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025|回复: 6

[独家报道] 黄精园被毁记

[复制链接]

219

主题

1015

回帖

8540

积分

荣誉会员

积分
8540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22-6-17 18: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渡航 于 2022-6-17 18:06 编辑

黄精园被毁记

姚鼐先生《瓦棺寺》诗:
招提地亦古长干,围入南城体势残。
穿径石岗随缭曲,到门风叶飒清寒。
虎头无影存金粟,马鬣何年出瓦棺。
尚有里民矜故事,一成台上集文翰。
【自注】前有小阜民谓即凤皇台侧建凤游寺。(作者注:凤皇台即字纸楼遗迹。)
    现代人不懂姚鼐先生这首诗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写什么地方了。他老人家的诗记录了瓦棺寺的故事。瓦棺寺又叫舜祠,在舜陵的边上。舜陵又叫零陵,许多古籍记载,在苍梧之野,鸣条之冈。石溪的苍岘山古称苍梧,由南向西宛延的冈叫长干,古称鸣条。相形家说苍岘山是牛头山、虎形地,这条长干是蛇形地,现在的石溪街座落在龟形地上,龟蛇相恋必有青龙,即石溪街的东边,从苍岘向东南的一支山冈,万家山和徐家山这一余脉。
   石溪有个顺口溜:“一出新街口,二经古人墓,三过杀人场,四到黄精园,五经字纸楼,六过寡妇牌坊站两边,七上同安府,八过打更楼,九经孝子牌坊拦路座,十到榨打石牛空(指油坊),走完白塘埂,跨过三步二杆桥,转个拐,磨个弯,就到徐家山”。徐家山有个九龙廷,即澄心堂。
一、黄精园缘起
   石溪六十多岁以上的人都知道黄精园,一部分人对园里面的黄泥缸有印象,懂知识的晓得是古人墓,不懂的搞不清是么东西。黄精园占地面积约有几亩,位置在新街口和字纸楼之间的南面黄土冈上,字纸楼为古代文人相会的凤皇台遗址。我的记忆里,黄土冈上有许多徐家坟莹,总的又称大坟包。坟边有几株黄精树和刺柏,从高的黄土坡到瓦屋里中间有一个四方园子,园里有红陶缸十几组,俗称黄泥巴缸,缸上用黄土覆盖,缸的颜色如同笔者在周边找到的红粗砂陶残片。东、南、北墙上是青砖砌成的,砖墙上有黄土,零星不知名的草丛中间杂几株蔷薇、蕙、玫瑰等。黄精园正西下边有二层台子,与园相接的台子相对较宽,南边被吴福有辟为菜园,北面是疏延友家菜园。疏延友菜园后面与黄精园西北角是一处房屋旧址,菜园地下面台子相对较窄,是人行道,后来,石溪人取黄土形成一个大宕坑。
1.jpg
   据老人们回忆,黄精园周边古树参天,东、南边有桧、柏等,北边有几颗黄粟头树,最大的围径要几个人合围,能下几担黄粟子,均在大炼钢铁时被砍伐掉。黄精园也写作黄金园,座东朝西,面对浦口,石溪街的尽头是乌衣港,又称乌龟头。
  我小时经常和小伙伴从围墙的缺口处,爬进园里捉迷藏,园内的缸分布有规律,为上下二个缸口对口地合在一起,下面的缸有的半埋在土里,相对大一点,上面有一个缸罩着,相对小些,周边是黄土掩盖,大部分黄土经雨水冲蚀,缸暴露出来,其中几个盖缸破碎了。我想这就是“宫”的原意,最早的“宫”字表示墓穴,商代宫字写法“ 宫.jpg ”,“同”字是上下而合为“ 同.jpg ”。都是相形得来的吧。
   2.png
   红陶缸并不稀奇,稀奇的是从这几块底残片可以看出底是平的,一般的红陶缸,如果底不内凹,容易碎,而这几块残片可以分析出此缸是专用的。我想枞阳大缸窑的历史应该很悠久了。

