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二三事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查看: 33243|回复: 0

[转载] 钱澄之易学渊源考(1) 吴社教

[复制链接]

16

主题

7

回帖

220

积分

二星会员

积分
220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21-5-29 12:5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钱奕珠(桑榆) 于 2021-5-29 13:03 编辑

                  钱澄之易学渊源考(1)
                                                       吴社教

                                                                   5827baca09f59b352ae1f1253b90596.png
                              925526b6302ee2146d499b27c570f4e.png
                                          01
       自从文王、周公制作《周易》之后,一直传至孔子时代。相传孔子为之作《易传》,又称《十翼》,对周易的易理及其精义加以深刻领悟和深入发掘,对文王、周公的观象系辞的方法进行总结。《易传》是先秦易学的集大成之作。
       到汉代,学者治易方法显现三种倾向:一是孟喜、京房创卦气、纳甲、飞伏说,建立了象数易体系,影响最大,成为官方学派;二是费直的古文易学,注重义理阐发。东汉的郑玄、荀爽进行了继承与发展;三是严君平、扬雄,将易学与黃老之说相相合,以道家黃老之学解易。
       三国时期著名玄学家王弼开始扫象言理,将易理玄学化,开《周易》义理派的先河。至此,历代治易者便呈现义理派与象数派两种倾向。
       隋唐时期,孔颖达著《周易正义》,偏重魏晋义理;李鼎祚著《周易集解》偏重汉代象数,但已呈现融合两派易学的倾向。
       宋代陈抟、邵雍注重《图》《书》之学,形成宋代特有的先天象数学。北宋的胡瑗、程颐等人,专以儒家思想阐发易理。特别是程颐,在《易传》的基础上,他对汉易象数学进行了批判,对王弼的易学进行了扬弃与发展,确立了宋代易学之义理学派。南宋朱熹继承了程颐之学,兼及象数图书之学,著《周易启蒙》与《周易正义》,对元明清易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南宋杨万里等在以儒家思想解易的同时,援引历代史实与义理相观照发明,对后代也颇具影响。
      元明清三代易学基本上是沿着汉宋两大流派而发展的。明代官方确立了宋学的统治地位,易学也当然以宋易为主流。明末清初王夫之掀起明清时期宋易义理研究的最后一次高潮。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学者,能于兼采之中,抒一家之见,阐发学术宗旨,如顾炎武、黃宗羲、黄宗炎、胡渭等。随着图书象数学被批判 ,宋易逐渐被以考据学、训诂学为特征的汉易所代替。清代汉易重视实据,考订文字,在对《周易》经传的注释、考据、辑录、校雠方面做出了贡献,但以易理的探讨终未摆脱汉易的窠臼,没有形成自己所特有的哲学体系。
                                                                                  a1e67bdd895f373de02b93c31488794.png                                                                                           
                                                                                       

                                                  02


       从明中期以后,桐城士人治《易》形成一股风气,作为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就斐然。根据朱彝尊的《经义考》,乾隆廖大闻的《桐城续修县志》的《儒林传》《文苑传》《艺文志》,从明中期以后,桐城士人,有《易》学著述的在三十种上下。如方学渐的《易蠡》、方大镇的《易意》、方鲲的《易荡》、吴用先著《周易筏语》、张英的《易经衷论》、姚实虞《易经辨伪》等,还有张翰如、姚希颜、陈朝栋、吴询、吴易、左国材等,他们都有各自的易学著述。他们中还有很多是家世易学,世代有治易传统,形成了如桂林方氏、枞阳钱氏、麻溪姚氏、麻溪吴氏、左宕左氏等家族易学。还有些家族是将易学研究与科举考试相结合,形成世代以《易经》为经义取仕的传统。如青山何氏宗谱中记载,其家族从七世何思鳌以《易》补郡廩生开始,到八世有何如达、何如申等6人以治易为取得功名的途径,九世有19人,十世有22人,十一世有16人,十二世有15人。其中较为成功的7位进士、8位举人,均治《易经》。
       在桐城治《易》的士人当中,最为突出的是方以智、钱澄之二人。
       方以智、钱澄之都是家世易学,长期浸润在桐城学派学术风尚之中,同时又转益多师,尊奉宋儒义理,不废图书象数。他们在兼取众家之说的同时,自己也有所发明,分别著有《周易时论》和《田间易学》。他们的治《易》理念也同时代表了当时桐城特有的治易风尚。蒋国保在《方以智易学思想散论》一文中认为,明末清初,于安徽桐城形成了一个以易学为思想基础的学术派别,方以智是这个学派的旗帜。而黄山书社版的《田间易学》的点校者吴怀祺先生则认为,桐城学派中以《易》学名家的当推钱澄之。钱澄之的《田间易学》为《四库全书收录》。《田间易学》博采历代治《易》的成果,也汇集桐城学人治《易》所得。钱澄之与方以智在师承方面有很多的交集,他们二人同乡,自青少年时就志趣相投,学问也互相砥砺。方以智的易学见解是《田间易学》中的重要内容,方以智所编纂的《周易时论》也时有引用钱氏之论。所以吴怀祺先生认为钱澄之可以视为桐城《易》学的集大成者。

