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二三事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查看: 30316|回复: 0

[原创] 浅议桐城派之源(一) 钱奕珠

[复制链接]

16

主题

7

回帖

220

积分

二星会员

积分
220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21-5-15 10:5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钱奕珠(桑榆) 于 2021-5-15 11:09 编辑

                       浅议桐城派之源(一)
                                                        钱奕珠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许多重要流派,引领和影响着时代的文化发展方向。数列其名,奈群星灿烂,枚不胜举,今只说说明清之际的主要流派—桐城派。
      桐城派,或曰桐城文派,也有桐城诗派,在其时文化和诗歌的发展方向上取到了重要引领作用,影响中国文坛近三百年。
      什么叫桐城派呢?
     “桐城派”是清代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
(今枞阳)人,故称“桐城派”。“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时间从康熙时一直绵延到清末;地域超越桐城,遍及国内,有桐城派作家达1200余位,著作有2000多种。
      桐城派的“载道”思想和“义法”理论,适应了清朝统治者提倡程朱理学的需要,故得以常盛不衰。他们在矫正明末清初“辞繁而芜,句佻且稚”一的文风,促进散文的发展方面也起了一定作用。
      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义法”一词,始见于《史记·十二诸侯表序》。表序说“
(孔子)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方苞取之以论文。他说:“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又书货殖传后》)所谓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内容和形式相统一。又说:“法之变,盖其义有不得不然者”(《书五代史安重诲传后》),又认为形式决定于内容。从“义法”说出发,他主张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
      刘大櫆又发展了方苞关于“法”的理论,进一步探求散文的艺术性,并提出了“因声求气”说。他说:“作文本以明义理,适世用。而明义理,适世用,必有待于文人之能事。”所谓“能事”,主要是指文章的“神气”、“音节”问题。他说:“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
(《论文偶记》)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一方面针对当时“言义理之过者,其辞芜杂俚近,如语录而不文;为考证之过者,至繁碎缴绕,而语不可了当”的弊病,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以能兼者为贵”(《惜抱轩文集·述庵文钞序》);另一方面,又发展“神气”说,他说:“凡文之体类十三,而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古文辞类纂序》)他把众多不同的文章风格,归纳为“阳刚”、“阴柔”两大类,实际上他们多数人的创作,是偏于“阴柔”之美的,所以又以为“文之雄伟而劲直者,必贵于温深而徐婉”(《海愚诗钞序》)
      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为“阐道翼教”而作;在文风上,是选取素材,运用语言,只求简明达意、条例清晰,不重罗列材料、堆砌辞藻,不用诗词与骈句,力求“清真雅正”,颇有特色。桐城派的文章一般都清顺通畅,尤其是一些记叙文,如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作品。
      桐城派一词的出现,是在道光咸丰年间,出自曾国藩(1811—1872)之口。他在《欧阳生文集序》中,称道方、刘、姚善为古文辞,说:“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自此,以桐城地域命名的“桐城派”应运而生。
      因此,史学界,枞阳文坛,人们称方苞、姚鼐、刘大櫆为桐城派代表人物,或曰“创始人”、“三祖”,是有根据的,因为他们的籍贯都在老桐城县,他们的文学建树达到巅峰。
     山脉延绵,峰峦迭起;秀水有源,汇于江海。桐城派的形成同样是有发展过程,是传承光大前人的重要成果,他们继承和发展前人的思想与成就,形成与时代相适应的创作方法与思想体系,其作品为时代和广大读者所接受与推崇。
      因之,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及桐城派的先躯、桐城派鼻祖方以智、钱澄之。这里着重说说钱澄之。
      钱澄之(1612—1693),初名秉镫,出生于治易世家,幼从父读,七岁属文,旋及攻诗,乡试辄列前名,崇祯元年考取秀才。他少有大志,“尝思冒危难,立功名”。崇祯末,社会动荡,志士仁人忧国忧民,纷纷成立学社,聚集同仁,由之复社、几社兴起。方以智、钱澄之、陈子龙、夏允彝等组织云龙社,与东林遥接,同马士英、阮大铖抗争。福王称帝南京,马士英、阮大铖当权,通缉东林和复社人士。钱澄之逃避武水钱仲驭家,不久福王朝廷覆灭。钱澄之与钱仲驭起兵抗清,然而不幸兵败震泽。仲驭战死,钱澄之夫人方氏及幼子殉难(事载明史)。澄之与长子法祖逃往福建。时唐王朱聿键称帝福建,钱澄之考授吉安府推官,不久改任延平府推官。之后,钱澄之远赴广西,投效桂王朱由榔,授礼部主事。永历三年(1649)经特试,授为翰林院庶吉士兼制诰,后与行在失联,不得已易名澄之,乃作僧服,辗转回到故乡江村麦园,遂在田中筑屋,自号田间,著书以终,享年八十二岁。传世著作有《田间易学》《田间诗学》《庄屈合诂》《藏山阁集》《田间诗集》《田间文集》《所知录》等,诗歌三千四百多首。
      先生“诗歌古文满天下”,古今学者均高度评价他的文学成就,“论桐城派古文,后海先河,澄之为昆侖之源,当无疑义。”(钱仲联1908-2003,诗人、词人、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国学大师。苏州大学终身教授。)桐城派“以文章为二百年海内主盟,其由来者渐矣。”(叶德辉1864--1927,光绪壬辰进士,授吏部主事。我国近代杰出的藏书家、目录学家、版本学家、校雠学家、出版学家。)
关注枞阳人,了解枞阳事,欢迎访问《枞阳二三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