二、黄精园被毁
   约在1970年前后,黄精园里的缸,被村民用作粪缸,当时,徐山组村民徐成金、徐成玉等跑来交涉,无功而返。南北墙砖相对较少,北面墙的砖较多,被王姓村民挖回家,并用黄土搭成埂。后来,跃进队将黄精园改成大地,种麦、油菜、插山芋,收成甚微,最终荒芜。1969至1973年,原守陵处废基,我家辟为稻床晒稻。1978年,一吴姓村民在黄精园上建了房子。
3.jpg
   黄精园南边的瓦屋里只有一户人家,原有瓦棺寺(舜祠)。民国初年,吴怀春移居到石溪,准备在废祠的东南角,我家大曾祖父的一块地边,原雅歌堂废址,建几间茅草房居住,徐氏干涉不让做。吴怀春与我的曾祖父是五服弟兄,由于我家叔祖与徐家是姻亲,通过亲戚关系,我曾祖父等人出面,办了酒席,请徐家问事及相关的人,经协商向我大曾祖地边缩六尺,让一条路,才搭建三间黄土筑的茅屋。称瓦棺祠名字毕竟不好听,人们改称瓦屋里。南墙边残留有三块石头堆成的祭台,偶尔有人祭祀,被吴大奶骂走,后来没人祭祀了。

三、黄精园的记忆
   石溪街跃进组村民将黄精园改地时,我家下隔壁许嗣繁先生翅着胡子说:“现在没出息到极点,好好一个黄精园把它毁掉,是舜帝陵,还有娘娘、妃子,都装在缸里”。我那时不知道什么舜帝、妃子,只是睁着眼睛望着他,我家上隔壁徐田元先生在场说:“二爹爹声音小点,让别人听到,又要挨斗”。因为许嗣繁先生被划为“四类分子”,经常被批斗。
   他还滔滔不绝地说:“’酱’是在舜帝时发明的,我们称为’醖(xùn)藉’。酱是果类、肉类制成的,’ 醢’是麦、豆制成的”。徐田元又问:“二爹爹,醖藉怎么写?”他眉飞色舞地说:“本来这么写’ 醢’,别的地方人读错了,念成(hǎi)。后来按音写成’ 醖藉’,现在都叫酱了”。
   “舜帝时期,五月梅天,麦收后,连续下雨,许多人家里的麦子都发霉,那时粮食不多,霉变的也当口粮,十分难吃。有一家因房子漏水,就在麦堆上用黄精和麦杆挡雨,这家人吃有黄精盖的麦,觉得鲜味可口,受到这个启发,人们在厄醖藉时,加上黄精枝叶,黄精结实呈黄褐色,称黄金子。现在人把黄精写成黄荆”。他又接着说。
   黄精园北面、杀人场的东北角,施小奶奶屋后,也有几组缸葬,相传为丹朱的墓。再向北称为游鱼地(鲢鱼地)的乱坟场,基本上是以前行刑后犯人墓葬和幼坟,农民在垦田时还发现过几处白骨坑。
4.jpg
  有人要问是不是因为园周边有黄精得名,我看没有那么简单。黄精分布的地方很广,而此处单独称园,肯定是有来历的。根据《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乾象典卷十九》记载:“黄精之君,土官之神,自古以来著德立功者也。黄帝,轩辕氏也。后土亦颛顼氏之子,曰黎,兼为土官”。“官”字与“宫”字同源,早期的“官”字写法“ 官.jpg ”。
   本地还有一个风俗,在殡葬时,如果偶然挖到地下有棺材,就停止挖,直接在上面下葬,叫棺上加棺,大发。意思是“官上加官”。
   乌衣港。早前,舜陵夏朝派六丁轮流看守,夏朝人丧服为黑色,祭祀时身穿黑色衣服,轮守人员的船停在乌龟头,过乌鹊桥(石桥)到陵园。另外,祭祀河神时也在此地,有主祀者和巫师等。
   随着朝代更替,不同朝代规格不一,常由文学博士、山陵长、县丞(主簿)负责看管和主祭,相当于今天的园陵管理处性质。到明朝,由桐城县安排地方上人管理,明末看管的人叫徐守和,清朝官方没有按排人看管,徐氏顺理成了守护人,所以,周边有徐氏墓莹,基本都是清朝下葬的。以前的园地是不准放牧的,甚至连路都不让人走。