                                                                                  519f9c7f4fd80c6695ce2fa2ce54743.png                                                                                  


                                                  03

       钱澄之(1612-1693),吴越钱镠王第二十六世孙。生明万历四十年桐城,出生地在今安徽省枞阳县石矶麦园庄。先生原名秉镫,字幼光。明亡后改名澄之,字饮光。一度为僧,僧名幻光,号西顽,晚年结庐家乡田间,人称田间先生。
      钱澄之易学启蒙源于家学,曾多次畅言钱氏家族的易学传统。他在《易学凡例》中指出:“吾家自融堂先生以来,家世学《易》。”融堂先生即钱氏十三世宋代钱时,字子是,人称融堂先生,浙江淳安人,为陆九渊的大弟子杨简的门人。《四库全书·慈湖遗书》卷十八载有《杨简·钱时行状》。
       据《宋史》记载,钱时在当时有一定的学术影响,“江东提刑袁甫作象山书院,招主讲席,学者兴起,政事多所裨益。郡守及新安、绍兴守皆厚礼延请,开讲郡庠。”后来,丞相乔行简又将其推荐于朝廷,授秘阁校勘、史馆检阅,助修国史。钱时在易学方面尤为著名,“以《易》冠漕司”。其学术著作主要有《周易释传》《尚书演义》《学诗管见》《春秋大旨》《四书管见》《两汉笔记》《蜀阜集》《冠昏记》《百行冠冕集》《融堂书解》等,但只有《两汉笔记》《四书管见》《融堂书解》有留存,其余则全佚。
      对于钱氏的家世易学来说,钱时开创了家族研究易学的传统。在此之前,钱氏家族虽偶有成员涉足易学领域,但没有将其提到家族学术传承的地位。自钱时以后,钱氏家族治《易》不绝,《周易》成为其家族成员的主要学术关注点。钱澄之多次在诗文中提及自己立志传承家世易学,如在《赠淳安宗丈朝卿文卿二子》中有诗句曰“融堂《易》学吾能继,祠墓何时谒后尘。”
      作为心学弟子,杨简继承了陆九渊的易学精神,解《易》惟以人心为主,而象数事物皆在其后。他发挥了陆九渊天人一本的思想,提出“易之道即人之心”的命题,主张《易》之理即人之心。并以人心为主,认为卦爻象的变化和差异都是出自于人心,坚持以此为基本原则来解释卦象、卦爻辞以及《彖》《象》《文言》三传,建立起了心学派的易学哲学体系,成为宋明时期以人心解《易》的代表人物。
      因为钱时是杨简的门人弟子,受杨简学术主张的影响,“其学大抵发明人心”,在解《易》之时不可避免地带有心学的色彩。这种影响延及到了钱志立和钱澄之。钱澄之在《田间易学》中注解卦爻辞、或是论述相关易学思想时,常常表现出这种心学的色彩。在论《复》卦初爻时说“吾心即天地之心,天地之心见于冬至。人心亦无时不有冬至,有一念之悔即冬至也。故六爻俱言人心之复而不言天地”。又在注《说卦传》中“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一句时,钱氏曰:“和顺句,由一而推之万,顺也。穷理句,由万而反之一,逆也。此圣人之心学,而由蓍卦备也”。心学痕迹十分明显。在整个《田间易学》中,直接引用杨简之语的有8处,说明他对杨简《易》学的关注。钱时治学有浓厚的经世倾向,时人评价他说,“夙负才识,尤通世务,田里之休戚利病,当世之是非得失,莫不详究而熟知之,不但通诗书、守陈言而已。”而这也是钱澄之易学的重要表现之一。钱澄之在治《易》之时,注重将易学理论和历史现实相结合,并在易学原理的基础上阐发关于刑狱、民生、科举、国事的看法和主张。
                                                                   45840736d10c0ec242827262c96d5a8.png                            

                                             04


      钱氏家世易学对于钱澄之易学思想起到决定性影响的是其父钱志立的治《易》立场和观点。钱志立(1567-1640),字尔卓,号镜水,门人私谥敬修先生。万历间诸生,学行甚高,研《易》数十年,著有《见易》。参修县志,讲学枞阳辅仁会馆,凡二十年不辍。钱志立为治学求道多与桐城当地的名人文士交往。据何如宠《钱敬修先生墓志铭》记载,“当是时封御史明善方先生太学,枞江赵先生,吏部质卿颜先生,俱以理学立教,为世所归。君与苕水共执礼往师之。又从布衣童定夫先生讲学于枞川,求道之心益切。”钱氏一族在桐城地区的发展至钱志立时,家声始振。
      钱澄之自幼从父读书治学,博览群籍,受其父影响甚大。在《吴门遇魏凝叔》中,钱澄之说:“《易》学吾亲授,吾老微有窥”。钱志立究心治《易》五十余年,曾经辟馆聚徒讲《易》。这为钱澄之探讨易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晚年尤精于《易》,但是不肯著书。当有人劝其著书立说时,他则答曰“传之吾子足矣”。他的学术认识除钱澄之的相关记述之外,大多散见于《辅仁遗篇》,而他的易学研究的心得被钱澄之整理为《见易》一书。
       钱澄之在《易学凡例》中指出:“先君子究心五十余年,临没之年,乃有所得,口授意指,命不孝为之诠次,录诸简端。不孝亦间有己见,为先君子所首肯者,亦并载之,名曰《见易》”。此书凝结了钱志立一生的治《易》心血和钱澄之早期的易学心得。
        钱志立的一些易学观点和主张直接影响了钱澄之。如果说钱时易学中的心学思想对钱澄之易学思想产生影响,那么便是其父钱志立直接把这种影响传递给钱澄之。因为钱志立生活在晚明时代,受王阳明心学影响。在研读心学著作之余,旁通禅学。晚年更属意于永明延寿禅师所撰写的《宗镜录》,深明儒释同归,并於象山、阳明之学多有发挥。这种学术态度和倾向同样也对钱澄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钱澄之在治学过程中,学术上归依僧人觉浪道盛,与俍亭净挺在学术上的质询,以及在其人生后期所持的儒释道合一的学术主张都与钱志立有着密切关系。
关注枞阳人,了解枞阳事,欢迎访问《枞阳二三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