亨,其夫人陈太君墓在石溪,见《皖桐徐氏宗谱•敬宗堂》,另有南宋徐南溪墓在石溪,其子徐绶,浙江志书把徐绶记为兰溪县徐绶,真是荒唐。官山陈氏是宋朝来的,见《龙眠风雅》陈拱璧诗,宋朝陈良,英宗治平四年(1067)与子景山同登进士第,官终秘书丞,曾为官本地,南宋有陈造,陈良是明朝陈拱壁始祖。元末陈伯颜是南宋朝陈宁后人,明朝陈务本是其后人。
3.jpg
      龚姓,龚维潘,南宋人,浮山有石刻记录。毛姓,毛知遇,北宋人,见浮山石刻记录。白杨张氏是宋朝张浚后人,《白杨张氏宗谱》有南宋左司员外郎兼侍讲张栻上奏《张氏修表》,时间是乾道辛卯年(1171年)三月十五日。何氏,晋代何点、何求有“会稽何氏三高隐”之称。白杨汪氏,从庐江盛桥迁移来的,见《白杨汪氏宗谱》。《麻溪姚氏》也没有记载是江西来的。黄华方氏三世祖,元至年间葬黄华,起码也是宋朝来的。宋朝刘颁居石溪刘园,白杨董氏、义津丁氏都是土著等等。还有些姓氏未见家乘,不与评说。
4.jpg
       我看明末以前的古桐城许多文人的诗词文章,基本没有看到祖宗是从江西骛源来的记载,查看清朝修的多家宗谱,除了硬塞一个“骛源”字眼以外,一世都不是从江西骛源来的。怎么突然到清朝,口头上都传是从江西骛源来的呢?按古代说法:“夷不入夏,胡不乱华”,夷也好,胡也好,他们都认为祖宗之地不可冒犯,到春秋战国时期以后,这条规定被打破了。南巢为祖宗之地,商、周不纳贡,这一条志书上没有纳贡记载。到了清朝,本地反清复明斗争非常激烈,乾隆时期,来一个灭史活动,聚全国之力篡改文史,用通俗的话说“挖祖坟”。尧庙、瓦棺寺、禹庙等都是那时毁掉。史书多了淮夷、华夷、夏夷等,汉人只能算三等公民,只有满人是正统。在社会上营造一种氛围:你们是江西骛源人!这种做法无非让人忘记过去。而我们许多人没有研读自己谱系,人云亦云。
       到光绪时,清朝已经是风雨飘摇,慈禧也非常着急,当时有人私奏,清朝的灭祖活动,伤了龙气,导致家国不幸。于是,光绪一口气给桐城县书写了四块扁额。据《清实录》记载,“曰泽溥阴安城隍庙扁额。曰枞阳昭佑。唐邑丞张孚卿祠扁额。曰龙眠遗爱”。“泽溥阴安”这块扁挂在石溪大岳庙,最终没有挽回清朝的败局命运,后被革命党人砸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台湾寄回来的信上地址:桐城县大宥乡石溪镇浮山某某收,黄埔军校学生档案里还有这种类似记录。以前我在石溪渡口,经常听到人们下船时,说这句话:“到之石溪就到了家”。到了石溪,家就不远。记住石溪,留住乡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9

主题

1015

回帖

8540

积分

荣誉会员

积分
8540
性别
保密
 楼主| 发表于 2022-8-18 11:3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中骛源,为婺源,打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发图教程|( 皖ICP备19025135号-3|皖公安备案号34082302000108 )|网站地图

GMT+8, 2025-5-1 12:1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