四、巢地古代墓葬沿革
  以石溪、浮山为中心的巢地,包含范围应该在江淮之间,其古墓葬是远古时代巢人的重大发明之一。宋代学者高承《事物纪原》、明代学者罗颀《物原》等文献归纳,有巢氏有“远古四大发明”,在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葬几大基本方面,都有划时代的科学发现和首创意义的文明革新。
  《说文》曰:瓦,土器也。烧者之总名也。《礼·檀弓》:“夏后氏堲周。【注】堲(jí)者,冶土为而四周于棺之坎也”。《淮南子·汜论训》:“有虞氏用瓦棺,夏后氏堲周,殷人用椁,周人墙置翣,此葬之不同者也。〈陈注〉瓦棺,始不衣薪也。堲周,或谓之土,周堲者,火之馀烬,盖冶土为砖,而四周于棺之坎也。殷世,始为棺椁,周人又为饰棺之具,盖弥文矣。墙,柳衣也。柳者,聚也,诸饰之所聚也,以此障柩,犹垣墙之障家,故谓之墙。翣如扇之状,有画为黼者,有画为黻者,有画云气者,多寡之数,随贵贱之等”。
   《盐铁论》:古者,瓦棺、堲周,足以收形骸,发齿而已。及其后,桐棺不依,桑棺不留。
5.jpg
   我所看到的老先生们写“墎”不是带木字旁,带土字旁,后来墓穴叫壙,属于坑穴。远古时,人死后,以茅掩尸,这个无法考证。后来有用螺、贝下葬,尧舜时用瓦棺葬,夏朝用墎葬。商周用椁棺,有少数用石棺,到宋朝已经是用棺木石灰葬。
   笔者曾经在石溪看过螺贝墓葬,是农民在开垦时挖出的,当时没有条件拍照片,墓里看不到棺木和人骨残留物,相传用厚衣以草席卷裹着下葬,应该还可以找到这样遗迹。有虞氏时,瓦棺葬,即今天大家都知道叫缸葬。堲周,用今天的意思解释,用土烧成砖,砌成墓,叫墎。枞阳人对墎应该不陌生,墎葬盛行于夏代,在土坎下,墓门砖封朝外,石溪还有几处。笔者发现有青砖和红砖二种墓葬形式,青砖占绝大多数,红砖稀少。青砖墎非常多,上世纪搞农田开发,毁掉的也没人统计,里面基本是一罐、一碗,有的碎了,也就甩掉了。除了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分析,肉眼看不到墎里有人骨残留,可能是时间太久远吧。现在能找到的墎数量极少。
6.png
   2017年,白柳镇山河村在养老院附近整理地时,由于是夜间作业,有一红砖墎被挖机挖掉,周边散落有红砖数块、罐一个、粗瓷碗一个。一月后,笔者闻讯赶去,找到红砖头几块,含铁的石刀一枚,后在原山河村支书王光祥的帮助下,找到村民捡的碗并拍下图片。
7.jpg
   陶的发明,是古人制作金属器皿时使用泥模范后形成的陶壳。使用陶器皿烧饭,鲜味可口。燧人氏发明生火后,金属冶炼就已开始。据吴文炳《泉币图说》记载,伏羲氏时就青铜刺布。《书·禹贡》有“厥贡:璆、铁、银、镂、砮、磬”的记载。
8.jpg
   在夏朝以前,就有砖的制作,瓦是夏桀发明的。现在有人说红砖是欧洲人发明的,我看是错误的。可能是这些人没见过红砖证据。红砖在烧制过程比青砖还简单些,青砖须要淬火。红砖在什么地方取土,就可以制坯、凉干后,每层加碳,周边用土坯、泥封起来,烧熟后,冷确,就成了。烧瓷的白黏土,枞阳不缺,我在白石村的陈墩发现早期的粗瓷残片,相传宋朝曾在今天的白梅乡发现古瓷窑。有人说,你怎么确定砖是碳火烧的哉?这个很简单,手工制的坯与机器制作坯不一样,不用多说。碳火烧砖,除没有煤烟残留痕迹以外,拿一块干燥的砖,轻敲一下,发出清脆的声音,煤烧的砖是没有的,大家可以自己实验一下。
   枞阳境内商、周、汉的墓葬,基本被曹操洗劫一空,偶尔遗漏,实属幸运。薄葬应该始于曹操和曹植,受此影响,“厚养薄葬”的理念在本地就已形成,人们看透了生死。宋朝石灰葬基本形成,根据史料记载,宋代吴充、吴育看到有人将墓砖砌茅司、猪圈,他们是用石灰棺木下葬的。后来的人们挖到的墓,七星灯碗盏一个,铜钱几枚,基本没有贵重物品陪葬。二零零几年,白石村在马埠小学前搞农垦时,将明朝吴檄、吴自峒墓挖掉,里面只有一个小灌、一盏。吴檄是在陕西省当布政使司任上去世的,买棺木的钱还是朋友凑的。

