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二三事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查看: 29501|回复: 0

[人物] 翰林监斩斩翰林 钱奕珠

[复制链接]

16

主题

7

回帖

220

积分

二星会员

积分
220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21-5-28 13:5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钱奕珠(桑榆) 于 2021-5-28 14:19 编辑

                        翰林监斩斩翰林                                                                                                         钱奕珠  

       木匠做枷枷木匠,翰林临斩斩翰林。一对成谶千古恨,天意当死两翰林?            
       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一位名叫戴名世的才子横空出世。少年时代他便显露出敏捷的才思,聪颖过人。
       有一年,他乘船赴京赶考,在船上听到大家都在议论一位木匠。话说这位木匠手艺极好,他打造的木枷坚固耐用,县衙门的许多木枷都出自他之手。不料木匠后来犯了罪,他万万没有想到亲手造的木枷有一天竟套上了自己的头颈上。就在大家议论纷纷时,一个秀才模样的青年灵机一动,想出一副上联来,征求下联。上联是:“木匠造枷枷木匠”;船上的人大多是些山野村夫,胸无点墨,谁又能对出这下联呢?戴名世听完上联,也觉得巧妙,想了好半天,竟也没能对出。
      光阴荏苒,数十年时间匆匆过去。此时的他已高中进士,年已五十,被任命为翰林,学问日渐精进,可是那条上联仍是难以对上。
      戴名世对明史的研究十分上心,平日里经常去访问那些明朝的遗老,对那些明代的故事都作了认真的考证。后来他据此写成了一本名叫《南山集》的书。书中他引述了南明抗清的事迹,还使用了永历年号。他的学生不知深浅,将南山集雕板付印,广为发行,这可给戴名世带来了杀身之祸。这件事后来被左都御史赵申乔揭露出来并向清廷告密,说他意图“反清复明”。于是戴名世就被刑部逮捕查办,最后被判处死刑。
      行刑时,康熙皇帝特地派一名翰林去作监斩官,并且对这位翰林说:“临刑前,你要出个对子让他对,对不出照斩,对得出暂缓刑。”这话又被赵申乔暗中打听到了,便私下对这位翰林说:“戴名世才气压人,留下来对你、我都不利,不管他对得出对不出,你都一律照斩。”这位翰林本来就是赵申乔的亲信,自然要秉承他的意见办事了。
       这天,寒风凛冽,天昏地暗,一代才子戴名世披枷带锁,被刽子手押到了刑场,那位翰林此刻正在思索着那个上联。恰好,有个木匠因造宫殿失误,被逮捕下狱,从他身边经过,他顿时受到启发,念一上联道:“木匠做枷枷木匠。”戴名世毫不迟疑,对答道:“翰林监斩斩翰林。”戴名世本是翰林,令那位监斩的翰林大吃一惊,他硬是咬牙切齿地下令:“斩!”戴名世就这样被屈斩了,时年61岁。
      之后监斩官向康熙复命,说他出的上联对子戴名世对上了,康熙问:“你出什么对子?他怎么对的?”这翰林如实回报。康熙听到后拍案大怒:“这是千古绝对呀,他对上了你怎么抗旨斩了他!”监斩官吓得面如土色,就把赵申乔交待的话全招了出来。康熙更是火冒三丈,大呼:“来人啦,把这个抗旨的家伙给我拉出去斩了!同时着免去赵申乔的左都御史职务,令其即日回乡,永不叙用。”
      笔者写到这里,忽然联想到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也杀了一个监斩官的故事,虽然相隔数百年又两个朝代,然其情节何乃相似!
      古代很多人在上刑场的时候,会有感而发做绝命诗,或者留下几句慷慨激昂的话,明朝初就有一个诗人在临刑的时候写了一首绝命诗,读来悲戚苍凉,而当朱元璋读到这首绝命诗的时候,竟然将当时的监斩官也给杀了。
      那么,这诗人是谁?为什么被杀?又究竟写了一首怎样的绝命诗呢?这名诗人就是明初岭南诗派的代表人物孙蕡。孙蕡是广东人,生于1337年,自小饱读诗书,书无所不读而写诗一挥而就。他在岭南一带很有名,曾经和王佐、赵介、李德、黄哲并成为五先生。当时的岭南还是何真的地盘,等到何真准备降了朱元璋的时候,还是孙起草的降表。而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一切秩序开始恢复正常,孙蕡参加了洪武三年的科举考试并进士及第,被授予工部织染局使的官职。
      大体上诗人都有些傲骨,或者说是倔脾气,在官场上会比较容易吃亏,最开始几年还挺顺利的,后来就因为犯了事被罚到望都门修城墙。
      朝廷官员因为自己过失犯了错而修城墙,怎么说也比较惨,朱元璋见了也有些于心不忍,毕竟孙蕡犯的错也实在算不上大错,于是朱元璋特意找了个台阶下,让孙蕡朗诵他自己喜欢唱的粤语歌,歌中的真情深深打动了朱元璋,然后孙就自由了。
      但是孙蕡好景不长,当他被派往苏州为官的时候,又因为犯了事而被贬到了辽东戍边,他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轰动一时的蓝玉案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了。虽说史书中蓝玉被杀的原因是因为他谋反,但他究竟有没有谋反,后世人多倾向于没有,而朱元璋诛杀蓝玉,又连带着牵连了那么多人,怎么说都不能简单解释为蓝玉谋反。
     那么,蓝玉案究竟牵连了多少人呢?据统计,被杀的官员达到了一万五千人,可是这个孙蕡,也是死于蓝玉案。而孙蕡被杀的原因是因为他在蓝玉的一幅画上题了一首诗,至于是什么诗,我们不得而知。估计当时朱元璋也并不知道,只知道孙和蓝玉有牵扯,管他牵扯到还是牵扯小,只要有牵扯,那就应该似同争论处,于是远在辽东的孙就被抓起来了。
      等待着他的就是死亡,于是在刑场上就写了这样一首绝命诗:“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其情悲切,其意凄凉。读之让人动容,但是该杀还是要杀,于是孙蕡死在了辽东。
      不过,后来这首诗不知道怎么传到了朱元璋的耳中,他细细品读一番,知道孙蕡其实是被冤杀的,当然,不管朱元璋承认不承认,被杀的绝大多数官员都是被冤杀的,只不过一这首绝命诗让朱元璋注意到了。他认为孙不应该死,他不过就是为蓝玉的画题了一首诗,不应该被牵连进来,这样一位有才华的人本应该继续为大明效力的。朱元璋越想越觉得冤杀了孙蕡,他必须为孙蕡“讨回”公道,谁下令杀的孙蕡,他就杀谁?那么,是谁下令杀的孙呢?当然是监斩官啊,虽然他也是听令行事,杀孙不是他的决定,但是朱元璋决定就找他来算账,所谓一命换一命,孙蕡死了,那么监斩官也不用活着了。不过,杀监斩官需要一个理由,而这个理由还不能是认为孙蕡不该杀,毕竟蓝玉案是朱元璋要大规模牵连的。所以朱元璋找了一个很好的理由,他对监斩官说:“有如此好诗,不覆奏,何也?”知而不报,该杀,于是,监斩官也被处死了,可怜监斩官竟然因为这样的一个理由被杀了。
                                                                                                    2021、5、25于枞阳旗山花苑




关注枞阳人,了解枞阳事,欢迎访问《枞阳二三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