   四、龙舒侯封赠与玉管的发现
  《康熙字典》:禹亦作舒。舒地即禹地。《桐城县志》记载:阴安又叫舒县。群舒为夏的中心区域,均属巢地,龙舒是群舒的中心,龙舒侯封赠始于东汉。《后汉书·本传》:《宗藩部列传四》楚王英……“永平元年(公元58年),特封英舅子许昌为龙舒侯”。所谓“龙”,三皇五帝称“龙”,汉武帝有南征北伐之功,也只称虎。神巫占卜,象这种骨头上有文字的,中药方中称龙骨。
9.jpg
   吴自峒葬在马埠山,《马埠吴氏宗谱》记载“葬在龙眠之原”,现在有的人把龙眠当成龙眠山,我看有点狭隘。
   汉朝祭祀活动由文学博士主持。《宋书·乐志》记载:“《尔雅》曰:“笙十九簧者曰巢。汉章帝时(56--88年),零陵文学奚景于舜祠得笙,白玉管。后世易之以竹乎。”应劭《风俗通》也有记载:“《尚书大传》:舜之时,西王母来献其白玉琯。昔章帝时,零陵文学奚景,于冷道舜祠下得笙白玉管,知古以玉为管,后乃易之以竹耳。夫以玉作音,故神人和,凤凰仪也。”凤皇台即石溪字纸楼旧址。姚鼐先生观点是:西王母应为西蕃诸侯国或首领称谓,王母是古时译音,非神仙。
   韩子曰:“历山农者侵畔,舜往耕,期年而耕者,让畔。河滨渔者争(土玄),舜往渔,期年而渔者让长,东夷之陶者苦窳,舜往陶,期年而器以牢”。
   我想舜帝耕种、白玉管制作、大禹治水总得要金属工具,不能说用木棍撬吧。我们至今还找到古人使用铁和铜工具的证据。
10.png

五、古籍记载及过去桐城文人的说法
  由于清朝文字狱,本地早期地方志被毁。明末清初的桐城文人们说:“三代之书毁于秦火,而吾邑之书独存”。秦始焚书,而《三坟》、《五典》独存下来。明正德《安庆志》记载:“唐、虞:《书》。夏、商:《书》”。《书》是《尚书》又称为《书经》,有尧舜、大禹记载。商代“太甲放桐宫,三年思过”。周公向商高学《易》和《 筭》,后有甘棠遗爱之说。周宣王东征,见《大雅·常武》,有石鼓文可证,屈原的《楚辞》也有记载。秦始皇东游,汉武来枞阳《史记》、《汉书》等等有记载。也就是说夏朝的中心区域在本地。
11.jpg
   宋代李公麟《潇湘醉卧图》,不仅描写山水,画的是湘妃所区域,更是以画传史。姚鼐题《唐伯虎赤壁图》诗:“……凭虚欲望天涯处,可是湘中瞻九疑。九疑山高湘水深,重华不作哀至今。枫摇落幽竹林,湘君窈立风满襟。江妃海若夜起会,或有云中竽瑟音……”
   姚孔鋠《小安乐窝诗抄》:“金貂奕采,辉煌丹桂之庭。玉树盈阶,馥郁乌衣之巷。则有万松宅畔,御史连镳。百子山头,阿衡再世。然而龙舒著姓,必推沩汭流长。桒落名家,犹仰柳梁公望。重簮笏则甘棠遗爱,门庭则棨戟联辉。犹忆童时,幸沾化雨。皖邑曾闻,贾父紫马南来,君家雅重。季常朱幡西降,仰托龙门之迹。识季方之有兄,遥兰省之华,知元方之有弟。玉昆金友,分道扬镳。薜凤荀龙,宣猷赞化。时则先生以青钱入选,奏颂金鸾”。阿衡,是伊尹的小名。沩汭,是指舜帝二妃,称为舜帝所居之地。
   六、地名“安”字来历
   《书经·太甲》:“伊尹曰:营于桐宫。〈蔡注〉桐成,汤墓陵之地”。太甲放桐宫,三年思过。也就是说伊尹责成太甲在祖宗墓前思过,学习做帝王的要有“宽容覆载”。后来桐宫演绎成离宫或冷宫。
   12.png
   《虞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吴汝纶先生撰的《尚书故》解释“安安”,“安”通“晏”,意思“宽容覆载”。
13.jpg
   《益稷》禹曰:安汝止,惟几惟康。〈大全〉史氏渐曰:尧之安安,不待有所止也。舜于所止而安之,皆性焉。安焉之圣安行者也,太甲于所止而尽钦敬复焉,执焉之贤勉行者也,三言者圣贤之分量见矣。
   石溪曾有“安邑、阴安、齐安、东安、同安等”设治,“安”字地名来历,就容易理解了。唐朝元结《游石溪示学者》:石林绕舜祠,西南正相对。

   综上所述,尧舜、大禹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传说。从史料以及文人的诗文中都可以找到的墓葬记载和遗迹存留,反映了我国是从原始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渐进过程。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也是不断扩展的,将我国古代历史进行虚构化、碎片化和虚无化都是不可取的。唐朝罗隐《登瓦棺寺阁》诗:“懒指台城更东望,鹊飞龙斗尽荒丘”。台城的遗址,在瓦棺寺的南面,这是后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9

主题

1015

回帖

8540

积分

荣誉会员

积分
8540
性别
保密
 楼主| 发表于 2022-7-4 22:4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朝郭为观《安邑董心推作舜陵四辨诗见示属和因感记传所载事地可疑者并类及之云》
其一
舜葬鸣条岂可诬,无端腐史记苍梧。
岭南今日犹荒服,中古何尝入版图。
其二
南巡至岳有明徵,远涉炎荒何所凭。
九嶷连绵七百里,苍茫底处是虞陵。
其三
鸣条冈近属郊圻,起立园陵断不违⑴。
野死不经更野葬,无人解证《竹书》非。
⑴ 窦牟云:“舜卒鸣条,去所都蒲坂七十里,无缘远葬苍梧四千里外。”。
其四
《九歌》皆咏楚中神,秦士荒唐妄指陈⑴。
若道湘娥为二女,东君山鬼又何人?
⑴ 以湘君、湘夫人为皇英,盖秦博士对始皇语。
其五
天子行师岂挈家⑴,二妃底事过长沙。
况闻野哭非关礼,斑竹何从染泪花。
⑴ 世谓舜征苗,二妃从之不及,遂溺于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20

回帖

1011

积分

三星会员

积分
1011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22-7-15 16:4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吴老师:县城湖滨路原检察院马路对面有座小庙,小庙门前有座乌龟石牌坊,望能考察下是什么遗迹,以解大众疑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263

回帖

1518

积分

四星会员

积分
1518
发表于 2022-7-15 18:0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处过去为明末一代名臣何如宠氏族享堂遗址,文革时期遭红卫兵破四旧损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20

回帖

1011

积分

三星会员

积分
1011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22-7-19 15: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羹脍一滴 发表于 2022-7-15 18:03
此处过去为明末一代名臣何如宠氏族享堂遗址,文革时期遭红卫兵破四旧损坏。

乌龟牌坊和城关小学校园里的方明善墓前乌龟牌坊相似,难道不是墓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9

主题

1015

回帖

8540

积分

荣誉会员

积分
8540
性别
保密
 楼主| 发表于 2022-7-20 00: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食者有毒 发表于 2022-7-15 16:46
吴老师:县城湖滨路原检察院马路对面有座小庙,小庙门前有座乌龟石牌坊,望能考察下是什么遗迹,以解大众疑 ...

象您描述的应该是墓,不过,何如宠的墓在江宁,还有吴一介的墓应该在枞阳一带,具体位置不明确,吴一介夫人封为一品,也不是简单人物。可惜我对枞阳的小山、小池的古地名了解不多,《桐城县志》对墓的记载很少。只有从古人文章中查找,同时还有地方的传说,实物考证几个方面着手。我对石溪周边古地名比较了解,主要是老先生过去谈的,加上文字记载和实物佐证,也还有没找到记载的。比如:枞阳华亭是不是也设过亭或县治,目前还不能确定。官桥有南阳侯墓发现,都非常重要证据。磨旗山关羽曾封寿阳侯,以前有关羽庙,志书有记载。还有望龙庵,以前浪杖人驻锡过,初步判断就是沈王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263

回帖

1518

积分

四星会员

积分
1518
发表于 2022-7-20 08:4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羹脍一滴 于 2022-7-20 13:44 编辑
食者有毒 发表于 2022-7-19 15:23
乌龟牌坊和城关小学校园里的方明善墓前乌龟牌坊相似,难道不是墓嘛

相传此处也为何如宠父何思鳌母方氏合葬墓地,何父生前官居山东栖霞知县。《康熙桐城县志・列女・明》:“乡贤何思,妻方氏,相国如宠之母也。……后思以明经令霞,仲季相继举进士,家世贵显。……寿九十五。三子一女,历孙曾五代。绕膝者数十余人。长子如达,上林丞。以次子如申浙江右布政赠淑人、三子如宠大学士赠一品夫人。”,
天启乙丑(1625年),思鳌公长媳如达夫人方氏去世。崇祯辛未(1631年)正月,思鳌公长子如达去世,也就是这一年二月,子孙们将思鳌公夫妇合葬于莲花池畔, 墓前立了两通崇祯帝的诰命碑,两通碑文都是崇祯四年即崇祯辛未(1631年)二月的诰命。 后又称何家享堂,此地也被当地人何享。
墓地.p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发图教程|( 皖ICP备19025135号-3|皖公安备案号34082302000108 )|网站地图

GMT+8, 2025-5-1 12:3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